书房漫游记:在思想的土壤里遇见另一个自己|世界读书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22:38 2

摘要: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的书房不止一间,他有三个书房,其中一个是最独特的,里边一半是书,一半是会议桌。所以这个书房承载了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学习和决策。

书房知道答案。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崔晓燕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今天,谁还愿意专门给书留一间房?

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的书房不止一间,他有三个书房,其中一个是最独特的,里边一半是书,一半是会议桌。所以这个书房承载了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学习和决策。

陈向东说:“关于高途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这个书房里做出来的。”可以想象,这间书房见证了他多少纠结、难捱的时刻。

高途创业前三年差点活不下去的时候,陈向东在书房里读的是丰田的方法论,读的是《从0到1》和《闪电式扩张》;高途上市一年被做空16次,陈向东再一次感受到压力,大多数时候,他都窝在书房里看书、思考,有时候甚至是发呆。时间长了,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出来了。

陈向东书房里的藏书,大多是偏实用性的。他说:“很多朋友给我提意见,说我书房里人文社科的书比较少,但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我,我27岁才到北京,后来工作和创业中,有很多东西不会,就得不断地从书里学,也许再过两年,这些商业书就不在这儿摆了。”

有的人为了读书、学习而藏书,有的人则为了藏书而读书、学习,徐灵光就属于后者。徐灵光是甘肃省兰州市龙王池四库书院创始人,他的四库书院,就是他的书房。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的,原本有七部,但有三部半在战乱中被毁,现存的《四库全书》只剩下另外三部半,而其中两部半的复刻版,就全部藏于徐灵光的书院里。

徐灵光的四库书院 摄影:佘贵森

面积1000多平方米、藏书百万册、耗资数亿、前后花了20年时间筹备,你很难想象复刻《四库全书》、建四库书院耗费了徐灵光多少心血——仅复刻书用的宣纸就经过380道工序。

徐灵光花这么多精力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只为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查阅、抚摸到《四库全书》。

读书博主赵健和书的羁绊也非常深,他上中学时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当管理员。同龄人在刷题的时候,他每天中午都有一个小时能泡在图书馆里读所谓的“闲书”。

也许从那时起,赵健就和书结下了难解的缘分。之后他先后开过六家书店,有的开在乡村的农舍里,有的开在人流还不错的社区里,有的开在医院大厅里。最大的一间书店,有9000平方米,开在南京的珠江路。但这些书店,几乎都没挣过钱,也没卖出去太多书。

直到2021年,赵健赋闲在家,关注到短视频的发展,才决定换个方式传播书籍。那六家书店里没卖出去的好书,他开始尝试着在线上卖出去,现在他能影响的人,远远超过了过去六家书店用户总和的数倍。

所以赵健的书房,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书籍选品库,他的书房里,书的流动性是比较高的,几乎每天都有新书进来;书的种类也相对丰富,商业、历史、人文甚至是童书都有可能进入书房。他的书房,一半装着他的阅读喜好,另一半装着用户需求。

其实,书房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它和卧室、客厅等其他空间相比,包容性更强,它包容了主人的情绪、见证了主人的成长,书房主人不会轻易表露的迷茫和困惑,往往书房都知道答案。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起了一场名为“书房漫游计划”的直播活动,我们将敲开八位企业家、文化名人书房的门,除了陈向东、徐灵光和赵健外,还有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贾伟;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刘天池表演工坊创始人刘天池;知名学者、诗人、作家余世存以及亚朵集团创始人耶律胤。

我们想邀请你一起走进他们的书房,参观他们思想的土壤,了解他们被书影响的时刻,捕捉他们书房里那些从未被公开过的秘密。

若你愿意赴这场思想之约,预约直播,一起漫游八个或私密、或壮观、或独特的书房。

在这场直播中,你还可能额外获得:

1.一本“人生之书”。八位书房的主人将每人赠出一本满载着自己阅读痕迹、曾深刻影响自己的书籍,并在书籍扉页留下一句独家寄语。这些书会在直播中以随机抽奖的方式,赠予“有缘之人”。

2.一份“C位书”书单。八个书房的书籍多达百万册,而摆放在书房C位的书籍却只有那么几本,直播将会揭秘多位书房主人反复提及、精挑细选的“C位书”,这些书构成一份“C位书”书单,这份书单曾影响了它们的主人,相信也会影响你。

3.意想不到的共鸣时刻:在直播弹幕里,发现与你产生同样感悟的陌生人。

其实,阅读从来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不同时空中无数人的同频共振,直播正是打破时空、链接人与人的绝佳场域,你一定能在这场直播中,找到共鸣,或许是一句话、一个观点,或许是一本书、一位陌生人的留言。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