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入!印度 “食人僧” 娶第30个老婆,习俗太可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03:45 1

摘要:新郎巴布拉姆·辛格头戴新鲜出炉的骷髅头冠,用恒河水混合骨灰抹出烟熏妆效果,胸前还挂着一串“前妻纪念款”人牙项链:这位阿格霍里教派“食人僧”正在迎娶第30位妻子。

2025年4月,印度瓦拉纳西的恒河岸边,一场婚礼让TikTok直播间炸开了锅。

新郎巴布拉姆·辛格头戴新鲜出炉的骷髅头冠,用恒河水混合骨灰抹出烟熏妆效果,胸前还挂着一串“前妻纪念款”人牙项链:这位阿格霍里教派“食人僧”正在迎娶第30位妻子。

当新娘捧起用牛头骨装着的“交杯恒河水”时,弹幕疯狂刷屏:“这哪是婚礼?活脱脱《行尸走肉》印度特供版!”

这场婚礼的“周边产品”比漫威电影还刺激:伴手礼是恒河淤泥压制的护身符,婚礼蛋糕用腐尸脂肪当奶油(据称有“灵魂提纯”功效),背景音乐则是火葬场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混搭传统笛音。

现场摄影师腿肚子直打颤,却拍下了新娘阿米莎的魔幻微笑:这朵“骨灰堆里开出的玫瑰”笑得比迪士尼公主还灿烂,仿佛嫁的不是“丧尸”,而是湿婆神本尊。

这群让国际网友集体掉san值的“食人僧”,其实是印度教最硬核的VIP玩家。

他们信奉的阿格霍里教派堪称宗教界的极限运动专家,修行方式能让贝爷甘拜下风。

他们的食谱堪称是舌尖上的恒河,主菜是打捞浮尸切片刺身,必须配恒河水芥末,饮品是头骨杯装陈年恒河水:微生物含量吊打马桶水,甜点则是牛粪烤饼配人骨灰调料,据说吃完能打通任督二脉。

他们的时尚圣经包括十年不洗的裹尸布style、骨灰粉底+尸油唇彩的美妆秘籍,以及人牙项链配指骨戒指的首饰搭配。

行为艺术方面,他们热衷于在火葬场蹦养生迪、和野狗抢食腐肉,甚至把排泄物当“灵魂净化剂”。

创始人巴巴·基纳拉姆绝对是个营销鬼才,17世纪就搞出了“吃尸体活到170岁”的都市传说,成功让教派粉丝数暴涨。

当63岁的巴布拉姆宣布要娶第30房时,印度社交媒体上演了魔幻现实主义大戏。传统派怒斥:“湿婆看了都想报警!我们印度教的脸都被丢到恒河里了!”

年轻网友玩梗:“建议开婚恋培训班,课题就叫《如何让30个老婆不吃醋》。”

女权组织痛心疾首:“这些新娘是被PUA的受害者!”

但新娘阿米莎却在凡尔赛:“姐妹们,我老公可是阿格霍里五星大祭司!跟他双修能直接跳级到灵魂vip区!”

原来在食人僧的教义中,女性是“宇宙能量充电宝”,多娶老婆等于开了修行外挂。

魔幻婚恋市场现状包括彩礼=帮女方家族超度三个祖先,婚房标配火葬场景观位,蜜月旅行=恒河七日漂流。

别看新娘们笑得像中了彩票,她们的婚恋故事比《神秘巨星》还催泪。

赎罪型新娘达利特少女普丽娅的爷爷吃了牛肉,全家被逼嫁女“净化血统”。

“总比被荣誉处决好”,她在采访中苦笑。孟买富婆苏尼塔开着玛莎拉蒂来求婚:“我捐了五具家族遗体当嫁妆!求大师带我飞升!”

19岁大学生阿努什卡是巴布拉姆的骨灰级粉丝:“他吃尸体的样子太A了!简直是印度版霸道总裁!”

尽管被称为“食人族”,阿格霍里僧侣坚称自己绝不伤害活人,只食用自然死亡或被遗弃的尸体。

一名僧侣对意大利摄影师克里斯蒂亚诺·奥斯蒂内利说:“尸体是湿婆的礼物,我们吃掉它是为了帮灵魂解脱。”

然而,印度电视台曾拍到有僧侣直接食用恒河浮尸,与其宣称的“只吃自愿供奉的尸体”相矛盾。

讽刺的是,这群被唾弃的僧侣,却是印度麻风病患者的守护者。他们在瓦拉纳西建立了麻风病隔离区,收治了近2.5万名患者,并提供基本医疗照料。

“他们比政府更关心我们。”一名康复的患者表示。这种“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让阿格霍里教派的存在更加扑朔迷离。

阿格霍里教派的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印度宗教多元化的体现,反对者则直斥其“反人类”。

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曾提出“文化无优劣之分”,但阿格霍里的极端实践显然挑战了这一理论的底线。

用头骨盛水或许能解释为信仰,但食用腐尸不仅违背基本伦理,还可能传播霍乱、伤寒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反对不安全的尸体处理方式。

印度民众也对其深恶痛绝:“他们玷污了圣河!”

印度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阿格霍里的行为是否违法?

法律学者指出,若尸体未经家属同意便被食用,可能构成“亵渎尸体罪”,若食用过程中危害公共健康,政府有权干预。

然而,印度当局至今未采取行动,部分原因是阿格霍里教派规模极小(19世纪尚有数百人,如今不足百人),且多活动于偏远地区。

近年来,阿格霍里僧侣意外走红社交媒体。探险博主、摄影师争相前往恒河拍摄他们的生活,标题多是“慎入!揭秘印度食人族”。

爱尔兰摄影师达拉赫·梅森甚至与他们同吃同住,结果被递上“头骨杯”盛装的恒河水:“上游两米处正在火化尸体,我实在不敢喝……”

更荒诞的是,某些西方灵修者将阿格霍里视为“精神导师”,一名美国男子长期混迹僧侣群体,称“他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这种对异域文化的浪漫化想象,反而掩盖了背后的伦理危机。

阿格霍里教派的存在,反映出印度社会的复杂面貌——神圣与污秽、传统与现代、包容与冲突在此交织。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差异不应成为伦理的遮羞布,但理解的前提是放下偏见。

下次听到“食人僧娶30个老婆”的传闻时,不妨一笑置之。真正的阿格霍里,或许比谣言更离奇,也更值得深思。

来源:乡野小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