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神话与传说2 :盘古创世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23:12 3

摘要:盘古以神力劈开混沌,工具或为“神斧”或“斧凿并用”,使轻清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为防止天地复合,他以身体支撑其间,每日随天地增长一丈,持续一万八千年直至天地稳固。

1、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传说天地未分时,宇宙如同“混沌如鸡子”的巨型蛋(或称混沌蛋),盘古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后苏醒。

2、盘古以神力劈开混沌,工具或为“神斧”或“斧凿并用”,使轻清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为防止天地复合,他以身体支撑其间,每日随天地增长一丈,持续一万八千年直至天地稳固。

3、盘古死后,其身体各部分化为自然万物:气息成风云,声音化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躯干四肢化为五岳山脉,血液成江河,筋脉为道路,肌肉变田地;汗毛成草木,牙齿骨骼化金石,骨髓变珠宝,汗水为雨露。

4、这个神话故事材料的出处是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这也是文献中关于盘古神话的最早记录。先秦典籍如《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均未记载盘古神话,直到三国时期徐整首次将盘古开天辟地的完整故事写入《三五历记》。

5、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顾颉刚1923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古史"理论指出:周代最古圣人是大禹,春秋时期推至尧舜,战国时期出现黄帝、神农,汉代才出现三皇,而盘古作为创世神的记载最晚见于三国。这种"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的现象,就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古史"理论的要义。胡适据此提出"东周以上无古史"的观点。

6、考古发现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石刻画像中的盘古形象(约公元147年),将盘古崇拜的实物证据提前到东汉,表明在东汉民间已有盘古信仰。但文献记载仍以徐整的三国文献为最早文字记录。

7、出现这种"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的现象的原因,可能源于神话传播的时空特征,神话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只有在造纸术普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降低了记录成本,才使得原本的民间传说得以文本化。加之,儒家学者早期排斥神话记载,导致这类传说迟至三国才被文人系统整理。

8、那么,盘古怎么融入中国人观念中的,学术界有三种主要的推测,一是认为盘古就来源于中原华夏的古老神话。先秦至两汉时期,盘古神话可能长期存在于民间口头传统中。受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思想影响,这类创世神话未被精英阶层记录。东汉造纸术普及后,知识传播门槛降低,原本口耳相传的盘古神话得以被徐整等学者收录于《三五历纪》等文献。

9、二是认为来自于南方少数部族的神话。南方少数民族存在"盘瓠"神话体系,与盘古存在音转关系。《搜神记》记载的盘瓠传说显示:南方少数民族将犬形始祖神与族群起源结合,这种图腾崇拜可能被汉文化吸收改造。徐整在《五运历年记》中可能融合了南方"槃瓠"传说与中原宇宙观,创造出开天辟地的盘古形象。

10、三是认为来自古老的印度神话。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原人布鲁沙神话与盘古化生存在相似性:两者均为巨人创世,身体部位化为万物。但印度神话强调种姓制度起源,而中国版本剔除等级观念,保留宇宙生成论。佛教传入后,道教为抗衡佛教影响力,将盘古塑造为元始天王,形成"盘古-元始天尊"的神格转化。

11、实际上,盘古经常被看作道教神仙,使盘古从创世神升格为道教至高神,通过《元始上真众仙记》等经典传播,最终形成"道生盘古,盘古开天"的教义叙事。道教宫观中将盘古作为元始天尊化身祭祀,强化了其宗教地位。

12、尽管文献记载与口头传说的差异,使得徐整是否原创存疑,但河南桐柏县与广西并存的盘古遗迹,却暗示了多元起源可能。第二种推测的"盘瓠音转说"受地域情感影响,而第三种推测印度传入说缺乏直接证据。从解释宇宙起源的创世神话,到服务宗教竞争的神仙叙事,反映不同时代需求

13、值得注意的是,盘古始终未进入儒家正统体系,其影响力主要依托道教经典、地方信仰和通俗文学传播。《三五历纪》记载的"垂死化身"说,与《绎史》引用的"气成风云,声为雷霆"等记载,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气化宇宙观,与西方神创论形成本质区别。这种强调"人通过工具改造世界"的叙事,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的主体意识建构。

来源:宋代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