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仍 30℃,今年暖冬成定局?拉尼娜再现概率 57%,大家需做这些准备!

摘要:最近啊,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事儿,今年会不会迎来史无前例最暖的冬季呢?10月29日的时候,中国气象局在发布会上说了,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啊,较常年同期是偏高的。可别着急就认定这肯定是个暖冬哦。为啥呢?因为在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表示拉尼娜要强势回归了。这

最近啊,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事儿,今年会不会迎来史无前例最暖的冬季呢?10月29日的时候,中国气象局在发布会上说了,今年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啊,较常年同期是偏高的。可别着急就认定这肯定是个暖冬哦。为啥呢?因为在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表示拉尼娜要强势回归了。这拉尼娜到底和冬季有啥关系呢?好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先说说今年到底能不能算暖冬吧。早在11月中旬,强冷空气就跑到我国中东部地区晃悠了一圈,好多地方都发布了寒潮预警。这时候大家心里可能就犯嘀咕了,这还能是暖冬?不过呢,相关专家根据人工智能的预测分析,说接下来我国大概率还是处于偏暖的状态。

你看啊,之前那几次明显降温,其实还不足以就断定这是个冷冬。就拿11月上旬来说吧,全国平均气温有8.2℃呢,比常年同期偏高2.2℃,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那最高气温都直接超过30℃了。这气温啊,高得有点让人意外。为啥会这样呢?

原来是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不正常,太偏北了,我国南方地区就被它给“拿捏”住了。再看看北方的环境,从西风带移过来一些暖高压在那活动,中国大陆上也主要是暖高压在控制着。所以啊,这到底算不算暖冬,到现在还说不准呢。

再讲讲这拉尼娜一现身是不是就意味着冷冬。其实啊,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得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5℃的这么一种现象。从1951年到现在,已经发生了15次拉尼娜现象了。

在全球变暖的这个大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一出现,暖冬的频率还跟着增加了。奇怪吧?其实我国冬季到底是偏冷还是偏暖,和东亚冬季风强度关系可大了。东亚冬季风要是增强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会偏低;要是东亚冬季风减弱了,那气温就会偏高。

还有个事儿得注意,从21世纪初开始,全球已经发生5次多年期拉尼娜事件了,这些事件对全球的气候、环境还有经济社会都带来了特别大的破坏。就说2021年拉尼娜期间吧,冬季内蒙古好多地方都遭遇了从来没见过的最强暴风雪,超过90%的地区都受到影响了。这极端气候现象啊,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真得重视起来。

最后再聊聊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事儿。现在啊,人工智能的风是越刮越猛,都吹到“气象”这一块儿了。2024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排在了第一位。

有专家就说了,人工智能会给整个气象行业带来大变革。以前传统的天气预报是靠数学方程算出数据,现在人工智能不一样了,它利用大数据、高算力这些技术和气象预测结合起来,再加上充足的经验和大数据来预测天气。

比如说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乌”,可厉害了,能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只要30秒就能得到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

但是呢,这可不代表AI已经能把原来的传统天气预报给取代了。目前的气象大模型还缺乏长期的验证和大面积的应用。不过呢,面对天气预测的现代化趋势,这无疑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方向。

就拿这气温变化来说吧,在城市里,气温一高,大家都穿着单薄的衣服,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好像也没那么有精神,不像春秋季节那样生机勃勃。

而要是气温低了,街上的行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缩着脖子匆匆赶路。再看看农村,暖冬的话,可能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会有变化,一些害虫也许就不会被冻死,来年庄稼可能就会受影响。冷冬呢,对一些牲畜的养殖也会有挑战,得给它们准备更暖和的棚子,储备更多的饲料。

说到拉尼娜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海边的渔民可能会发现,海水的温度变化了,鱼群的分布也跟着变了。原本熟悉的捕鱼海域可能鱼就变少了,得重新去探寻新的渔场。

而在内陆地区,拉尼娜可能会让降水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洪涝。就像之前有的地方,原本该下雨的时候不下,土地干裂,农作物都快渴死了;而有的地方却暴雨倾盆,把农田都给淹了。

在气象预测方面,以前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得日夜盯着各种仪器设备,记录数据,然后再通过复杂的计算和分析来预测天气。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他们,但可以辅助他们更快更精准地做出预测。

比如说,以前预测一场暴雨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的分析,现在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时间能大大缩短。不过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对数据准确性的依赖更强了。如果数据有偏差,那预测结果可能就会差之千里。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领域也在不断变革。这暖冬与否的不确定性、拉尼娜的神秘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中的崭露头角,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出门旅游、安排农业生产,还是规划城市建设,都得考虑这些气象因素。我们得关注气象变化,积极适应这些新的气象情况,这样才能在大自然的气象变幻中更好地生活下去。

气象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也许以后我们能提前好几个月就精准地知道某个地区的详细天气情况,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还得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让气象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无论是气象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在这气象变化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着气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在城市建设中,气象因素也至关重要。如果预测到是暖冬,那城市的供暖系统可以适当调整,避免能源浪费。而如果是冷冬,就得提前做好供暖设备的维护和燃料储备。

对于一些大型户外活动,气象预测更是关键。比如一场露天音乐会,如果没有准确的气象预报,突然遭遇暴雨或者极端低温,那可就麻烦了。

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气象预测。农民们得根据气象预报来安排播种、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暖冬可能会让一些农作物提前发芽,这时候就得注意防寒保暖措施。而冷冬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比如选择耐寒的作物品种,或者搭建温室大棚。

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气象变化的应对策略也不一样。一些发达国家可能有更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在这方面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技术支持。

就像一些岛国,对海平面上升、飓风等气象灾害更为敏感,他们在气象研究和应对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还得关注气象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暖冬可能会让一些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路线发生改变,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而极端天气可能会破坏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我们得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让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气象变化。

在教育领域,也应该加强气象知识的普及。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气象知识,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让他们亲身体验气象观测和预测的过程。

总之,冬季气象的这些事儿,无论是暖冬的悬念、拉尼娜的影响还是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都与我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全球环境等多方面紧密相连。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适应,才能在气象变化的时代里更好地前行。

来源:科学六分钟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