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写作题材,黄老师给我推荐了一部悬疑剧《借命而生》。我很少看悬疑剧;一、烧脑,二、剧情脱离现实。因为写作方的原因,在黄老师昨天来电讨论于建案时,又推荐了一下,并告诉我看了或许对写案子有帮助!黄老师什么时候从关心法治,到迷上悬疑剧了?抱着好奇,我刚刚看完了。思
编者按:因为写作题材,黄老师给我推荐了一部悬疑剧《借命而生》。我很少看悬疑剧;一、烧脑,二、剧情脱离现实。因为写作方的原因,在黄老师昨天来电讨论于建案时,又推荐了一下,并告诉我看了或许对写案子有帮助!黄老师什么时候从关心法治,到迷上悬疑剧了?抱着好奇,我刚刚看完了。思绪颇多,凌晨尚无睡意,匆匆动笔将感想写下来。
《借命而生》的故事情节设置很简单,故事发生在90年代,在一个小城发生了一件枪击案。在一国营厂上班的兄弟俩被指控枪杀了在外单独钓鱼的厂车间主任。
案件凶器一一自制手枪,是弟弟利用厂里的边角料制的。被在凶案现场发现,弟弟对此供认不讳。
犯罪动机:主任长期羞辱性侵其母亲,哥哥与母亲下岗疑因与主任有关;哥哥还因女友与主任儿子打过架。
目击证人:一邻居称亲眼看见弟弟开枪打车间主任打倒在地。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怎么都是一个铁案。唯一的疑点,即哥哥说已经把枪的撞针卸了,但案发现场弟弟留下的凶器却有撞针。
对这个所谓的悬疑剧。如果不是黄老师的再三推荐,看到此处我几乎无再看下去的欲望。
以普通人的思维,人证、物证齐全,犯罪动机明晰,这就是一起铁案。
就如许多冤假错案的标配,案件告破,该立功的立功,该受奖的受奖,锣鼓喧天。当所有人都在为罪犯被绳之以法大快人心时。一名看守所的管教却发现了案件的端倪。
他去厂里,发现那位目击证人和保卫科的科长言词闪烁、举止异常。
从铁案到冤案的序章拉开。
和以往存现的冤案人物设定不同。在以前的关于冤假错案题材中,对平反的主角设定中,都是英明神武的刑警队长,一身正气的检察官,不畏强权的法官。这次的人物设定,揭开真相的是一个失意的普通人一一看守所管教杜湘东。从警校毕业分配到看守所,有不得志的郁闷与不甘。
这对兄弟被送进看守所,成了杜湘东看管对象。弟弟偶然说出那一句:“我不应该在这里”时,让杜湘东似有所思。
剧情的发展,弟弟“证据确实充分”犯故意杀人罪被枪决。哥哥,越狱跑了!
杜湘东,走上追逃和追寻真相之路!
和我们大众对悬疑剧主角设定上的不同;杜湘东既不是那种智商超高的,甚至连调查案件的权力都没有,仅仅一普通的看守所管教。在他身上,仅有普通人的一些共性:坚持与悲悯!
杜湘东坚持二十年,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罪恶的真相!
在剧情设置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场面,没有血腥的暴力打斗。
触动心弦的是在一次次崩溃之后,没有停止追凶和找寻真相的脚步!
看到此处时,我似乎理解了黄老师推荐看此剧的意图。
《借命而生》的剧情设置上,更具有现实感,也再一次触动了我一直关注的议题——冤案的平反,和对真相的探寻;以及对案件背后那些被错置的命运和难以重启的人生的关注。
《借命而生》的故事背景设置在90年代。媒体披露的许多冤假错案,都发生在那个年代。刑侦技术手段落后,破案思维局限。是那个时代冤假错案产生的客观原因。
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冤假错案许多都发生在那个时代!有一部分案件就和剧中情节相似,若无人去细查深究,表面上就是铁案。如呼案、聂案。还有被媒体报道过的河南赵作海案。以及近期作者关注的吴纯昌杀妻案。粗一看,一切都似乎是那么合情合理,“不是他杀的,是谁杀的?”这是那个时代,在无法找到真凶后,许多破案民警在面对冤假错案时都会问的一句话。
2000年2月6日,吴纯昌骑摩托车带宁某外出访亲。当日下午5时许,吴纯昌酒后带宁某返家途中,行至本村丛某某家果园处,摩托车熄火,吴纯昌与宁某发生口角,吴纯昌拣起一块石头击中宁某头部,致其休克倒地,后吴纯昌无法向家人交待,即生杀人之恶念,将宁某抱到路北沟内,又用石块朝宁某头上连砸十余下,致颅脑严重损伤死亡,然后将宁某的裤子脱至膝盖处,伪造被奸杀现场,并用石块、玉米秸杆将尸体掩盖。
认定吴纯昌杀妻的证据有四项:一、证人证明吴宁夫妻二人回家前吵过架;二、从吴纯昌家中案发后搜出的金项链及戒指;三、现场石块上有大量被害人血迹;四;蓬莱市公安局足迹鉴定书结果,显示现场提取足迹系吴纯昌所留。
在庭审过程中,吴纯昌当庭翻供,称其有罪供述系被刑讯逼供。据吴纯昌介绍,其妻子被害时正身怀有孕。案发前还商量说等孩子生下来后就去做个生意。
山东省高院维持了吴纯昌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吴纯昌于2018年年刑满释放,实际服刑18年9个月。但吴纯昌却向多部门坚持申诉。
具体的案情就不展开了。因为现在吴纯昌的案子还没有“真凶归来”。
以现在已经被媒体报道的赵作海案、杜培武案来简单的说上两句。
1997年10月,河南省商丘市赵楼村一个叫赵振裳的村民骑自行车离家后,再无音讯,第二年5月,村民在淘井时发现一具无头、无四肢的男性躯干,尸体高度腐败。因当年的DNA技术限制,无法鉴定确定身份。但村民和警方都相信这就是失踪的赵振裳。警方将同村村民赵作海列为重大嫌疑人。因赵作海和赵振裳都和同村一个妇女相好,是情敌,而赵振裳失踪当天,他俩还曾为这名妇女大打出手。其次,赵作海的妻子和儿子都辨认,包裹无名尸的编织袋就是他们家的。
2002年12月,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决赵作海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赵作海曾在开庭时翻供,大喊冤枉,但未被法官采纳。赵作海放弃了,甚至都没有上诉。转机出现在案发后七八年,“死了”的赵振棠回到了老家。
原来赵作海两人那天确实为那名妇女起争执,但赵作海没有杀赵振裳。反倒是后者潜入赵作海家中,对着熟睡的赵作海砍了一刀。作案后,赵振裳连夜潜逃,东躲西藏了13年。这个案件曾被各媒体广泛报道,还上过央视。
还有杜培武案。1998年4月22日,一辆警用面包车被人遗弃在昆明的马路边,车内有两具尸体,分别是一名女警察和县公安局的一名副局长。两人死前发生过关系,被人近距离开枪射杀。凶器是副局长的配枪,但现场没有找到这把枪。女警察已婚,她的丈夫杜培武是戒毒所的一名警察,也是遇害副局长的同学。专案组立刻判定,杜培武有充分的杀人动机,且他作为警察,自然懂得如何开枪。1999年,杜培武被判死缓。
案发一年后,另一起案子的破获给这起案子带来了惊天反转。
第二年,昆明警方破获以杨天勇为首的特大杀人团伙案,并在杨天勇的保险柜中找到了那把下落不明的配枪。
原来1998年的那一夜,杨天勇和另外两名同伙穿着假警服,冒充缉毒警察,敲开了停在路边的面包车车门。随后他们抢走了副局长的配枪,并用它射杀俩人。
在这两起冤案的平反中,都因为真凶浮现或死者复活,具有偶然性。假如,赵作海案中的赵振棠一辈子都不回村,或在逃亡过程中出了什么意外;假如,杜培武案中的凶手在作案后把枪支丢弃或销毁;这两起案件会是什么结果?他们是不是一辈子都将背负一辈子的杀人犯的罪名?
许多平反的案件大多也有其必然性。总有一些人在为追寻真相而努力。如聂树斌案中的郑成月,和报道该案的记者,和聂树斌的父母……
好多案件都经历了十年、二十年的坚持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借命而生》中的杜湘东,如果没有他20年坚持追“凶”,这个表面看起来“顺理成章”的案子,将会是“铁案”无疑,幕后真凶永远逍遥法外。
刑法,一旦启动,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
冤假错案纠错之后,许多人山呼“正义实现”。
作者因为创作题材的原因,与一些可能正在蒙冤的当事人和家属多有接触。他们正在经受的煎熬和痛苦,不说是感同身受,但也是感触颇深。在写于建案的某一阶段,我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绝望之中。感觉写不下去了,感觉不会有结果。一度每天都只睡四五个小时。
从以冤假错案为创作主线以来,我关注的都是那些不被主流媒体关注的案件。坚持首发,坚持自己去探寻真相。
《借命而生》用杜湘东、徐文国、姚斌彬三人交错的命运,揭开开了血淋淋的真相。
一把自制手枪,像错轨的齿轮,瞬间颠覆了所有人的命运。哥哥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弟弟失去生命,杜湘东困在执念中二十年。
一切看似偶然,实则……
“借命而生”这个剧名,透视着剧中人物的悲剧。哥哥,从越狱变成了逃犯,借用他人身份,每天生活得提心吊胆。让他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总觉得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有人认为那是所谓的对正义的执着,我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和苟且。杜湘东则选择用二十年的时光与命运较劲。他从踌躇满志青年熬成中年大叔,始终没有放弃追查真相。他面对旁人的不解,从不辩解!他面对困难,从不放弃。
看完全剧后,我回了黄老师几个字:我不是杜湘东。
我关注的案件,都是那些不被公众关注的案件。没有悬疑剧中的跌宕起伏。写作能力有限,不会带节奏,更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有坚持让事实说话,坚持不说假话。只想尽一力,让公众去关注司法正平正义对社会的影响。
追寻正义的路是漫长而崎岖的,是痛苦的。深陷冤假错案的当事人和家属,他们正在承受无法承受之重与痛!这是我坚持披露冤假错案的原因之一。也是我熬到现在,还能动笔的原因之一。
我成不了杜湘东。因为命运不会再给我二十年。
除了坚持披露具体案件,还涉及冤假错案制度性建设评述。总是妄想如果某些建议被采纳,能对冤假错案纠错有些用处。
黄老师!心意已领,但赞誉不敢当!以此篇文章致敬郑成月,和那些正为冤假错案纠错而努力的人!
来源:网评需谨慎笔下有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