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要:高语罕的《九死一生记》中关于中山舰事件至1927年底那段时期的回忆,否定了胡允恭关于陈延年牺牲的故事,即陈延年被捕后,敌人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陈延年写信给汪孟邹,汪孟邹主动想营救,于是去找胡适,但胡适将此信送给了吴稚晖,吴稚晖立即报告蒋介石,陈延年由此暴
提要:高语罕的《九死一生记》中关于中山舰事件至1927年底那段时期的回忆,否定了胡允恭关于陈延年牺牲的故事,即陈延年被捕后,敌人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陈延年写信给汪孟邹,汪孟邹主动想营救,于是去找胡适,但胡适将此信送给了吴稚晖,吴稚晖立即报告蒋介石,陈延年由此暴露身份被杨虎杀害。胡允恭说此事是他在武汉时从高语罕的爱人王丽立处听来的,可根据《九死一生记》,王丽立当时根本没去武汉。
《觉醒年代》热播后,提到陈延年牺牲,人们习惯引用上述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胡允恭的回忆。其回忆如下:
陈延年
“一九二七年七月初,我奉党中央的命令,退出了国民革命军,住在武昌。一天上午,我和同乡高语罕乘小船过江,在船上,高突然对我说:‘陈延年同志在上海牺牲了。’我听了惊愕不能置答。及至登岸,到高语罕所常住旅馆中,看到刚从上海来的他的爱人王丽立,不问便知,陈延年同志牺牲的凶信,准是王丽立带来的。”“据王丽立说:陈延年同志于一九二七年春调任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同年夏初的一天被捕。但他的身份蒋家特务并不了解。陈延年同志被捕的具体经过和日期地下党当时也不清楚,曾派人到亚东图书馆打听,了解延年同志从哪日起没有再来亚东。因此,汪孟邹也时常关心此事。过了一段时间,汪孟邹突然接到从上海市公安局寄来一封信,潦潦草草的几行字,大致说:我某日在某处误被逮捕拘押市公安局拘留所。我是正式工人,当然不会有多大嫌疑,不日可讯明释放。现在我的衫裤都破烂了,请先生替我买一套布衫裤送来。下面的署名是化名,但汪老从字迹上立即认出是延年同志写的。汪孟邹收到这封信,非常高兴!他决心把延年同志营救出来,衫裤也来不及代买,即乘火车到了南京。他的愿望虽好,可是昏庸糊涂。他行前不和任何人商量,到南京后径到蒋介石总司令部的总政治部访问胡适。见面后他把陈延年同志的信,急急忙忙交给胡适看。胡适认不出延年同志的笔迹,问汪孟邹:‘这是什么人?你知道我生平不讲假话,你必须说出姓名,我方可以营救他。’汪即刻告诉胡适:‘这就是陈延年。’胡适当面表示很好,说:‘我一定营救他。’……在总政治部门口,他要汪孟邹先回上海,等候消息,自己则钻进小汽车,直到吴稚晖家中,并把信交给吴稚晖。吴老狗……立即跳起来,狂笑不已,大叫:‘好了!好了!老陈(指陈独秀)没有用,小陈可怕;捉到小陈,天下从此太平了。’”“吴老狗狂笑一阵,拿起电话报告蒋介石。”此文写于1980年6月,标题为《陈延年同志牺牲经过》,1981年6月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
这种说法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蔡鸿源、孙必有在《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根据有关史料认定陈延年牺牲在7月2日前,后对史料进一步挖掘后,于《学术月刊》1985年第8期再次发文,认定陈延年等人在6月30日即已被杀害。依据是6月30日杨虎、陈群给蒋介石的电报:“国急。南京总司令蒋钧鉴:新呈密。本月廿五、六两日续连破获江苏伪省党部机关数处,计获重要逆要九名,内有陈延年,为陈独秀之子,充任伪省党部秘书,张力系伪农民部特派员,朱盘畴系伪农民部秘书,黄竞西系伪商民部长,姚振系伪交通主任,均经审明处死,余犯尚在严讯中,省党部已完全扑灭,请释念。职杨虎、陈群叩。陷。印。”根据国民政府使用的日期电报代码,“陷”即30日。从内容看,杨虎无疑是在向蒋介石汇报此案的处置情况,此时陈延年等同志已经被他们杀害。由此判定,陈延年等人牺牲的日期应该确定为1927年6月30日,而不是根据吴稚晖那封没有日期却登在7月5日《申报》上的信推断出来的7月4日。既然如此,时间如此之短,汪孟邹去找胡适,胡适再找吴稚晖,来得及吗?此观点也得到了同一时期由上海烈士陵园编辑出版的《上海烈士书简》中收入的和陈延年一同牺牲的黄竞西书信的证实。信内点出了叛徒姓名束炳树,其绝笔信署名之后是“六·二九夜深席地写于上海交署”。
《觉醒年代》播出后,专家开始对有关史实进行再梳理,同时从有关档案馆找出原件比对,终于确认陈延年是由于叛徒束炳树出卖,在29日夜深之后与30日早晨之间被害。新的史证显示,26日抓捕了陈延年等人后,杨虎等人立即向蒋介石汇报邀功。蒋介石于29日回电:“二十六军政治部鉴:二十六日电悉,擒获巨憝,足证忠诚为党,搜索精勤,使叛徒终入法网,民众益安,深感嘉许,仍仰切实讯明为要。蒋中正 艳。”(1927年7月7日《申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杨虎等人立即杀害了陈延年等共产党人,30日的那封电报实际上是落实命令后的汇报。
胡允恭(1902年-1991年),1923年在上海大学读大二时由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后,被中共派到广东工作,一去即受到时任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接见,之后的工作也得到陈延年的支持。1926年4月,被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担任政治指导员,也是来自陈延年的批准。胡允恭与陈延年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对陈延年也是相当敬佩的。高语罕(1887年-1947年),曾积极参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撰稿。在日本留学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神州学会活动,后参加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秘书长的高语罕和贺龙、叶挺、叶剑英、廖乾吾等人在九江较早密谋策划了后来的南昌起义。他在广州时,同陈延年也很熟悉。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将他和邓演达、张治中、严三立等人视为“黄埔四凶”并下令逮捕,正是陈延年通知他转移。
《九死一生记》是高语罕的长篇连载。最早刊于1945年8月16日成都《新民报》,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作。次年在上海《新民报》重新刊载,完整记述了他从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到1937年自香港回内地抗战这段时期的经历。根据此书记载,高语罕一直跟随南昌起义部队转战。到了汕头后,被周恩来派往香港进行联络工作,后又从香港转到澳门潜伏。这个时候,他给恋人王丽立写信报告平安,“她因为学校刚要毕业,毕业后就要到医院实习,不能遽然离开学校,遂未到武汉,已经有好几个月未通信了。”1927年6月,王丽立即将在一家医院附设的产科学校毕业,正在准备实习。两个星期后,高语罕接到王丽立的回信,开头说:“六月间……当时行李都准备好就要去买船票,有人说,上游轮船不通,恐怕路途多阻……所以我只得怅惘地作罢了!”信末时间是1927年9月24日。从高语罕的回忆和王丽立的信看,1927年6月底,陈延年被捕牺牲那段时间,王丽立因故没去武汉。既然没去,何来胡允恭所说在武汉见到王丽立,听王丽立说陈延年牺牲的事呢?
作者:徐天一,李传玺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