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金融时报FT》刊发的一篇题为《李光耀和李嘉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道路》的雄文,道破了李嘉诚所代表的商业模式:“出口挣取外汇”。
1966年 李嘉诚伉俪赴美考察
李嘉诚在多个场合都感慨过“自己一生赚钱最快是在不满30岁的时候”、“不满30岁已经赚够全家人一世不用工作的钱”。
那么,李嘉诚在30岁的时候究竟赚了多少钱?我们来据实考证一下,同时也就当回顾下二战后香港经济腾飞的那段历史。
最近,《金融时报FT》刊发的一篇题为《李光耀和李嘉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道路》的雄文,道破了李嘉诚所代表的商业模式:“出口挣取外汇”。
文中这样写道:
50年代,港商开始接单生产塑胶花——“串胶花”早已是一代港人的精神回忆。而李嘉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素有“塑胶花大王”的尊称。这种“接订单”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只是随着改革开放,从香港一隅,扩大到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
这不得不谈到上世纪的亚洲经济史,李嘉诚的强势崛起与二战后香港的经济腾飞是互相成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从原本的“贸易转口港”向“本土制造业出口导向”的经济结构转型,既依靠了也催生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工业出口商。
六十多年前 李嘉诚与美国客户(右一为李嘉诚)
据考证,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成立于1950年5月1日,地址是香港岛西环石塘咀,早期并无单独厂房,属于那个年代典型的“前店后厂”。
直至1950年代中期,李嘉诚才专门在中环雪厂街的爱丁堡大厦租赁了一间装修高档的办公室,专门用于接待前来订货的美国客户。
老照片:1957年 长江公司塑胶厂的订货铺面
至于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是如何飞黄腾达的,那是因为遇上了“贵人”Nicholas Marsh(1907-1988),Marsh先生的Joseph Markovits Inc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最大的塑胶花进口商之一,有关李嘉诚是如何搭上Marsh先生的往事请参阅《李嘉诚的前半生:香港塑胶业鼻祖》,那篇文章里已经介绍得足够细致,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本文在这里专门罗列一下有关1959年前后长江公司塑胶厂规模的佐证。
众所周知,李嘉诚在上世纪有“塑胶花大王”之称。1950年代末,长江公司塑胶厂成为亚洲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商,雇员增至数千人,厂房规模扩大至数十万平方英尺。
我们先来看看下列史实。
根据《Business Chief Asia》,1957-1958年,长江公司塑胶厂因订单激增(主要是美国市场)而扩大生产设施,李嘉诚投资兴建和租赁了更大的厂房。
根据《Zolima CityMag》, 50年代末香港塑胶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70%,而长江公司塑胶厂是主要供应商,出口量占香港塑胶制品总出口的10%以上,是塑胶花行业的“龙头”,拥有多间厂房。
1964年初的旧报纸 记载李嘉诚的塑胶花厂雇佣三千多人
这一点从1964年的旧报纸(上图)也可得到印证,当时李嘉诚为北角、柴湾两座新工厂的落成登报庆祝,报纸上提到两座新厂投产前李嘉诚已雇佣逾3000名工人,而根据《香港统计数据年鉴》,当时全港塑胶花行业的总雇员人数是16801人。
《香港统计数据年鉴》 1964年全港塑胶花工人为16801人
这就是说,当年李嘉诚的塑胶花厂雇员人数占了行业总数的17.9%以上。
根据《BRITISH PLASTICS》,早在1950年代末,长江公司塑胶厂已被公认为亚洲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商之一,市场份额领先于其他同行厂商(如裕华国货、联益塑胶)。
能查证的历史出口数据是,1959年香港塑胶花行业出口总额是1.6214亿港元,折合2850万美元(当时美元/港元的汇率大约5.69)。
倘按照1964年的劳动力行业占比进行粗略估算,1959年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的出口额大约510万美元。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虽然知道当时塑胶花行业的利润率极高,但具体数字难以拿捏,所以在这里我们应用OpenAI来作参考。
OpenAI估计的利润率及给出的三点理由
OpenAI的结论是估计50年代末香港塑胶花生产出口的利润率介于30%-50%,我们以此粗略估算李嘉诚的长江公司塑胶厂在1959年的利润大约155-255万美元之间。
想必现在大多数人对这个数字都没有概念,毕竟这是距今66年前的事了,我在这里附上当时的人均GDP来作参考。
根据世界银行的历史数据:1960年,香港的人均GDP是424美元,英国人均GDP是1397美元;而中国大陆呢,人均GDP在1960年则是不足90美元。
以此对比,作为当时香港第一大华资塑胶品出口商,李嘉诚在1959年一年就能获利一两百万美元,就收入来讲,确实已是大富大贵;次年李嘉诚还与陈培等人共同创办了《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并担任创会会长。
1961年《香港潮侨塑胶厂商会》名录 居中为李嘉诚
由此可见,李嘉诚晚年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感慨“自己不满30岁就已经赚够了全家人一辈子都不用工作的钱”、“早在1960年就过上了有司机有保姆的富豪生活”等等言论,正是因为当年塑胶制品出口的暴利,他的确没有吹牛。
“塑胶花大王”亦是后来数十年里李嘉诚最响亮的名号,直至1981年《远东经济评论》把“超人”的名号冠于李嘉诚,从此对李嘉诚的称呼才从“塑胶花大王”变为了“李超人”。
1981年7月 《远东经济评论》把李嘉诚誉为超人
参考资料:
- 《Business Chief Asia》:How Li Ka-shing became Hong Kong’s richest billionaire,2023年10月5日。
- 《Zolima CityMag》:Hong Kong’s Industrial History, Part X: How Plastic Flowers Built a Global Metropolis,2020年1月16日。
- 《Forbes》:Thoughts Of Li Ka-Shing,2006年12月30日。
- 《Wikipedia》:Li Ka-shing,2018年3月20日。
-《BRITISH PLASTICS》
-《MODERN PLASTICS》
-《SPE JOURNAL》1973,由塑胶工程师学会(SPE)出版
-《TRANSACTIONS and JOURNAL of the PLASTICS INSTITUTE》
来源:维港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