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皇方济各去世,他是环保与全球化倡导者,发布《愿祢受赞颂》通谕,呼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教会去中心化改革,强调“服务型教会”。教皇作为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其作用在历史与现代、宗教与世俗领域均具有深远影响:
教皇方济各去世,他是环保与全球化倡导者,发布《愿祢受赞颂》通谕,呼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教会去中心化改革,强调“服务型教会”。教皇作为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其作用在历史与现代、宗教与世俗领域均具有深远影响:
教义解释与信仰统一教皇被视为基督在世代表,拥有对《圣经》和教义的最终解释权,也就是这句话什么意思取决于我觉得他是什么意思,通过颁布通谕指导全球信徒的信仰实践。中世纪通过尼西亚公会议等确立正统教义,解决教派争议,维护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
2,教会组织管理任命主教、神父等神职人员,并通过枢机主教团管理全球教区。
3,制定和修订教会法,监督教会司法体系如大审判官负责审判教会内部犯罪。
4,司法与道德监督,中世纪教会法庭如异端裁判所负责审判宗教犯罪,维护教会伦理。设立异端裁判所,通过教会法统辖信徒生活,控制婚姻、遗产等民事领域,强化社会控制。
5,赞助艺术与学术。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尤里乌斯二世(1503-1513年在位)是战神教皇和艺术赞助之王,以军事手段收复教皇国失地,1506年组建梵蒂冈卫队(瑞士卫队),其徽章与服饰设计成为巴洛克艺术的典范,驱逐法国势力。任命米开朗基罗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拉斐尔绘制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创世纪》(1508-1512),推动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雅典学院》(1509-1511),这两件作品成为西方艺术史的里程碑,推动文艺复兴艺术巅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1504)和《最后的审判》壁画(1534-1541)均受教皇支持,展现了人体美学与宗教叙事的结合。拉斐尔的《圣母子》系列和教皇肖像画则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古典美学的复兴。建立教会大学和修道院,保存古典文献并促进学术发展(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6,思想启蒙与教育改革
教皇庇护五世(1566-1572)推动经院哲学与神学结合,而尤利乌斯二世则鼓励人文主义者研究古典文化,形成“新柏拉图主义”思潮。梵蒂冈图书馆收藏大量古籍,成为学者研究的中心。教皇支持的艺术作品常融入古典神话与基督教主题,如拉斐尔的《帕纳苏斯》将希腊缪斯与基督教圣徒并置,体现信仰与理性的融合。
7,教廷还通过“天主教联盟”发动战争,如法国宗教战争中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二、教皇怎么选出来的?
1268年教皇克雷芒四世去世后,教廷因选举僵局空缺3年,最终由地方官员将枢机主教锁在教皇宫内强制投票,促成1274年密室制度的诞生。1975年规定选举人年龄上限为80岁,2013年方济各推动缩短隔离期以提升透明度。历史上曾出现世俗政权干预选举如1903年奥地利否决候选人,但1904年教廷禁止外部干预,违者将受绝罚。
潜在候选人与派系博弈
欧洲保守派如意大利国务卿帕罗林(外交经验丰富)、匈牙利埃尔多(反对LGBT议题)。拉美与非洲进步派如巴西舍雷尔(倡导社会公正)、加纳图尔克森(关注环保与贫困问题)。改革派VS保守派改革派延续方济各的包容路线如支持同性祝福,保守派则强调传统教义如反对女性神职。
1,教皇选举(Conclave)是天主教会最高权力交接的核心仪式。教皇去世或辞职后,梵蒂冈进入权力真空期,由总务枢机主持事务,销毁象征教皇权威的渔人权戒,筹备为期9-10天的葬礼。
2,全球80岁以下的138名枢机主教(截至2025年)有选举权,需在15-20天内聚集梵蒂冈。80%由前任教皇方济各任命,凸显其对选举的影响力。
3,隔离与保密,枢机主教进入西斯廷教堂前需宣誓保密,并与外界完全隔绝,仅通过特制转盘传递必需品。手机、网络等通讯设备被禁用,唯一对外信号是烟囱冒出的黑烟或白烟。
4,投票流程多轮投票。每天进行4轮投票(上下午各2轮),在米开朗基罗绘制的西斯廷教堂穹顶下进行,象征信仰与艺术的交融,前三轮需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票(如138票中至少92票)。若未达要求,后续轮次可转为简单多数制。每次投票后,选票在火炉中焚烧,黑烟代表无结果,白烟宣告新教皇诞生。历史上曾用湿稻草控制烟色,现改用化学药剂确保颜色清晰。
5,结果确认与公布,当选者需立即选择教皇名号(如“方济各”),并通过圣彼得大教堂阳台向全球宣布“Habemus Papam”(我们有教皇了)。
三、教皇权力变化
4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罗马主教因驻跸帝国首都逐渐获得特殊地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填补权力真空,成为西欧信仰核心。
1,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政教合一奠基者,通过军事手段抵御伦巴德人入侵,将罗马教会发展为意大利中部的世俗统治者,建立修道院经济体系。与拜占庭皇帝分庭抗礼,确立教皇在西欧的最高宗教权威,被誉为“中世纪教皇制之父”。
2,751年通过丕平献土建立教皇国(756-1870年),教皇首次拥有世俗领土成为意大利中部的实际统治者,拥有领土和世俗权力直接参与欧洲政治博弈。教皇常以宗教名义介入欧洲战争与领土争端,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强化欧洲天主教势力网络。
3,加洛林王朝的政教联盟,查理曼加冕(800年)标志教皇成为皇帝合法性来源,确立“君权神授”原则,但此时王权仍主导联盟。
4,女教皇琼安(传说中存在,据13世纪文献记载,她女扮男装担任教皇约两年,因怀孕产子败露后被处死,该传说被视作对中世纪教会性别限制的讽刺。
5,叙任权斗争与教权崛起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发布《教皇敕令》,宣称教权高于王权,引发与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事件”(1077年),迫使皇帝屈服,教权凌驾世俗权力达到顶峰。
6,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发起十字军东征,在1095年克莱蒙会议号召欧洲骑士夺回耶路撒冷,开启持续百年的十字军运动。
7,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是双刀理论提出者,主张教皇掌握世俗与宗教两柄权力之“刀”,宣称“教皇是太阳,君主是依靠太阳发光的月亮”。作为欧洲实际统治者废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扶持腓特烈二世;镇压异端阿尔比派,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被公认为“最强教皇”。
8,阿维尼翁之囚与教会分裂
1309年法王腓力四世迫使教廷迁至阿维尼翁,教皇沦为法国附庸,权威严重受损。1378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进一步削弱教权。
9,宗教改革与教权瓦解
16世纪天主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选举常涉及金钱交易如西克斯特四世、英诺森八世,且通过兜售赎罪券敛财,成为改革者攻击的靶心。
马丁·路德以“因信称义”直接挑战教皇的赎罪券制度,揭露其“金钱买卖救赎”的本质16世纪马丁·路德发起新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教皇将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视为异端,1520年教皇利奥十世颁布《斥马丁》诏书,宣布路德为异端并开除其教籍,通过《教义问答》强化传统教义,如强调赎罪券的必要性,直接引发新教派对教皇权威的挑战。教皇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等天主教势力镇压改革运动,1521年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宣布路德为叛国者,教皇无法阻止《圣经》翻译(如马丁·路德德文版)和改革文献的传播。
世俗君主借机脱离教廷控制,1534年《至尊法案》确立英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领袖,标志着教皇在英格兰权威的瓦解,教皇丧失对北欧、英国等地管辖权。1545年特伦特公会议通过多项改革措施,包括规范神职人员行为、禁止买卖圣职、加强圣经研究等。宗教改革推动欧洲王权强化,如神圣罗马帝国因诸侯宗教选择权问题分裂,教皇逐渐失去对世俗事务的干预能力。
10,1870年意大利统一吞并教皇国,教皇退居梵蒂冈,世俗权力彻底终结。
四、现代转型从政治实体到精神领袖
30年战争(1618-1648)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压缩,但通过梵蒂冈城国的主权地位1929年《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教皇以“道德权威“国际法主体”身份参与外交。
1,道德权威与议题倡导
全球性议题领导,通过通谕如方济各的《愿祢受赞颂》推动环保、气候变化等议题,塑造国际舆论。应对现代议题,在科技伦理(如人工智能)、移民问题上提供宗教视角的指导。
2,冲突调解
在中东、拉美等地区调停冲突,例如促成菲律宾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对话。与俄罗斯东正教达成和解,访问缅甸、伊拉克等冲突地区,重塑教皇作为国际道德领袖的角色。方济各教皇推动梵蒂冈与中国的建交谈判,平衡地缘政治利益。
3,跨宗教对话与文化软实力
教皇利用天主教在全球的影响力,促进不同宗教间的合作,当代教皇简化教廷礼仪,强调教会去中心化,赋予地方教会更多自主权。本笃十六世与东正教的和解努力,以及方济各与伊斯兰教领袖的联合声明,谴责恐怖主义和倡导宗教宽容,削弱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缓解宗教对立。借助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方济各的推特账号拥有超千万粉丝,直接传递对难民、移民等议题的立场,塑造全球公共话语。天主教通过巴洛克艺术(如贝尼尼作品)强化视觉宗教体验,而新教则推动普及教育(如加尔文的日内瓦教会学校),形成文化对抗。
4,现代国际事务参与
作为梵蒂冈城国元首,教皇通过外交手段参与国际事务,如调解地区冲突、倡导气候变化议题。梵蒂冈与各国签订《政教协定》,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维护宗教自由,如与越南、古巴等国的协议平衡了教会活动与政府管控。
5,社会伦理引领
现代通过教廷法院处理婚姻无效等案件,影响全球天主教徒的生活规范。发布关于社会正义、家庭伦理的声明,如反对战争、倡导扶贫,塑造公共道德话语。回应性丑闻危机、推动教会内部改革,重塑公信力。
6,跨文化交流,作用已从直接干预转向“道德杠杆”与“文化纽带,通过传教活动将天主教文化传播至美洲、非洲等地,形成全球性宗教网络。
教皇的作用随时代变迁从政教合一转向精神引领,核心始终围绕信仰权威、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展开。历史中,教皇是欧洲统一的象征;现代则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调和信仰与理性的桥梁。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