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药用史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09:01 3

摘要:茶的最早发现究竟是作为药物还是食物,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新义录》中均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所以应以药用为先;而另一些学者却提出,《史记》中有“神农尝百草,始有新药”,说

茶的最早发现究竟是作为药物还是食物,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新义录》中均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所以应以药用为先;而另一些学者却提出,《史记》中有“神农尝百草,始有新药”,说明茶的药用是在食的基础上发现的,应以食为先。而作者的观点以为药食乃同源,两者是非常难分开。因为饮茶的习惯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与它的药用价值是不能分割的,可以想象,茶叶如果单独作为充饥之用,就凭它的蛋白质、糖分等少量的能量是不可能成为理想的食品,现在对茶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茶叶是依赖它的药用价值而流传下来的。

我国茶叶药用记载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司马相如在《凡将篇)将茶列为20种药物之一,在《神农本草》中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的4种功效,即“使人益意、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的张仲景用茶治疗下痢脓血,并在《伤寒杂病论》记下了“茶治脓血甚效”。神医华佗也用茶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他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思意”。另外在壶居士的《食忌》中都提到了茶的药理作用。到了三国又有不少有关茶的药用记载,如魏吴普《本草》中提到,“苦茶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气。聪察、轻身不老。一名茶草。”并用茶治疗厌食、胃病等症。张揖的《广雅》中写道:“饼茶……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西晋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也说明了茶的提神作用。到了隋朝,有一传说记录在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说“隋文帝病,僧人告以煮茗作药,服之果效",它描绘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生病,浙江天台山智藏和尚携带天台茶到江都替他治病,得茶而愈。在此书中他还说到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兴盛时期,茶学的第一部专著《茶经》闻世。在书中,陆羽提出茶叶的6种功效: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本草类书中苏敬等集体编著的首载茶叶的《新修本草》出世,其中写道“茶,苦茗。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氮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以及陈藏器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的《本草拾遗》的闻世,把茶的药用理论与实践推向高峰并开始成型。如孙思邈的弟子孟冼《食疗本草》中又较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药用方法,说到“茶治热毒下痢,好茶一斤,灸,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郭稽在《妇女方》中写道茶能治产后便。李绛在《兵部手集方》记载茶可治疗“久年心痛五年十年者”。此外,唐代医学家王煮等编写的是《外治秘要》中专门收录了“代茶新饮方”,并较详细地记载了茶叶治病的治疗和服用方法。在医学名著《千金方〉也提到茶能治卒闲痛如破。顾况的《茶赋》说到茶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的功效。

后来又有不少茶的药用记载,《圣济总录》记载茶可“治霍乱、烦闷,好茶末一钱,服之即安。”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中提到:“茶治伤暑合醒,治泄痢。”又在《本草别说》中说茶能头目兼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与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和《普剂方》等有关官方颁发的医学巨著中,都有药茶的专篇介绍。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九十七卷有8个茶疗药方。

另外,汉、梁、魏时期,虽然已有一些复方出现,如东汉《广雅》中的葱、姜、茶同用;《食疗本草》的“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味杂之”;《茶经》的用葱、姜、红枣、橘皮、茱、薄荷、嫩芽与茶共煎等,但总的来说,单方多于复方。而到唐、宋年代,茶疗已发展为单方、复方并用,而且复方多于单方。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伤寒、头疼、壮热用“葱豉茶”,治疗伤寒、鼻塞、头疼、烦躁用“薄荷茶”。到唐、宋时期的另一个变化是茶疗服用方法的改变。如《枕中方》记载的研末外敷法,用苦茶、蜈蚣,灸令香熟,等份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治疗积年瘘(现在的骨关节结核、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等)疾病。其他还有《兵部手集方》的茶和醋调服,《妇人方》的茶丸剂,《普济方〉的茶散剂。

元、明、清时期,我国的茶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应用范围涉及内、处、妇、五宜、皮肤、骨伤各科及养身保健各个方面;并研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茶方,如“午时茶”“枸杞茶”“八仙茶”“珍珠茶”“仙药茶”“五虎茶”“莲花峰茶”等等;茶疗的剂型也由原来的汤剂发展成散剂、丸剂、冲剂以及以药代茶饮多种。服用方法也发展到饮用、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擦、搽、涂、熏等十几种。这一时期记载茶叶医药作用的书籍较多,如元朝吴瑞《日用本草》中提到茶能治疗烦躁、止渴,解腻清神;如果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效果较好。另外,在忽思惠的《饮膳正要》、孙允贤《医方集成》、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都有茶疗的记载。明朝喻嘉言《医方集论)、陈仕贤《经验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李中梓《本草通玄》、传仁宇《审视瑶函》以及清朝沈金鳌《沈士尊生书》、费伯雄《食鉴本书〉、钱守和《慈惠小编》、许克昌《外科症治全书》、鲍相傲《验方新编〉、吴谦的《医宗金鉴》、韦进德《医药指南》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茶叶药用作用的记录。尤其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全面总结了茶的功效: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并且提出饮茶方法不同,效果不一,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开爽,不昏不睡。同时又对饮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在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编录了15 方茶叶的药用饮法。说明在这一时期茶叶的药用价值已得到了认同。

总结我国从三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关茶叶医药作用的记载共有500 种之多。其中唐代的有10种,宋代有14种,元代有4种,明代有22种,清代有23种。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不断发现,茶的应用日趋频繁,各种各样的药茶应用而生,如防治肝炎的“茵陈茶”“红茶糖水”“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溃疡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薄玉茶”;治疗痢疾的“枣蜜茶”“止痢速效茶”“茶叶止痢片”;以及治疗感冒的“万应茶”“甘和茶”,还有减肥茶、戒烟茶等,数不胜数。近年来用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药物也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与上述药茶有显著的不同,主要是后者药物针对性强、有效率高,科技含量高,有生白、抗癌、降脂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疗效的各种茶叶药物和保健品。如茶色素所制成的心脑健,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伴高凝状态的疾病;“7369”和亿福林胶囊可用于抗辐射损伤、增加白细胞。茶多糖可用于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茶多酚还可用于防止龋齿、杀菌、消炎、激活肠道有益微生物以及明目等多种功能。因此,茶叶的药用与现代医学已较好地溶为一体,从而可为人类健康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来源:神州茶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