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雨时节,万物生长。在这个寓意“雨生百谷”的美好节气里,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4月19日至20日,“非遗正青春——创艺人的春天非遗市集”在校园内火热举办,来自全国11个省的30余个非遗项目齐聚一堂,为校园呈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春日
谷雨时节,非遗正青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以青春之力激活非遗
谷雨时节,万物生长。在这个寓意“雨生百谷”的美好节气里,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4月19日至20日,“非遗正青春——创艺人的春天非遗市集”在校园内火热举办,来自全国11个省的30余个非遗项目齐聚一堂,为校园呈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春日盛景。
非遗瑰宝绽放校园
开幕式上,活力四射的醒狮表演率先点燃了现场气氛。舞狮者们矫健的身姿、灵动的动作,将祥瑞之兆传递给每一位观众。随后登场的汉服舞蹈宛如穿越时空而来,衣袂飘飘间尽显古典韵味;戏曲表演则以婉转的唱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这场春日树影下的视听盛宴拉开了非遗市集的精彩序幕。
漫步在市集现场,来自大江南北的非遗项目令人目不暇接。河南展区的汝瓷与钧瓷交相辉映,汝瓷“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素雅釉色与钧瓷绚丽多变的窑变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江苏展台的苏绣作品栩栩如生,扬州绒花则以其鲜艳色彩融入现代首饰设计;浙江的永康铸铁壶工艺精湛,磐安竹编文房用品细腻雅致;贵州的侗族刺绣和水族马尾绣则以独特的民族纹样和精湛工艺吸引着众多目光。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非遗项目,在春日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
本次非遗市集不仅是一次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古老与青春的深度对话。在这里,非遗技艺通过可看、可感、可体验的形式,真正走入了年轻人的生活。学生们俯身尝试景泰蓝的“点蓝”技艺,亲身感受玉石雕刻的细腻纹理,在招式起落间体悟八段锦的养生哲学。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打破了传统非遗的刻板印象,让年轻学子从被动的观赏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衍生品。精致的景泰蓝首饰、灵动的玉雕文创、飘散药香的养生茶饮,这些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同学们热情地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有的认真请教传统技艺的细节,有的兴致勃勃地讨论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现场洋溢着热烈而融洽的学习氛围。校园这片创新的沃土,正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文化传承焕发新生
这场“谷雨之约”构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良性生态。一方面,非遗为校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青春的创造力又为非遗传承开拓了新的路径。在现场,可以看到学生们不仅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妙,更自发成为非遗的传播者,通过学生社团、社交媒体等方式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子颜表示,本次市集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学校将持续搭建平台,通过非遗社团、双创项目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深度融合。这场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中传云巢(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团学联、中国传媒大学非遗社团、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协会承办的春日非遗市集,作为2025年“创艺人的春天”文创比赛的一部分,还集中展示了本届文创比赛的获奖作品和特色成果,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和时代演绎。
“创艺人的春天”文创比赛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特色品牌活动,面向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开展,旨在提升青年大学生选手的文化创新和艺术思维能力。2025年第三届“创艺人的春天”文创比赛以“非遗+”为主题,鼓励参赛者将作为“创艺人”,运用AIGC技术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展现了高校在非遗传承和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也是学生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这场谷雨时节的美丽邂逅,传统与青春交织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当非遗遇见青春,不仅让沉睡的非遗重新焕发生机,更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描绘出无限可能。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