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看见我”在上海,用爱点亮更多无障碍文化空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1 18:18 2

摘要:黄浦区南昌路226号,“逆光226”书店很有辨识度——外墙是整齐排列的镂空圆孔,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盲文书;一扇圆形的大玻璃窗,连通着街景和店内,也代表店内外“无障碍”“无差别”;沿街的盲道一直延伸至店内,在店门口形成一个向下的平缓坡道。

黄浦区南昌路226号,“逆光226”书店很有辨识度——外墙是整齐排列的镂空圆孔,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盲文书;一扇圆形的大玻璃窗,连通着街景和店内,也代表店内外“无障碍”“无差别”;沿街的盲道一直延伸至店内,在店门口形成一个向下的平缓坡道。

只要有人走进来,店员张振洲都会热情介绍:“我们是一家无障碍书店,店里有盲文书、残疾作家的作品,还有残疾朋友们的手工,您可以随意看看。”

第一次来的客人,会被书架前厚厚的《疯狂动物城》《纳尼亚传奇》吸引,“原来盲文书这么大这么厚啊”。而熟悉的来客则会问,“这周有什么社区活动”“下一场无障碍电影放什么”?张振洲都会一一耐心解答。仔细和他对视时,会发现他的眼神不是非常聚焦,因为这个“00后”男生也有视力障碍。

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主题为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对残疾人,尤其是视力残疾人而言,由于其残疾特点,相应文化产品供给种类少、渠道窄,他们更需要这些桥梁触手可及、无障畅通。‌近年来,上海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无障碍文化空间,让生活在这里的9万视力残疾人可以更便利地“看见”各类文化产品,同时也让他们“被看见”。

让看不见的人被看见

2022年12月开业的“逆光226”书店,全称为“新华书店‘逆光226’非视觉文化书店”,经营面积只有37平方米,是最小的一家新华书店,也是上海第一家视障人士友好书店。

走进书店,左手边的墙面呈波浪形,上面写着书店的经营理念——这是一家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残障人士公益事业开设的书店,书店以“非视觉文化”为核心理念,传播“爱、公益、数字化”。换一种方式“看世界”,通过视觉以外的感官,用听、闻、摸、做来体验视觉元素。

书店外观(刘雪妍 摄)

店里的盲文书

书店的柜台、陈列架也都是圆润的弧线,还设有台式电子助视器和盲文打印机。店里有300余种盲文书、气味书和可触摸书,还有一些畅销新书。除了书籍之外,残疾人手工艺者制作的国画、香薰、竹刻、草编、紫砂等文创产品也总能吸引客人的注意。

张振洲对它们的来历了然于胸。“这些残疾手工艺者都很有故事,有的是非遗传承人和时尚品牌达成了合作,有的作品还被当作‘国礼’送出国门,那个竹编胸针还去了巴黎奥运会。”他说,这些作品也提醒着大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逆光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提起自己的视力,张振洲并不避讳。“我初三时生病,造成视力永久性损伤,现在站在十米开外的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他拿起柜台上的科普眼镜解释,“视力障碍有很多种情况,你可以戴上感受一下。”

这些眼镜上都有特殊涂层,戴上后会发现,比起黑漆漆或白茫茫,视力障碍更像是走进了迷宫。眼前像被泼了牛奶,所有轮廓都裹着白雾——这是白内障患者的视野;视线中心有个永远对不准焦点的黑洞,就像有人用橡皮擦抹掉了看到的东西——这是患了黄斑变性后的世界;视野边缘像是被黑色墨水侵蚀了,中央仅剩一点视野,只有微弱的光感——这是典型的视野缺损……

张振洲说,很多人戴上眼镜后都会惊呼“原来视觉的坍塌有这么多种方式”,在更加珍惜视力的同时,也会对视障人群多几分理解。互相了解,也是残健共融的第一步。

店里的科普眼镜

书店的名誉店长韩颖,也是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她一直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班长、学生会主席,大学毕业时还是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工作单位可以随便挑。但是工作一年后,她发生了眼底病变,慢慢失去了视力,变成了盲人。失明后,韩颖成了创业者,创立了“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制作了600余部无障碍电影,创作解说词超过800万字,还发起“小桔灯”盲人导医公益项目,获得过多项荣誉。

作为后天失明者,眼睛看不见以后,韩颖摸到家里的藏书总是很难过。“早知道以后看不了书了,我就应该早早把它们都看完。”后来,在残联等机构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读屏软件,可以用耳朵“阅读”。韩颖说,没想到有一天,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会有一间属于视障人士的书店,“我是一个看不见的盲人,幸运的是,我们这个群体被看见了”。

书店从无到有,韩颖提了不少建议,除了门口的缓坡,她还希望书店是明亮、充满希望的。如今这里以白色为基调,天花板上的灯光还可以变幻不同的颜色。韩颖说:“视障者等残疾人并不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希望大家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阅读的光能照亮所有人。”正如书店留言本上的盲文:“在这里,我摸到了尊严。”

从设施到服务的全面革新

除了“逆光226”,上海还有多个无障碍阅读空间。

在专为孩子们打造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里,有一间温馨的无障碍阅览室。根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残障程度、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提供了各类无障碍阅读辅助设施。

“为孩子挑选书,眼界要更高一点,所以我们要在海量的图书资源中去芜存菁。”阅读推广部馆员印璇指着书架上厚厚的盲文书《三体》《动物的智慧》介绍。这里的纸质文献馆藏总量约140万册(件),外文书包括10个语种共计15万册,盲文书数百册。

去年儿童节前夕,馆内还推出了“童享阳光|特殊儿童阅读指导计划”。这一系列讲座一直持续到年底,服务孤独症、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读写困难等多种特殊类型儿童。解答特殊儿童应该如何阅读,怎样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图书、打造适宜的阅读环境等问题。

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邓颖介绍,他们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活动和内容。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除了阅读指导计划,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无障碍服务政策,包含但不限于入馆免预约、专属阅读空间、逾期减免、网借优惠以及专属阅读指导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阅读的意义更加深远。阅读是特殊儿童平等参与社会、充分享受社会发展共同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邓颖说,“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书籍,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上海图书馆也长期关注特殊群体的读书愿望,不仅充分考虑了馆内各种无障碍设施建设,还专门开辟了无障碍阅览室,配备盲文书、无障碍电影、阳光听书郎等盲文资料,可以快递到盲人家中。走进有“最美图书馆”之称的嘉定图书馆,大厅里就有专门的视障阅览室,这里还开展过“为盲人读诗”等活动。天山路街道图书馆与樊登读书合作,接入有声书资源……从市级、区级到街道、社区,从“纸面阅读”到“声音阅读”,一个多层次、包容性强的阅读服务体系正在被构建起来。

无障碍的本质是“残健融合”

去年秋天在捷豹上交音乐厅,记者认识了视障男生小杨,他是一位音乐发烧友。“听音乐会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家就住在附近,每年我都会来这里听几十次音乐会。这里对残疾人观演很友好,每次都会有工作人员一对一把我带到座位上。”小杨说。

他也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各文化场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优化。以他熟悉的捷豹上交音乐厅来说,2023年底的国际残疾人日期间,就举办了“让爱走进剧场”特别活动,还首创发布《特殊人群观演服务手册》,详细介绍了从购票、出行、演出现场直至观演结束,乐团能为特殊观众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此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导盲犬开放剧场;上海京剧院会开设残疾人学生京剧普及讲座、为听障孩子排演京剧,还邀请孤残老人看演出;上海儿艺剧场开设了“海星之愿”公益项目,已主办活动400余场;2012年起,上海启动了商业影院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免费邀请视力残疾人走进影院,目前已有16家商业影院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每月放映1场,每年惠及2万多人次……

这些细节背后,是无数双手的托举:场馆的无障碍改造、志愿者的接力服务、群众的开放包容,无障碍设施标准设定理念更加清晰、标准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让视力残疾人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各类文化生活。

2023年,一场特别的电影令很多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由盲人少年主演的青春电影《奇迹乐队》,讲述了以聂明为队长的六个盲人少年组建乐队的故事。“特别感谢导演能看到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给了我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能从电影里看到一个‘不完美的梦想’有多么精彩。”扮演聂明的演员冷俊濠告诉记者。

在观看这场电影的无障碍版本时,巨幕厅内,有人将盲杖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上,几只导盲犬安静地趴在地上。随着讲述人语调的起伏,观众席不时传出笑声、掌声和唏嘘声、欢呼声。

看完电影后,盲人陆峰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的一句独白,“生活不会惯着你,你要自己去努力。也许没有退路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路。奇迹属于有梦想,并勇敢去行动的人”。他说:“我当时就在想,我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美好了,但是我可以很美好地坐在这里,让更多人看见我,这就是残健融合的意义。”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再坚持一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