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出现在为了看这部神剧,专门腾出的那个周末。当我打开搜索框,用拼音打出默认的“苦尽甘来遇见你”,一部短剧跃然屏上,十级磨皮的糖水画质真是亮瞎了眼,在我为朴宝剑哭瞎之前。
文 | 最话FunTalk,作者 | 魏霞,编辑 | 王芳洁
到底是“苦尽柑来遇见你”,还是“苦尽甘来”,还是“苦……”,这确实是个问题。
它出现在为了看这部神剧,专门腾出的那个周末。当我打开搜索框,用拼音打出默认的“苦尽甘来遇见你”,一部短剧跃然屏上,十级磨皮的糖水画质真是亮瞎了眼,在我为朴宝剑哭瞎之前。
此时的心情只剩下苦涩,却又不知道该怪谁,虽然明知在蹭,人家确实就叫这名字。
突然,我又忍不住为现在的短剧击节赞叹,李逵3月份才大闹江州城,4月份李鬼就上街割韭菜啦。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难哄》爆火后也差不多。一时间,《他超难哄》、《他超会哄》、《她超好哄》、《小难哄》、《他的小难哄》等短剧统统上线,看多了人的叛逆心都被激发起来——爱哄不哄。
这些李鬼短剧就像15块的拼好饭版花胶鸡,这里没有说拼好饭不好的意思,拼好饭便宜、能吃饱,个别也挺好吃,但它的核心商业目标很明确——走量。
短剧的模式也是走量,一时间,这种蚂蚁雄兵式的打法,对长视频行业产生了冲击,让人难免怀疑,长剧是否还有想象空间了。
这个问题真谈起来恐怕有点复杂,但转念一想又很好回答。既然那么多人都看过《苦尽柑来遇见你》。这说明,我们还是愿意为内容买单的,但前提是别喂我们吃糠。
那些“国产细粮”不也都卖过好价钱吗?无论是156亿票房的《哪吒2》,还是让优酷成为APP下载第一的《长夜烬明》,以及播出一年后还能返场的《繁花》。
《苦尽柑来遇见你》里有句台词引发了高度共鸣:“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所以我才在天上飞。”
它就像是对奈飞这一生的回关。从租DVD,到搞流媒体,再到现在的以精品剧集为核心的流媒体平台,奈飞也是走过了三代,才真正起飞的。
从推出第一部自制剧《纸牌屋》到现在十二年了,“苦尽柑来”的奈飞市值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
《纸牌屋》里也有段台词,恰中当下长视频行业的心态——
信仰是什么?不就是在考验最严峻时依旧能坚持到底吗?
012025年,我们也是吃上过“细粮”的,比方说悬疑剧《沙尘暴》。
只是这部没有流量明星,也没匹配太多宣发资源的优酷自制剧,刚开播的时候实在静悄悄,等到12集播完,豆瓣才开分,直接干到了8.1分,此时好内容带来的长尾效应才起来。
所有学写故事的人,真该去看看这部剧,什么叫小开口,深挖掘,用行话说,就是“凤头、猪肚、豹尾”。那漂亮的尾巴是对现实的一记耳光。
很多网友说,这不是一部悬疑剧,而是一部底层妇女的血泪史,不论是惨遭拐卖的琴,还是被原生家庭绑架一生的刘盈盈,以及因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又惨遭杀害焚尸的程春,甚至是决心像野花一样活着的孙彩云,她们的底色都和大漠一样荒凉。
可以说,这是一锅用西北滩羊做的炖羊肉,炖出了人生百味。炖羊肉必须值钱,我就为了这部剧单独贡献了18元。
不止炖羊肉,这两年,上海菜《繁花》,江浙菜《风吹半夏》,以及那些可比漂亮饭的青春剧,统统叫好又叫座。
2024年,优酷自制剧《难哄》版权就被奈飞买走了,因为中国产的漂亮饭,整个东南亚人都爱“吃”。
想要拍出一部让全球观众都“上头”的都市偶像剧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过去霸道总裁、灰姑娘逆袭、车祸失忆、缘分命定等扎堆剧情下,观众们也早已对这类模板化生产的偶像剧产生“抗体”。《难哄》以现实生活为底色,靠着贴近观众的男女主角人设,让偶像剧免于俗套,打造出一部“落地童话”。
除了《难哄》之外,2024年,奈飞还买下过优酷的《珠帘玉幕》、《大唐狄公案》、《新生》等多部影视剧,一部剧能让奈飞花钱,就等于盖上了精品章,说明它实现了口碑和商业化价值的正向循环。
《难哄》在奈飞播出后,创造了全球日榜最高TOP6的成绩,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地区还登顶过平台榜首。在东南亚地区,该剧更是频频登顶热搜榜,据说凌晨三点越南河内的咖啡厅内挤满了看《难哄》的年轻人。
02但是短剧对长视频的冲击,仍然被无法忽视,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总数(去重)超过4.46万部。
短剧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以量取胜,先用发行量来搞大水漫灌,再通过流量实现商业变现。
这种流量变现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刚开始是付费观看,但这导致短剧的观看成本非常高,不少用户一个月就要花掉上千元刷剧,甚至超过了购买爱优腾年会员费的总和。
后来,免费短剧兴起了,流量变现的主要路径又变成了插入广告,但由于短剧的变现链路很短,所以广告的频次很高,几分钟就来一个,还都是粗制滥造的效果类广告。
但这并不意味着短剧行业就能挣钱了。目前这个行业的制作端的投产比并不高,大家能看到的收入几千万的短剧其实只是凤毛菱角,绝大多少短剧无人问津。这就让剧方产生了巨大的赌博心态,希望以更低的成本、更大的上线规模来博取成功概率。
即便是那些充值规模几千万元的爆款短剧,最后能到制作方手里的钱也并不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头部的制作方,分成的比例也仅有7%,如果是非头部,这个数据甚至只有5%或6%。也就说是,即使是《我在80年代当后妈》这类充值高达8000万元的爆款短剧,制作方最终也只能拿到500多万元,但这部剧的制作成本就要150万元。
为了拼出爆款,短剧制作方像流水线一样规模化生产,行业头部的产量达到了80-100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5%爆款率的基础上,真正搏出几部赚钱的剧来。而这意味着,一部爆款的收入至少要覆盖20部短剧的制作成本,才不至于亏本。
通常,一部短剧的制作周期只有两个半月,有的甚至能压缩到一个半月。所以,模仿爆款就成了短剧行业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目前已经诞生了重生家族,难哄家族,至少100个“甄嬛”和1000名“首富”。
这也很容易理解,在短剧不断被压缩的成本里,能分给制作的少之又少。虽然行业里大家也都在说要短剧精品化,但那些能够摆到台面上的,都是个别案例。
说到底,目前这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理顺它的商业逻辑,在更广泛的场景里,一部短剧的商业价值往往不由内容决定,而是看它与流量共谋的技术。
越来越多人清楚,那只是一场“沙尘暴”。
03不过,在短剧的影响下,长视频行业其实也发生一些变化。
2025年第一季度共计有32部剧杀青,这波杀青剧中有8部悬疑题材,其中有5部都是12-20集的精品剧集。而在上个月,也传出优酷为了提升内容质量,遏制“注水剧”。
其实,这也不是优酷一个平台的动作,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比如爱奇艺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只有8集,腾讯的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也只有12集,就连奈飞引进国产剧后也会进行压缩改变,比如其引进《甄嬛传》后,就将集数从76集调整到6集。
优酷公布的数据也显示,长视频用户前五集的弃剧率高达50%,整体完播率只有20%-30%。在视听内容极度丰富的当下,观众早已不再需要冗长的注水剧情打发时间,只有内容精炼、节奏紧凑的剧情,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这个结论和长视频行业的整体发展逻辑是一致的。奈飞能后来居上的秘诀,其CEO哈斯廷斯早就说过,那就是“会员满意度”。
尽管奈飞的竞争者众多,但哈斯廷斯不认为有哪个竞争对手能够对奈飞产生很大影响,他认为影响奈飞的最关键要素是——“我们能否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内容?
事实证明,好的内容自有其商业价值。当然,基于已养成的消费习惯,目前中国长视频平台不太可能收和奈飞一样高的会员费,但我们的用户对于广告的容忍度也相对高一些。
此外,虽然也有人骂,但各家的超前点映还是搞下去了,它至少验证了,优质剧集能够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IP的长尾效应也正在显现,以《国色芳华》为例,它不仅和沪上阿姨等茶饮品牌进行联名,还与《王者荣耀》出品联名皮肤,菏泽甚至还与《国色芳华》进行了一场IP联动,复刻出剧中的经典建筑“花满筑”,。
而这些成果,是现阶段短剧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无论对于长视频平台,还是用户来说,精品长剧都是永恒的需求。这就像是一家餐厅,适度做一些“拼好饭”可以,但它的菜单上,还是得有“硬菜”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长视频行业已经走过了21年,很多人都说这个行业已经老了,也把短剧的兴起当作了某种证明。
别忘了,《纸牌屋》还有另一句台词——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