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上午10点50分,俄罗斯空天军两架苏-34战斗轰炸机从第聂伯河上空掠过,向赫尔松地区一栋五层建筑精准投下三枚FAB-500滑翔制导炸弹。
2025年4月17日上午10点50分,俄罗斯空天军两架苏-34战斗轰炸机从第聂伯河上空掠过,向赫尔松地区一栋五层建筑精准投下三枚FAB-500滑翔制导炸弹。
据俄罗斯卫星网援引情报人员消息,这栋被标注为“乌军临时据点”的大楼内藏有约150名乌军士兵及外籍雇佣兵,并存放部分轻型武器。
爆炸瞬间,500公斤级弹头释放的冲击波相当于10发155毫米榴弹炮齐射,楼顶被撕开直径超8米的缺口,内部结构严重损毁。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楼主体框架依然矗立。现场画面显示,混凝土立柱和加固墙体承受住了连续轰炸,救护车在15分钟内抵达现场,至少23名伤员被转运至40公里外的尼古拉耶夫州立医院。
这场攻防细节折射出俄乌战场的关键矛盾——苏联时代的“核战级”工事与现代火力间的博弈。
乌军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系统性改造了顿巴斯至赫尔松一线的民用建筑:地下车库连通地铁隧道形成隐蔽通道,花园地窖储备单兵反坦克导弹,医院地下室甚至配置了野战手术室。
赫尔松当地居民曾向媒体透露,乌军工兵用三层钢筋混凝土加固楼层夹板,重要据点墙体厚度超过1.2米。
俄军此前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已领教过此类防御。为拔除一处驻守200名乌军的村庄,俄第58集团军曾消耗190枚152毫米炮弹和12枚航空炸弹,耗时两周才完成清剿。
本次赫尔松空袭虽未彻底摧毁目标,但情报显示楼内60%以上人员因窒息伤和弹片贯穿丧失战斗力。
当前俄军正试图打破僵局。2025年4月以来,扎波罗热方向出现罕见的大规模装甲集群突击,T-90M坦克与BMP-3步战车组成楔形队形向洛布科夫推进。
乌军则利用雷区与预设伏击点实施迟滞作战,迫使俄军改变原定路线。军事分析师指出,俄军若想突破乌军“要塞化”防线,需进一步提升钻地弹与温压弹的使用比例,但这将大幅增加平民伤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成员国近期向乌克兰交付的M1117装甲车已出现在尼古拉耶夫郊外,这些具备防雷功能的装备或将增强乌军机动反击能力。
而俄军第98空降师也在克里米亚半岛展开两栖登陆演习,开辟第二战线的可能性持续上升。
战场背后,双方都在与时间赛跑:乌克兰需要将北约培训的5个机械化旅尽快投入战场,俄罗斯则需在欧美新一轮军援到位前夺取更多战略支点。
赫尔松一栋未倒塌的大楼,或许正是这场消耗战的缩影。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