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已经过去了1个多季度,全国各地的展览也看了几十个,但回首最近看过的特展,我仍然觉得,近两年文物系统博物馆的“长三角之光”,是去年浙博的《问羽》展。
展览海报
2025年已经过去了1个多季度,全国各地的展览也看了几十个,但回首最近看过的特展,我仍然觉得,近两年文物系统博物馆的“长三角之光”,是去年浙博的《问羽》展。
一个优秀的展览,不仅要有重磅文物,还要有创新的理念、别出心裁的布展,甚至在此之上还能向社会传达普世、光辉的价值——所有这些,浙博《问羽》展(以下简称“问羽展”),都具备了。再次审视这个展,对它的推崇又更进一层。
展览现场,听鸟叫声的装置
最近听了问羽展的策展人、浙博前馆长陈水华的访谈(见小宇宙播客“门道”第41期),感到陈馆的策展理念,和我在现场的观感颇为一致:15幅宋画一字排开,进入展厅就能见到这些重磅文物——它们也是很多观众(特别是打卡文物为主的文博圈里人)最向往的内容——但不好意思,展览的重点不是这些宋画。
宋画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对很多人来说,宋画的作者、流传的过程及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才是唯一重要的;至于作者在画什么、想表达什么,乃至于这些内容对今天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忽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朋友看完15幅宋画就觉得展览结束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博博主到第二、第三部分还在那儿讲文物借展的故事,仿佛展览的价值全都在借展上。
问羽展有重磅文物,而展览最妙的地方恰恰在于颠覆了这些重磅文物原本的重要性。
赵佶(款)《桃鸠图》与红翅绿鸠摄影作品对比
第一次看问羽展时我并不懂第一部分背后的策展思路,但最近接触了一些现当代艺术的理论,真有拍案叫绝之感:据我所知,陈馆对现当代艺术是颇有研究的(这在文物系统博物馆策展人里本就极少,再加上理工科背景,简直绝了),陈馆借现代艺术的理念,悠游于宋画和博物之间,长三角,一人而已!
对于现当代艺术,我想到了一个比喻:
问羽展的主题——博物学(包括宋代的、现代的),就是它要表现的主题,而宋画就是那只“飞猪”,你以为展览在重点展示宋画?当然不是,展览是借宋画展示博物学!如此一来,原本价值连城的宋画,其“价值连城”的意义被彻底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宋画在博物学语境下的工具价值。
佚名《春塘禽乐图》,绢本设色,吉林省博物院藏(细节:鸳鸯)
一个有15幅宋画的主题展,全面消解宋画本身的价值已经令人惊喜了,而问羽展的布展、立意,则更进一步,将宋画的工具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问个冒犯的问题:宋画本身具有普世价值吗?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没有。那么,宋画的价值何在?因人而异。有人以为它们存世数量少,物以稀为贵;有人以为它们作为艺术品,写实度极高;也有人认为它们背后的技法独一无二又炉火纯青……
不可否认,上述所有这些,都是宋画的价值,但其中没有一样是普世的。惊喜的是,问羽展为宋画赋予了新价值——走入博物学、生态学的一扇门——这种新的价值,不仅独一无二,而且比以往任何价值都更普世,仅此一项,问羽展就足可以青史留名。
佚名《春塘禽乐图》,绢本设色,吉林省博物院藏
陈馆作为策展人,既非宋史专家,也非书画学者,却是地地道道的鸟类学博士。在鸟言鸟,他眼中宋画里的鸟,和望远镜中见到的鸟,很像,平心而论,宋人“打鸟”的功夫,比今天那些“老法师”高出几个level。
宋人之所以能如此完美地“打鸟”,和他们解剖鸟类、近距离观察鸟类息息相关,这既是宋人写实精神的光辉,也是宋画背后的一点阴霾。
当然,问羽展还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活起来的宋画与各种鸟类的叫声中,将展览主题升华到新的维度:宋画虽好,但不要忘了,保护自然、亲近生态,才是我们的目标!
鸟类MBTI互动墙
总结而言,问羽展一上来就放了重磅文物,但正如陈馆所言,它们不是最重要的。反正大多数冲着宋画去的观众,和冲着《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去看展的观众一样,看过画、拍过照、发过圈,已经足够了,就算每幅画都放在独立展柜里,也会被汹涌的打卡之心淹没,等再次露出真容,已经成了小红书上的流量卡片。
真正妙的,是通过现代艺术消解传统表现形式的手法,通过颠覆文博圈既有认知的布展模式,去传达生态、自然的普世价值。此外,这个展览还是浙博近年来第一个收费展,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办展的新途径——
要知道,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博物馆绝不应该收费。他们或许忘了,免费意味着全民共同买单;或许忘了,廉价的平庸怎能比肩与众不同呢?
梁楷《秋芦飞鹜图》,绢本水墨,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平心而论,问羽展绝非完美无瑕。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展给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明明叫博物馆,怎么和博物、和博物学如此隔阂呢?
这样的命题与思考,只是问羽展为我们展开的冰山一角。或许在多年以后,长三角各大博物馆,都已经习惯将重磅文物作为展览叙述的一个普通成员,都已经接受展览做的差就卖不出门票的现实。到那时,再回头看看2024年的浙江省博,原来,一个时代的开始正是那次饱受争议的特展。
要我说,无论是文物、布展、立意还是主题价值,浙博《问羽》展都无愧2024长三角之光——甚至可以自信点,无愧是近十年来的长三角文博之光!
佚名《牡丹双喜图》,绢本设色,中国美术馆藏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