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读者好,接下来的时间本台“文献速读”栏目将陆续推出 2024年 CSSCI期刊和CSCD期刊中历史地理的相关论文。在筛选各大期刊历史地理类论文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①机构筛选法:署名单位为国内主要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②学人筛
各位读者好,接下来的时间本台“文献速读”栏目将陆续推出 2024年 CSSCI期刊和CSCD期刊中历史地理的相关论文。在筛选各大期刊历史地理类论文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①机构筛选法:署名单位为国内主要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②学人筛选法:署名作者虽然不在主要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任职,但有历史地理学教育背景并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如复旦大学历史系鲁西奇、马孟龙等。③ 内容筛选法 :署名单位和作者与历史地理学无关,但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历史地理学区域性理念,或者能为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有所助益(可能存在编辑团队的主观武断,欢迎读者留言批评指正)。 今 天我们推出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类CSSCI期刊、CSCD期刊、核心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2024年历史地理相关论文的文献速读。有别于过长的“全文推送”和过短的“文献提要”,我们尽可能呈现了文章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并保留了论文中比较重要的图表,希望 这一工作对提升您的学术效率有所裨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2024年共 发 表历史地理相关 论文5 篇,含历史聚落地理1篇、环境史方向1篇、历史气候变化1篇、历史地貌研究1篇、历史土地利用1篇。
No.1:李浩、石谦飞《明清时期晋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基因识别及谱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2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明清时期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基因识别和谱系构建的方法,对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系统性归纳和分类。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但目前面临现代化冲击,其原始形态和居住社会秩序逐渐消失。研究旨在通过基因识别和谱系构建,分析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更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 选取晋北地区(大同市和朔州市)16个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文物建筑保护较好,历史气息浓厚。 数据 实地调研(测绘、访谈、影像记录)和文献资料(CNKI数据库、地方史志、专业书籍)。 研究方法: 借鉴谱系学和空间基因概念,通过基因编码和量化分析,对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三、研究结果
街巷与建筑密度: 街巷密度与建筑密度在面对地势时呈负相关性,在面对村落边界时呈正相关性。 主导因素: 布局特征和建筑特征基因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起主导作用,同时影响当地人文风貌的发展。 谱系构建: 将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分为3个大类、13个中类、27个小类和87个基础单元。
四、传统村落特征基因识别
布局特征: 根据地势和村落边界形态,村落可分为团状、带状倾向的团状和带状。街巷密度和平面布局受地势和边界形态影响。
建筑特征: 晋北地区建筑类型丰富,包括民居、村庙、商铺等,建筑平面形态多样,如四合阔院、前店后宅等。 自然人文特征: 晋北地区地形复杂,历史上军事防御和商业活动对村落形态产生影响,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五、结论 通过基因识别和谱系构建,研究揭示了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更新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No.2:张博《环境史视域下乌梁素海对近代河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4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探讨乌梁素海对近代河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从环境史的视角分析了乌梁素海与周边民众在农业开垦、水利建设、渔业开发及革命斗争四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对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乌梁素海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基于环境史视角,分析乌梁素海与周边民众的互动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前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乌梁素海与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
乌梁素海的形成与变迁对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乌梁素海形成前,该地区农牧皆宜,清末成为农业开发的重要区域。乌梁素海周边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吸引了大量汉民涌入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乌梁素海水域盈缩与河套社会发展 乌梁素海的水域面积不稳定,其盈缩变化对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民国初期,乌梁素海成为河套灌区的重要排水枢纽,保障了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乌梁素海的盈缩与河套地区的退水量及退水含沙量紧密相关,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 四、乌梁素海与河套渔业发展 乌梁素海的形成和发展为河套渔业提供了重要生产基地。民国时期,乌梁素海渔业资源丰富,当地民众进行农渔兼营,渔业产品不仅自给,还销售到周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乌梁素海渔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五、乌梁素海与近代河套革命斗争 乌梁素海在近代河套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乌梁素海西部设立“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成为抗战的重要据点。在绥西战役中,乌梁素海成为军事防御和反攻的重要地理支撑,发挥了阻击敌军的作用。 六、结论 乌梁素海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河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走向。各族民众对乌梁素海的应对、利用与改造,使其在农业、水利、渔业和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乌梁素海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民众的多元利用模式。 No.3:杨巨佳、覃军等《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事件重建与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1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重建和分析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的极端洪涝事件,探讨其发生规律、频率变化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长江作为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其水资源开发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遗产,记录了过去几千年水旱灾害的详细信息,这些记录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历史文献、洪水题刻和现代水位数据重建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的极端洪涝事件,分析其发生规律和频率变化,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二、洪涝年表的重建
数据来源与方法: 收集长江中上游流域20余个县市的洪涝记录,包括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等,石刻资料涉及四川、重庆、湖北等地。 历史时期石刻洪涝年: 最早的石刻记录可追溯到1153年,记录了洪水淹没的最高水位。1870年的洪水是历史上最高水位记录,对长江流域规划及水利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历史时期洪涝年表的整理: 通过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整理出1153~1949年间45个洪涝年,平均18年发生一次。洪涝年份的分布不均匀,19世纪后半叶以来洪涝发生明显增多。 

现代器测水位对洪涝年表的补充: 利用宜昌水文站和清溪场水文站的器测水位数据,补充延长洪涝年表至2002年,增加了1954、1981和1998年三个洪涝年份。
三、结果与分析
洪涝事件时间变化特征: 过去千年中,长江中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波动性,近两百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是洪涝发生最频繁的时期。 可能的气候驱动机制: 中世纪暖期(800~1450年)洪涝事件较少,气候温暖湿润,东亚夏季风强盛。小冰期(1451~1890年)洪涝事件频发,气候波动大。现代暖期(1850年以后)洪涝事件频率增加,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和水位变化更加复杂。 四、结论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重建了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的洪涝事件,发现洪涝频率在过去千年中具有波动性,且近两百年来有增加趋势。不同时期的洪涝频率差异主要由气候特征决定,现代暖期的洪涝频率增加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本文的研究为长江中上游流域的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No.4:邱罗、余姝辰等《民国中期以来洞庭湖洲滩演变特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6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民国中期以来洞庭湖洲滩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历史地图和遥感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洲滩的沉积类型、发育分区以及主要洲滩的演变特征和原因。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洞庭湖洲滩是湖区水陆自然交错带和生态敏感带,对维持湖岸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多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洲滩演变,对民国中期以来的演变特征和沉积机理缺乏系统认识。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地图和遥感数据,研究洞庭湖洲滩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洲滩资源和调整治湖思路提供科学依据。 二、信息源与方法 信息源: 使用了1930年代以来15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包括TM/ETM/CBERS/HJ-1/GF-1等多源遥感影像。 技术方法: 采用遥感解译与历史对比方法,通过多项式纠正模型对历史地图和遥感影像进行配准、纠正和拼接,提取洲滩信息。 三、沉积类型与洲滩分区 沉积类型: 洞庭湖洲滩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生物沉积作用。沉积类型包括湖相沉积、河流冲积、河漫滩与江心洲沉积以及河湖交互沉积。
洲滩发育分区: 将洞庭湖洲滩划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大洲滩发育区,进一步细分为20个亚区。
四、典型洲滩演变特征 1. 东洞庭湖的洲滩:
①漂尾洲: 洞庭湖最大的洲滩,面积达466.89 km²。其形成原因是水流经南洞庭湖进入东洞庭湖时过流断面变宽导致流速锐减,泥沙淤积。 ②藕池河东支河口三角洲: 近百年来发育最快的洲滩,1938年河口位于注滋口,1971年东延12.13 km至现今湖岸,其后河道向湖泊推进26.42 km。 2. 南洞庭湖的洲滩:
①石竹岭-搬泥洲河湖沉积区: 受嵩竹河和草尾河影响,洲滩迅速扩张。 ②湖内湘江河漫滩沉积: 形成长达112.46 km的河漫滩,形态稳定。
③古湘江与资水三角洲: 受后期湖泊冲淤改造,但轮廓清晰。 3. 西洞庭湖的洲滩:
①七里湖: 因淤积已成为松澧洪道的组成部分,枯水期基本干枯。 ②目平湖: 北部为松澧三角洲,南部为沅水三角洲,泥沙淤塞严重。 五、结论 洞庭湖洲滩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具有季节性沉积特点。洞庭湖现代洲滩分为20个发育分区,其中东洞庭湖9个区,南洞庭湖8个区,西洞庭湖3个区。东洞庭湖的漂尾洲和藕池河东支河口三角洲是典型洲滩,南洞庭湖的洲滩主要发育于沿嵩竹河一线及万子湖北部,西洞庭湖的七里湖和目平湖泥沙淤塞严重。研究成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洞庭湖洲滩湿地资源,调整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治湖思路提供了客观资料。 No.5:刘娴、刘浩龙《ANN-FLUS模型在历史耕地分布变化重建上的应用——以1885—2000年的越南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24年第6期)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如何利用ANN-FLUS模型重建历史时期(1885—2000年)越南耕地分布的变化。研究通过分析多源历史数据,提取关键年份的耕地总量及其驱动因素,并应用机器学习模型来模拟和验证耕地分布的变化。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历史土地利用及其覆被变化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耕地开垦优先度模型未考虑土地利用转换规则及邻域效应,重建精度不高。本文旨在通过机器学习模型ANN-FLUS,探讨越南1885—2000年耕地分布变化,为历史土地利用重建提供新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概况: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总面积约32.9万平方公里,气候属于热带季风类型,农业经济以水稻生产为主。 数据类型及 基于多源史料提取越南1885—2000年5个关键年份耕地总量及其9个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夏季降水适宜度、到河流的最短欧氏距离)和社会经济因素(城镇化率、路网密度、到港口的最近路网距离、华侨移民数量、战争数量)。 研究方法: 采用ANN-FLUS模型,通过挖掘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机制,结合邻域效应和转换矩阵,逐时点倒推模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三、结果分析
影响耕地分布的遴选因子变化: 过去一百余年,越南的自然环境要素(海拔、坡度、河流)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自然、人文驱动因素(夏季降水适宜度、城镇和交通、华侨移民规模和战争分布)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同期越南耕地总量的演变: 耕地总量由1885年的1532千公顷增长至2000年的6200千公顷,以1940年代为转折阶段,表现出前快后慢的增长趋势。
过去百余年越南耕地的基本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耕地主要集中在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和中部沿海平原,开发模式由“聚点式”缓慢延伸转变为“散点”式迅速扩张。
1950年越南耕地重建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ANN-FLUS模型的重建精度为Kappa系数0.65,显著优于开垦优先度模型(0.54)及HYDE 3.2数据集模型(0.50)。 四、讨论
与HYDE 3.2数据集越南区域结果的对比: ANN-FLUS模型的结果在耕地的基本空间分布格局和开发时序上与HYDE 3.2数据集越南区域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但ANN-FLUS模型的精度更高。
与基于开垦优先度模型的越南耕地重建结果对比: ANN-FLUS模型的结果在精度验证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且能更好地反映耕地空间拓展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ANN-FLUS模型 在重建历史时期耕地空间分布变化上具有潜力,能够有效挖掘多个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因素之间隐含的复杂关系。 本文的改进点包括: 遴选并量化了影响越南土地覆被变化的9个主要自然/人文驱动因素;首次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提高重建结果的准确性;弥补了中南半岛匮乏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历史LUCC重建结果之缺憾。 未来研究需要 进一步探讨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和驱动因子的代表性,以及提高驱动因素数据的时空精度。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