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艺术形态的摄影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本书研究遵循新艺术社会学范式,采用媒介考古学、艺术式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方法,重新审视摄影的美学特征及其嬗变,鉴于摄影的技术属性探讨其技术迭代及隐喻演变,将长三角地区的摄影实践置于文化空间和艺术市场的社会机制框架之
简介:
作为艺术形态的摄影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本书研究遵循新艺术社会学范式,采用媒介考古学、艺术式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方法,重新审视摄影的美学特征及其嬗变,鉴于摄影的技术属性探讨其技术迭代及隐喻演变,将长三角地区的摄影实践置于文化空间和艺术市场的社会机制框架之下,尝试回答摄影如何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形态并且如何影响长三角文化发展脉络,重返、重述并重估摄影的艺术形构细节,以期重新赋予并开启它多元复杂的潜在空间。
内文节选: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Berger)曾在经典之作《观看之道》中提出了图像意义与观看结构的关系,认为图像意义受制于观看结构,后者是整合了政治、文化、历史的宏大结构的一部分,并受制于一个更宏大的元语言系统。伯格强调通过观看方式来把握图像的修辞意义,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图像阐释学的分析范式。
摄影于20 世纪初在中国普及之时,正是中国文艺现代性探索之际,摄影也融入了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之中。蔡元培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摄影是一种新文化现象,将摄影纳入他所提倡的美育体系之中,肯定了摄影作为艺术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美育中的作用。正如胡伯翔在《美术摄影谈》中指出,摄影“亦为新兴之美术,其发挥美感表现个性,实与其他美术无异”,随着美术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美育的推崇,美术被寄予了民族振兴和教育救国的重任,摄影也被赋予重要使命,成为艺术变革社会的武器。当时,摄影师和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建构了一套关于世界摄影格局的认知,并将此图景想象为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这使得摄影在中国的实践隐含着彰显民族性和提升竞争力的诉求。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分子书写摄影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论,二是归国青年和实业家研制摄影设备药剂推动照相器械国产化。
内页目录:
张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理论、城市文化传播。出版专著《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译著《旁观者:街头摄影的历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长三角摄影百年流变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项目。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