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论断基于黄梅戏形成的核心历史脉络。黄梅戏的前身为黄梅采茶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间生活场景——茶农在劳作中以山歌、采茶调自娱,逐渐形成戏曲雏形。清朝道光年间,黄梅频繁水患迫使艺人流徙至安徽安庆地区谋生,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入皖西南,与当地民歌(如“怀腔”)融合
一、王少舫话黄梅戏:黄梅戏的娘家就在湖北
1956年黄石师范学生郭国成在《鄂东日报》(今黄石日报)发表《王少舫话黄梅戏》的文章
王少舫在1956年《鄂东日报》(今黄石日报)郭国成的专访中直言:“黄梅戏的娘家就在湖北。”
专访时王少舫大师说:黄梅戏的‘娘家’就在湖北,‘女儿”回‘媳家’嘛,‘娘家’的人怎不欢迎?……
这一论断基于黄梅戏形成的核心历史脉络。黄梅戏的前身为黄梅采茶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间生活场景——茶农在劳作中以山歌、采茶调自娱,逐渐形成戏曲雏形。清朝道光年间,黄梅频繁水患迫使艺人流徙至安徽安庆地区谋生,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入皖西南,与当地民歌(如“怀腔”)融合,最终发展为成熟的黄梅戏。王少舫特别提到,《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经典唱段“龙归大海,鸟入林”仍保留原汁原味的黄梅小调乡音,印证了其湖北血脉。
二、传播与革新:安徽南京的催化作用
尽管黄梅戏根植于湖北,其艺术形态的完善却离不开安徽的发展。安徽地区通过引入弦乐伴奏、改良唱腔(如减少方言土语以增强普适性),特别是南京唱京剧的王少舫大师,把京剧、话剧等表演元素,融入黄梅戏。
王少舫本人就是跨剧种融合的典范:在拍摄《天仙配》安徽黄梅戏人才短缺,董永角色无人可演,由桂林栖书记拍板从南京借京剧演员王少舫演董永,这一决定,提高了安徽黄梅戏的跳跃发展。原为京剧演员的王少舫,将京剧身段、湖广音念白融入黄梅戏,开创了“生行”唱腔的新路径,提升了剧种的表现力。这种创新使黄梅戏在1955年电影《天仙配》公映后,黄梅戏一战成名,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五大剧种”之一。
三、地域之争与历史重构的纠葛
黄梅戏的起源长期存在鄂皖争议。安庆地方学者曾试图通过“倒看历史”的方式,将黄梅戏源头归于安庆民歌(如“探妹调”),甚至修改史料以强化这一叙事。
王少舫等老一辈艺人的口述历史(如1956年访谈)与安庆官方的“文化主权再分配”形成尖锐对立。
1956年,黄冈广济县黄梅戏迷送给王少舫大师对联:舫轻帆正艺海乘风,少说老怀芳名惊座!
王少舫非安庆籍的身份(江苏南京人),更使其在安徽黄梅戏发展史中被边缘化——尽管他塑造的董永形象深入人心,对安徽黄梅戏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其艺术贡献常被严凤英(安徽籍)的光环遮蔽。这种地域偏见暴露了文化传承中的狭隘性,也凸显了王少舫坚持历史真实的勇气。
四、文化启示:从“娘家”到“婆家”的融合智慧
王少舫:这次回‘娘家’来,我还要去黄梅听听娘家人对我们唱腔的意见,还要录点娘家剧团的唱腔带回去。
王少舫的“娘家论”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蕴含跨地域文化融合的深意。黄梅戏的繁荣得益于湖北的基因与安徽的革新双重动力:前者提供了质朴的民间艺术土壤,后者注入现代戏剧的规范性与表现力。
正如王少舫在访谈中所言,剧团赴湖北“录娘家剧团的唱腔”以汲取养分,体现了对文化根源的尊重。
虎不离山,戏不丢源,人不忘本……
这种开放态度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范例——既需守护本源,又需包容创新。2025年黄石市对黄梅戏的文化遗产活化策略,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延续。
五、结语:黄梅戏作为长江文明的精神纽带
黄梅戏的兴衰沉浮映射了长江流域的文化交融史。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谣到安徽安庆的银幕经典,从王少舫的“娘家”情结到严凤英的表演传奇,这一剧种见证了民间艺术突破地域界限的生命力。
王少舫的访谈不仅是黄梅戏起源的权威佐证,更提醒后人:艺术的真实历史不应被地域政治所改写,唯有尊重本源、包容创新,方能成就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