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身后是14亿祖国人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0:07 2

摘要:“呼哧!呼哧!呼哧……”寒冷的空气刺激着鼻腔黏膜,胸腔像被挤压着喘不过气,巡边民警一脚深一脚浅,不小心一脚踏入雪坑,摔倒在半人深的雪里。踉跄着起身后,大家拍掉身上的雪,继续前进。

记者探访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

巡边路上,民警随手抓起地上的积雪解渴。张建鑫 摄

不灭的火种: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呼哧!呼哧!呼哧……”寒冷的空气刺激着鼻腔黏膜,胸腔像被挤压着喘不过气,巡边民警一脚深一脚浅,不小心一脚踏入雪坑,摔倒在半人深的雪里。踉跄着起身后,大家拍掉身上的雪,继续前进。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帕米尔高原深处仍是一片白雪皑皑。近日,记者来到新疆喀什,探访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跟随民警在边境线上开展巡逻,深入了解他们守护边境安宁的故事。

瓦罕走廊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连接着中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被称为鸡鸣四国之地,有多条通外山口要道。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位于西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紧紧扼守住进出瓦罕走廊的咽喉部位,是全国自然环境最恶劣、边境管理形势最复杂的边境派出所之一。

从1950年成立的“排依克工作站”到如今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75年来,卫国戍边的红色基因在这里绵延不断。排依克的戍边民警扎实推进边疆治理工作,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2500平方公里辖区、197.4公里边境线上,无怨无悔。

绵密的雪粒飘飘洒洒,抬眼望去,分不清白茫茫的是山还是天。唯有巡边民警扛着的红旗,随风摇曳成天地间独一份的鲜艳。

民警和护边员在海拔超过4200米的边境地区踏雪巡逻。张建鑫 摄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5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300天,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自然环境极度恶劣。

“75年来,这条巡边路留下了太多前辈的脚印。排依克的一代代戍边人同大自然抗争,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戍边故事。”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第三代营区”里,所长彭明有感慨道。

“第三代营区”是派出所的红色教育基地,里面有很多老物件:派出所的第一代运输车、巡逻车,凿冰取水的工具,斑驳掉漆的文件柜,“老掉牙”的电脑、电台等设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当时所里没有水、没有电,天寒地冻时只能靠土炉子取暖。那时通往边境的路没有修好,交通工具只有马,一去至少十天半个月。”派出所第五任所长马西来甫·汗巴巴回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是艰苦、偏远的代名词,像一座“雪域孤岛”,戍边人艰苦奋斗、无惧牺牲的故事说都说不完——

20世纪70年代,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班长杨明背着在巡逻中陷入昏迷的新兵徒步8个多小时返回营地,自己却因严重冻伤失去了三根手指;

20世纪80年代,为了给突发急性高原脑水肿的战友送特效药,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军医周宇峰徒步翻越冰达坂,双腿因严重冻伤留下终身残疾;

1987年大雪封山期间,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司务长刘大山运粮途中遭遇雪崩。他挖洞保住了最后3袋面粉,背粮回所时,冻僵的脚指甲全部脱落……

直到2016年,这里才通上长明电,2017年接通了互联网。

漫长岁月里的坚守,怎一个“难”字了得?高原反应会让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痛气喘、恶心呕吐,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出现反应迟钝、偏头痛等问题。

但是,戍边民警从未退缩,这是为什么?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里,国旗台上镌刻的一句话或许就是答案: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为了祖国,他们甘愿奉献一切。

红色教育基地里斑驳的墙上有一排鲜红的大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老式的白灰墙本经不住高原风雪的侵蚀,唯独这几个大字,经过一代代民警反复描红显得格外醒目,如同瓦罕走廊的忠诚基因代代传承。

民警和护边员在雪中巡逻踏查。张建鑫 摄

“太苦了,我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这么多的苦。”说起与排依克的“初识”,民警阿不力米提·阿吾提的表情仿佛吃了黄连一般。

2008年,他来到排依克驻勤,被这里的艰苦程度震惊了。十几天的驻勤,他觉得“时间从来没过得这么慢”。

后来,他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这里。那一刻,他说自己“都要哭了”。

既然这么苦,那是不是很想离开?

答案出乎意料。2014年的时候,他被调到了叶城县。2023年,他再一次面临工作调动,组织征求他的个人意见,他说:“我想回排依克。”

为什么要回来?他说,是排依克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卫国戍边、什么是血脉传承。

对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很多民警来说,“传承”二字有着特殊的含义。

瓦罕走廊深处有块特殊的戍边石,上面刻着“一辈子戍边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这是老一代戍边人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留下的家训。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也是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副所长肖恭尼·龙吉克的祖父。

“我们一家四代人扎根帕米尔高原75年。我的曾祖父为解放军建哨所,做义务向导;祖父是戍边军人;父亲曾在边防部队服役,退役后义务护边20年。”肖恭尼·龙吉克格外自豪,“戍边这事在我家延续了75年,我很自豪。”

如今,作为家族的第四代戍边人,肖恭尼·龙吉克和哥哥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坚守在边境一线。

父辈的血脉里,浸润着名为“忠诚”的红色基因。

所长彭明有的外祖父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他的影响下,彭明有对戍边有着真挚的情怀。2018年,他主动申请来到高原,来到最艰苦的地方戍边。

“我父亲曾是一名军人,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副所长徐青是公认的“硬汉”,曾在警务实战练兵考核中带队荣获总站第一名。“我的儿子将来一定会以我为荣,就像我以父亲为荣一样。”他骄傲地说。

民警袁啸是目前所里唯一一名硕士研究生。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我爷爷参与过中巴友谊公路建设,这里是他奋斗过的地方。”远眺瓦罕走廊,袁啸目光坚定。

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传承的故事数不胜数。每逢新警到来,彭明有都会向他们讲述这些故事。

“老一辈戍边人传承了几十年的接力棒,如今交到我们手上。如果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那先要问问自己内心能不能过得去。”民警丁吉祥说,无论在排依克待多长时间,都要认真做点事情,“等到若干年后,我带着父母家人回排依克时,希望也能看到自己曾经奋斗的痕迹”。

走进派出所,左手边有一面留言墙。

“保家卫国”“向上生长”“扎根高原”“无上荣光”……每一位来到排依克的民警都会在瓦罕走廊捡一块石头,写上自己的心里话,留在这里。

留言墙最下面的中间位置有两块石头格外引人注目,分别写着“青春”“无悔”。这是民警景旭辉和程浴阳的“杰作”,代表着他们的心声——青春无悔。

“你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记者问。

“青春有很多种。我想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边防线。”景旭辉说。“00后”的他是派出所最年轻的民警,来到这里才100多天。高原的紫外线已给他的面庞晕染上了一层黝黑和些许沧桑。

初来排依克时,他觉得“路越走越荒,心越走越凉”。来到排依克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昂扬向上的大家庭。

景旭辉第一次巡边时,大家为他组织了一场传承仪式——一名老民警郑重地将手里的钢枪交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巡边的路要靠你们走下去……”

景旭辉闻言动容,“那一刻,我深深明白了肩上的责任。”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大好的青春岁月里与高寒、荒凉和寂寞为伴,是他们每个人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无悔抉择。

“我跟他们保证过,在排依克,不会让他们的青春浪费。我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彭明有的话掷地有声。

“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怕苦”“不怕累”,戍边民警是怎样将这些付诸行动的?负责所里医疗和后勤工作的民警胡乃邦最有发言权——

“教导员来这里第一天就让我见识了‘教科书式’高血压,人前硬汉、人后硬撑。”

“高原紫外线照射、雪反光让民警阿塔巴依·尼亚孜胡加的眼睛长了翼状胬肉,但他还是积极主动去巡边。”

……

“真是又生气又心疼。”胡乃邦忍不住落泪。此时,他身旁的战友都红了眼眶。

“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就像‘边塞四海苑’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植物,在雪域高原扎根生长、竞相怒放。”彭明有说。

“边塞四海苑”是派出所的阳光暖房,里面生长着民警从家乡带来并亲手种下的柠檬、芭蕉、三角梅……他们说,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排依克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风雪磨不灭忠诚,高原压不垮脊梁。75年薪火相传、75年执着坚守,心中的忠诚火种不灭,戍边卫士的红色基因在岁月流淌中传承延续、蓬勃生长,在遥远的祖国边境盛开出一朵朵雪莲花,无畏风霜、向阳生长。

无悔的坚守:我身后是14亿祖国人民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每天清晨,高昂的旋律伴着高原的风,回荡在荒凉的山谷——《祖国不会忘记》是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起床歌”。

冒着寒风,伴着歌声,民警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扎根帕米尔,忠诚守瓦罕!”开展日常训练的民警喊声震天,模拟处置各种突发情况;准备进山巡边的民警整装待发,车上载满了装备物资和带给山里牧民的生活用品;负责辖区治安的民警出发前往驻村警务室,心里盘算着要去哪些地方走访检查;负责红色教育基地义务讲解的民警做好了准备,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

警灯闪烁中,他们各自奔赴岗位,用铿锵的脚步丈量边境的土地,用细致的工作赢得群众的口碑,用热情的服务温暖远道而来的游客,扎实推进各项治理工作,全力守护祖国边疆平安。

作为“鸡鸣四国”之地,瓦罕走廊山谷地形复杂,密布暗河冰沟、雪山达坂。历史上,戍边民警曾成功处置多起涉边案事件,抓获非法入境、抵边人员。

“目前,辖区已连续12年没有发生涉边案事件。”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守好边境。”

边境的平安来之不易。“当前的稳定局面得益于一代代民警的不懈努力。”彭明有说。近年来,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聚焦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为契机,聚焦实战开展全警练兵,积极应对边境辖区各类风险挑战。

夏季,民警需徒步翻越海拔4800米的达坂,巡查山口与河道。冬季,极寒与缺氧让这里成为“生命禁区”。民警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巡逻踏查充满不确定性,一路上除了暴风雪、野兽袭扰外,还可能遇到很多难以预估的危险。

去年12月,丁吉祥、穆拉提等4名民警一起开展巡逻踏查,半路上巡逻车突然爆胎,恰巧遇到风吹雪天气,车外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大家轮流下车拧螺丝换备胎,冻透了就上车暖和一会,冷了就抱在一起相互搓一搓,6个螺丝拧了一个半小时。最终,他们安全返回排依克边境派出所。

“现在,能开车都是情况好的,原先没有路的时候更麻烦。”彭明有说,在路没修好之前,民警进山巡逻驻勤一待就是数周甚至数月,出山后头发、胡须长得“像野人一样”。

群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时,到处是刺眼的白色,民警巡逻都要佩戴墨镜。即便这样,每次巡逻归来,他们的眼睛仍会红肿且流泪不止。

高原戍边,民警的身体健康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按照有关规定,在高原戍边超过一定的时间可以调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单位。彭明有则选择主动申请留下,目前他已经在所里工作了7年。其间,他遍访当地老牧民,实地踏查瓦罕走廊中的沟沟坎坎,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还有不少民警在面临选择时,也作出了与彭明有相同的决定:留在这里。“我们代表14亿人在守护这条千年古道,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彭明有坚定地说。

“警察叔叔,你来看我们啦。”阿尔祖贝克·吐尔逊库力看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翟明会,眼睛一亮。

阿尔祖贝克·吐尔逊库力等小朋友在派出所辖区的幼儿园就读,翟明会对每个孩子都很上心。他每天都去幼儿园走访检查,有时会带些零食,孩子们都很喜欢他。2024年春节时,孩子们特意为他制作了节日贺卡,这让翟明会感到十分温暖。

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是守护瓦罕走廊的“法宝”。辖区群众很信任翟明会,村里有啥情况都会及时跟他讲。

辖区群众大多是少数民族,不少民警刚来时语言不通,更别说做好群众工作了。彭明有刚来的时候,去牧区走访很难得到信息。直到有一次,他把自己参加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抗震救灾的照片给老人巴依克看,老乡才对他敞开心扉,边境有异常情况、牧区有矛盾纠纷都会告诉他。

民警走访辖区牧民。张建鑫 摄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坚信,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警民携手共建平安边境的目标。

“我第一次去巡边时,老民警让我多带一些蔬菜。我不理解,因为装备物资已经够沉的了,干嘛还带蔬菜。”民警阿不力米提·阿吾提说,后来,他们到山里的牧民家,牧民热情地招待他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吃,临走时还往他们兜里塞东西。这让阿不力米提·阿吾提切身感受到群众对民警的深厚感情。从那之后,他每次巡边都尽可能多带一些粮食和蔬菜送给牧民。

丁吉祥最自豪的一件事,发生在2023年冬天。辖区工地发生劳资纠纷,他经过协调帮工人讨回60余万元工资。事后,工人们托人送来一面锦旗,对他表示感谢。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对面有一个训练场,每逢牧民迁徙,这里就会变成“牛圈”“羊圈”。“牧民迁徙途中,没有落脚点,就会住在派出所,将牛羊放到训练场,我们帮他们看着。”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陈俊飞说,此外,派出所还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并为牛羊建立档案,解决牲畜容易混淆的问题。

点滴小事,积累起牧民对民警的信赖,也让警民关系更加和谐。

在这里,群众义务协助民警守边护边,边境线上“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每有异常情况,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经常通过牧民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坚持广泛发动辖区牧民守边固边,警民合力筑起强边固防的“钢铁长城”。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始终坚信做好群众工作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民服务的传统不能丢,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是守好边境安全的不竭动力。

“守护边疆,无上光荣,向边疆勇士致敬”“生在中国我很幸福,祝福伟大祖国”“地理高原,思想高地,灵魂高峰”……密密麻麻的留言便签,承载着各地游客对戍边民警的崇拜和敬仰。

在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红色教育基地,留言墙被寄语贴满。这座位于帕米尔高原深处瓦罕走廊的红色教育基地,是一座散播火种的红色阵地,向各地游客展示着感人故事。

红色教育基地留言墙上贴满了各地游客对祖国和民警的祝福。张建鑫 摄

随着近年来新疆边境“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瓦罕走廊“打卡”。彭明有说:“我们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让游客们来一趟能够有所收获,了解戍边历史,支持戍边事业。”

2023年,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同公众见面,里面陈列着历代戍边民警使用过的卡车、装备和生活用品,通过旧物、老照片展示和民警义务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讲述瓦罕走廊和戍边历史变迁。

“没想到游客反响那么强烈,许多人的留言让我们十分感动。”彭明有感慨道。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参观后感慨地说:“一群戍边人给了我们这么多感动,这种开放包容也让我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与自信。”“你们守边,祖国放心、人民放心,向你们致敬。”几名来自陕西的退役军人参观后感动得落泪。去年6月,之前曾在所里工作过的杨小敏回到这里,一眼认出老照片中的自己和老同事,掩面而泣:“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我们。”

为增强游客参与戍边教育的体验感、仪式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设计印制了巡边主题明信片送给游客,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毡房体验区。截至目前,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

游客的肯定,变成对民警的精神反哺。

2024年10月1日,国庆节,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举行升国旗仪式、重温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誓词。大家身着警礼服,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内心激动万分。

这时,陈俊飞收到门岗的消息:“教导员,你看大门外。”大家发现,派出所的门口聚集了一群游客。他们站得整整齐齐,手里挥舞着国旗。见民警看过来,他们高高举起手中的国旗,高声喊道:“祖国万岁!”

总是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和支持激励着大家。被游客的热情所感染,彭明有激动地说:“只要大家更加热爱咱们的祖国,就是对我们戍边事业的最大支持。”

来源:中国警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