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9日,“智护足踝,健行未来——2025年首届暨南大学足踝运动损伤与精准康复论坛”在广州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广东省医院协会、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等联合主办,汇聚国内顶尖学者、临床专家及体育界领军人物,旨在推动足踝诊疗技术规范化、精准化与国际接轨。
2025年4月19日,“智护足踝,健行未来——2025年首届暨南大学足踝运动损伤与精准康复论坛”在广州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广东省医院协会、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等联合主办,汇聚国内顶尖学者、临床专家及体育界领军人物,旨在推动足踝诊疗技术规范化、精准化与国际接轨。
开幕式上,《踝关节损伤支具使用专家共识英文版》现场首发。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携手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共同推进的《智能化足踝运动损伤防护及康复系列研究项目》同步启动,运动医学在体医融合与技术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智能支具和康复APP 用手机动态捕捉患者动作
“专业运动员足踝损伤发病率高,膝关节问题更是职业终结的首要因素。”运动医学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教授援引2023年国家体育局数据,直击运动损伤的严峻现状。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该院通过“旗舰+领航”学科布局,细分膝关节、髋关节等专业团队,并引入三维动作捕捉、肌电监测等技术,实现对运动模式的动态追踪与风险预警。
郑小飞强调,技术创新是破局核心:“我们研发的术后智能支具和康复APP,利用手机摄像头动态捕捉患者动作,结合AI分析实时指导训练,数据同步传输至康复师,效率提升超30%。”这一模式已应用于胶原结术后康复,未来将拓展至更多复杂病例,推动诊疗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肌电监测可穿戴设备实时评估运动代谢负荷
“足踝是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根基,但也是最脆弱的环节。”作为论坛联合发起人,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苏炳添以著名短跑运动员与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揭示了足踝保护的迫切性。他坦言,职业生涯中曾因“选错跑鞋”导致踝关节损伤,耗时月余才恢复,这段经历促使他投身科研:“现在我们用肌骨超声扫描训练后的肌肉与足踝状态,数据精度远超传统手法。”
此次与专业的医学、运动医学团队开展强强联合,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聚焦三大方向:生物力学参数解析、青少年全周期选材模型、体医闭环管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肌电监测可穿戴设备,已实现运动中代谢负荷的实时评估。苏炳添表示,“科技不仅是突破极限的工具,更是守护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隐形护盾’”。
微创缝合技术 让“毁损韧带”重获新生
“传统韧带重建需异地取腱,创伤大、康复慢,而我们暨大附一院团队在临床中探索出来的JUMSA技术,则通过微创缝合即可恢复关节稳定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动医学中心、足踝损伤修复专家侯辉歌主任医师现场手术直播演示了这项“暨大改良复合增强修复技术”。该技术针对韧带严重断裂的“四有青年”(年轻、高运动需求、关节松弛、断裂),利用距腓前韧带次要束这个解剖结构进行增强修复,避免了工程浩大且创伤大、康复周期长的传统重建手术。
侯辉歌举例,一名腓骨远端撕脱性骨折患者通过JUMSA技术实现骨块原位固定,未使用额外植入物,术后3周即恢复基础训练。“我们分型了14种腓骨撕脱骨折,匹配不同术式,让90%的复杂病例免于大手术。”这项成果已发表5篇SCI论文,临床转化率达恒高,成为足踝外科领域的“中国方案”。
呼气冷凝液无创监测 实时评估运动代谢负荷
论坛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苏炳添团队的深度合作引发关注。郑小飞指出,医院联合体育学院开发的呼气冷凝液无创监测技术,可实时评估运动代谢负荷,为运动员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而苏炳添中心构建的青少年足踝发育模型,已在大湾区校园建立人才基地,实现“科技选材”。
“运动员的刚性需求倒逼技术创新,而这些技术最终将惠及全民。”苏炳添表示。当前,双方正推进“术后生物学评估标准”,将竞技体育的精准康复经验下沉至普通患者。侯辉歌补充:“JUMSA技术已经成为运动员和老百姓足踝损伤修复时的优选方案,门诊应用占比超60%。”这种双向赋能,正推动运动医学从“小众赛道”走向“全民健康”。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肖磊
制图:易福红(豆包AI)
来源:南都N视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