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宋仁宗末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疏》,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
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宋神宗的赏识。
宋神宗的赏识,给了王安石“汤武相逢”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机会。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他的《浪淘沙令》便作于词人任宰相之时。
《浪淘沙令》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的《浪淘沙令》是一首咏史词,词作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
伊尹和吕尚是我国上古时期两位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辅佐汤王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吕尚辅佐武王灭了殷纣,建立了周朝。
伊尹和吕尚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除了自身具备的才干外,遇到英明的君主给他们机会才是更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君臣偶合、风云际会”。
古代有抱负的士大夫,常常把这样的历史故事传为美谈,因为这里面寄托着他们自己的感慨和希望。
作为北宋时期的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首先必须取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君臣偶合”。
他的这首《浪淘沙令》不同于古代一般文人写的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位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王安石的《浪淘沙令》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史诗,词人以独特的视角、精炼的语言,借伊尹、吕尚两位古代贤才的事迹,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慨,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深邃的思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词的上阕开篇直接点题,引出伊尹和吕尚这两位历史人物。词人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
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耕作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为古国名,今在河南开封附近)。
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建立功业有所作为。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仍然困顿不堪,只得在渭水之滨钓鱼。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以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文中说他们“历遍穷通”。
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经老了,所以称作“衰翁”。这里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岁多大已无可考,在这里为连类的一种说法。
“一为钓叟一耕佣”
“一为钓叟一耕佣”句进一步具体描述两人的出身。伊尹身为耕佣,在田野间辛勤劳作;吕尚作为钓叟,在渭水之滨默默等待时机。
这简单的七个字,生动地勾勒出两人平凡甚至卑微的早年形象,与他们日后的辉煌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笔锋一转,提出假设。倘若伊尹和吕尚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那么即便他们身怀绝世之才,也只能在默默无闻中老去,空有英雄之名而无用武之地。
伊、吕二人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士人的命运却大多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任用、被赏识的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也即是被埋没了的英雄。
此句深刻地揭示了机遇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也流露出词人对人才命运的感慨。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下阕描绘了伊尹、吕尚与商汤、周武王相遇后的情景。“偶相逢”强调了这种君臣际会的偶然性,仿佛是命运的奇妙安排。
“风虎云龙”化用《易·乾》中的“云从龙,风从虎”,形象地比喻伊尹、吕尚得到君主重用后,如蛟龙得云雨、猛虎乘劲风,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伟业。
他们与君主之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兴王只在谈笑中”
“兴王”句是说伊吕才能出众,在谈笑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如此才真正称得上是人才,因为这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所以“兴王”两个字在全词中是极有分量的。
此句不仅突出了伊尹和吕尚的智慧与功绩,也暗示了贤才与明主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结尾两句收束全词,词人以夸张的手法赞叹伊尹和吕尚的功绩流传千古,至今无人能与之匹敌。
这既是对伊吕二人的高度评价,也是词人借古喻今,表达自己渴望像他们一样建立不朽功勋的雄心壮志。
词人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这几句背后,还隐藏着词人一句“潜台词”:大丈夫当如是也!咏史诗词虽然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最终还是要表达词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伊、吕二人遭逢明主和建立功业对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王安石这首词构思精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剪裁与加工,以小见大,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词人善于运用对比,如伊吕二人早年的穷困与后来的显达、未遇明主时的可能结局与实际的辉煌成就,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虽寥寥数语,却能将复杂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动地展现出来,体现了王安石词作一贯的雄浑壮阔风格。
王安石创作这首《浪淘沙令》时,正致力于变法革新,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词中对伊尹、吕尚君臣遇合成就大业的歌颂,实际上是他对自己变法事业的期许,希望能得到君主的支持,像古代贤才一样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这首词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词人内心志向的直白表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READING」
SICIZAJI
百家号 | 诗词札记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