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6日,中国驻俄大使罕见发声,并且此次声明的内容也十分特殊:对俄方提供的天然气管道方案说不。
“尽管中俄友谊长久,但永远也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2025年4月16日,中国驻俄大使罕见发声,并且此次声明的内容也十分特殊:对俄方提供的天然气管道方案说不。
此次公开声明其实也属于是无奈之举,此前在方案讨论时中方其实就提到过该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俄方却没有太过在意,所以才需要正式提出异议。
而也正是这种态度,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态度——关系好归好,但是能源命脉的主动权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在一次对外公开场合罕见地直接回应了这一问题,明确指出通过哈萨克斯坦转运天然气并不可行。
俄罗斯方面之所以提出通过哈萨克斯坦的路径,是因为其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天然气出口压力。
自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以来,其向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大幅减少,急需寻找新的市场。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无疑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替代市场。
俄罗斯手中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但缺乏足够的通道输送至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因此,俄方试图通过现有的俄哈管道网络,构建一条通向中国的新通道,以缓解当前的出口困境。
在俄方看来,这样的方案看似可以快速启动。哈萨克斯坦境内已有天然气管道运行多年,部分线路通向中国。
而中哈之间早已有成熟的能源合作框架,管道系统也在持续运行中。这为俄方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使得通过哈国进行转运似乎成为可行选项。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俄罗斯高层还专程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就相关问题与哈方进行了磋商,试图将这条“中转”线路纳入俄中天然气合作的新通道。
然而,中方并不认同这一路线的实际可行性。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哈萨克斯坦现有的天然气管道早已接近运力上限,根本没有多余空间容纳俄罗斯新输送的天然气。
比如,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的ABC三条线路,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投入使用,设计输气总量为每年550亿立方米,如今已接近满负荷运行。
尽管理论上存在通过技术升级提高管道输送能力的可能,但这种提升幅度有限,无法满足俄罗斯提出的大量输气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些管道原本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
随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合作逐年加强,来自这些国家的天然气输入量不断上升,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展。
一旦将俄方的天然气也纳入这条管道系统,不仅容易造成运力挤占,还可能对中方原有的进口计划造成影响。
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在能源多元化和供应稳定性方面的战略考虑。
此外,从哈萨克斯坦入境后,天然气还需通过中国境内的输气网络输送到东部用气核心区域。
而目前国内的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天然气管道已经处于接近饱和的状态。
这些管道承担着将中亚和中国西部出产的天然气输送到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的重要任务,调度空间非常有限。
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四线主要是为了未来中亚D线的气源服务,也并未预留给俄罗斯天然气的通道。
若要再为俄罗斯天然气修建一条国内主干管道,不仅需要大规模土地、复杂的审批流程和环保评估,还涉及大量投资和至少数年的建设周期。
这种高成本和长周期的安排,对于当下能源市场需求灵活性极高的中国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方在评估管道路线时,还必须考虑安全与稳定的问题。
通过哈萨克斯坦的路线虽然可行性存疑,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涉及第三国,一旦中哈或俄哈关系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整条能源通道的安全。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俄罗斯此前提出的蒙古国方案中。虽然最初中俄双方曾讨论通过蒙古修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但蒙古方面在2022年之后态度趋于保留,这条路线也迟迟未能正式启动。
对于中国而言,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其进口通道的安全性必须高度可控。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提出一个更为稳妥的替代方案,即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入中国东北。
这条线路不需要经过第三国,起点可设在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等地区,直接连接中国东北边境。
虽然也需要新建部分管道,但相比穿越中亚或蒙古,这一方案在政治安全、运输距离、技术衔接等方面都更加有利。
这种安排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地缘风险,还能与中国国内现有管网实现较好衔接。
目前中国东北地区虽然天然气消费不及东部沿海城市,但随着“北煤南运”压力减轻、清洁能源需求上升,天然气消费潜力不断扩大。
如果将进口天然气首先输送至东北,再根据市场情况分流至华北等地,将更符合中国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整体布局。
来源:科普知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