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高校管理“中学化”?大学生不该被“圈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09:18 4

摘要: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据《半月谈》)

□ 龙敏飞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据《半月谈》)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批评与指责,可谓不胜枚举。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许多人质疑高校管理宽松,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对自己的产品(大学生)负责的机构。为了加强管理,各大高校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今,在一些高校里面,管理“中学化”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有的高校需要早上站操、上课签到、卫生检查、晚上自习,有的高校会将孩子的成绩寄给家长……这一转变,值得关注。

高校管理“中学化”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社会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因为被过度保护,导致许多人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从教育体系来看,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旦脱离严格管理,容易“放飞自我”。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的当下,大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校为加强管理,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过度的管控无异于饮鸩止渴,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18岁至22岁是成年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逐渐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参与社会活动、准备未来职业规划等,过度干预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鉴于此,当高校把大学生当中学生一样管理时,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这绝非治本之策。

大学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这需要家校共育,但绝不是“圈养”。对家长来说,要明白一个常识,真正的关爱不是无微不至地控制,而是适时地放手,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对学校来说,也要清楚一点,高校不是托管所,教师也不是保姆,不应过度干预,而应要给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理想的大学管理应当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这种“从游”式的教育强调环境熏陶和榜样引领,才是高校管理应该探索的方向。

社会快速发展,大学教育面临复杂挑战,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改革如何推进,大学教育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过度的干预或许能带来短期的秩序和表面的服从,但无法培养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人才。只有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应对,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