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复习之小说情节结构、双线索与教材例说

摘要: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

【小说故事情节知识体系】

小说情节

高考考什么?

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

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这3种情节题。

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

考角度一: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切分小说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交待和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社会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开端:交代小说起因、背景。发展:矛盾产生、升级。高潮:矛盾、冲突爆发。结局:事件的结果。尾声:冲突结束后,进一步交代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归宿,或展示未来的生活图景

参考角度二:按地点、场景转换分层

参考角度三:按线索分层,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

①按时间推进分层。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②按心理/情感变化分层。如《百合花》线索人物“我”,以“我”的耳闻目睹为明线,“我”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对通讯员生气→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已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真后悔没有给他缝上再走→我对他的牺牲感到痛心。

③按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物,或者事件分层。如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三步骤”

情节作用答题模板

情节作用类 套路思维: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对本身的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四循环+一读者”模式。答题时,可将这五个方面归拢到结构上的作用(情节)和内容上的作用(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两个层面逐条作答。

如下图:

情节线索

见往期链接

小说线索及其作用(精品课件)

情节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1.中国传统模式

常见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2.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解读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意识流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三、情节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安排技巧

名称释义作用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文势曲折多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可读性。悬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名称释义作用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段落作用

1.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

悬念式开头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写景式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直切式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戛然而止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以景作结的结局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小说故事情节回归教材例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在其间充分表现出林冲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发展性。小说兼有以下叙事特点:

(1)一波三折式:小说情节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插入其他内容,使主要情节舒缓下来,然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波折,有时这样的波折不止一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往往巧设悬念,引人注意,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旧,情节比较平缓;当他听闻李小二报信后,买刀寻仇,情节陡然紧张;寻仇不遇,林冲“心下慢了”,情节又趋于平缓;整个故事情节在波澜起伏中推进。

(2)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逆转,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耐人寻味。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即“欲扬先抑”。或者相反,即“欲抑先扬”。用这种手法,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6)留白:指省略某些故事情节或省略某些表现性格特点的事实,抑或省略某位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作用: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突破叙事时空界限,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拉向无限深远的空间。

(7)蒙太奇式:蒙太奇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片段与片段之间,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

(8)悬念:俗称“卖关子”,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用:①巧布疑云,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②增加行文之美,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

(9)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容的出预设的埋伏,对文中将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先作一个提示或露一点消息;照应,又叫呼应,是指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埋下的伏笔显现其作用,或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②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作为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作用:①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使结构更严谨;④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01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体会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

【参考解析】

①李小二店中的林冲:忍辱求安、不思反抗、性格软弱、善良厚道。

②天王堂(点视厅)里的林冲: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容易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草料场里的林冲:随遇而安、心存幻想。

④古庙里的林冲:英勇果敢、愤而抗争、丢掉幻想、清醒决绝。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主题:本文通过林冲由逆来顺受到杀人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狠毒凶残,说明人民只有反抗才有生路,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02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解析】

小说明线是 :林冲寻仇——林冲换岗草料场——林冲山神庙听毒计——林冲奋起杀人 ;小说暗线是 :陆谦设计——陆谦火烧草料场——陆谦山神庙谈毒计——陆谦等人被杀。

①明暗线交织使得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吸引读者;②小说暗线不断推动着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把林冲走上反抗的心理历程揭示得更为鲜明全面),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饱满;③两条线索以山神庙为联结点,激化矛盾冲突,凸显小说“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03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

【参考解析】

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而后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②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③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04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是非常丰富、细致的,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细节描写作用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⑤从草料场去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而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放火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高考必备知识: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写“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05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段写林冲“闲走”,遇到李小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②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李小二夫妇报恩埋下伏笔;③以林冲明明遭受冤屈却平静地称自己是“罪囚”来表现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

06

回扣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妙的伏笔对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请结合课文选择几处分析本文是如何巧妙运用伏笔的。

【参考解析】

①伏笔:“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林冲)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分析:老军送酒葫芦,告诉买酒的市井,这为后面林冲买酒埋下伏笔,进而有了林冲去山神庙躲避风雪的情节,以及后来血染山神庙的情节。

②伏笔:“(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分析:林冲枪不离手的特点也为后文林冲听到陆虞候的谈话后,挺着花枪出来刺杀陆虞候等人埋下伏笔。

③伏笔:“(庙)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分析:林冲本是用大石头靠住门来挡风雪的,却阻住了陆虞候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埋下了伏笔。

07

回扣教材:《祝福》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①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②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④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08

回扣教材:《祝福》 小说几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情景?作者将环境置于“祝福”的特定背景下,有什么作用?

【参考解析】第一问:共有3次:①第一次是开头两段通过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气氛;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第二问:①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09

回扣教材:《促织》对比手法的充分运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表现力、主题和思想,请找出相关对比并加以分析。

【参考解析】①促织盛产地与稀有地征收促织成对比:“此物故非西产”,作者在用陕西征促织之举与盛产地征促织作对比,故“倾数家之产”为平常,“迂讷”之人被“报充里正役”为必然,“游侠儿得佳者”“昂其直”为可能。作者之憎恶犹然在目,弄权者无视民生之丑态亦毕现。

②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的清贫、苦读、宁静平和的人生与“充里正役”时的唯思自尽、曲折跌宕、几番沉浮的命运,极尽痛楚的辛酸成为鲜明的对比。

③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是最鲜明的对比:成名无意中“成名”富贵,与前番“操童子业”形成鲜明对比,走“正道”“久不售”,走“媚上”之道却可以数岁“过世家”。

④诸多官僚的征促织、奖成名形成对比:“上”“抚军”“宰”等见成名所献之促织,“大悦”并“赏成”“诏赐”“免成役”“厚赉成”等,此等官僚赏罚分明、大举赏赐与其征促织的残忍,与民众所期待的“德政”“仁政”等对比中美丑自见。为政者不计民生、不理民事、不谋其位的丑态尽现。

⑤文章的喜剧结局与其情感基调对比深刻:以成名的成名显贵、富耀一方结局,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这种叙事的外在完美结局和主题情感的强烈伤怀又形成一组对比。

10

回扣教材:《变形计》 小说中人变形为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

【解析】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参考答案】(1)真实:①文本中有真实、具体的生活细节,有人物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甲虫的样子和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②格里高尔有着自己的亲人、上司、工作,符合社会生活真实。

(2)荒诞:①格里高尔能够听懂父母的话,但是父母和协理却是觉得格里高尔发出来的是动物的声音(第20段)②父母对待格里高尔刻薄、冷漠、残忍。“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第28段)③人变成甲虫是荒诞的,又与现实社会不同,是象征、隐喻人的生存状态。

回扣教材:拓展:《促织》中的魔幻与真实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ト,巫婆竟能“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ト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魂化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看似虚幻的想象,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显灵,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辩才禅师

沈祖菜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

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 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 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

“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6分)

【解析】叙事线索是小说叙事特点之一。题目考察的是双线结构及其作用,是常规套路题。答题两点思考:一是指出双线结构的内容(明线和暗线各是什么内容),二是指出这样写的好处。好处不外乎从人物、情节、主题这三个方面思考。题目提供的答案很标准,我们来对点分析:

①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指出明暗线内容)

②明线表现了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和暗线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形成对比,使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对比中彰显小说主题,得分点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两个方向突破。)

③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得分点从情节方向突破。注意双线结构作用的专业术语,背下来,用得上,就是实实在在的分数。)

(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04

☆☆☆【2017·课标Ⅰ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考点分析:标题为线索,线索类型为情感线索,考查线索的作用)

【2017·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3)揭示主题。围绕受 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的线索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方面作答本题,(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3)揭示主题。围绕受 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05

☆☆☆【典型题目《路遗》】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考点分析:叙事方综合考查,线索是考点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 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站住,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的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元钱,你先拿去用吧。”黄连婶忙拦住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富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三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遇见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丢在集上东西了。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检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村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村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村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截成两张寸宽的烟纸,把烟丝倒在一张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