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除草剂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其合理施用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于“小麦除草剂能否打第二遍”的问题,需要结合杂草防治的实际需求、药剂特性、作物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一
小麦除草剂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其合理施用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于“小麦除草剂能否打第二遍”的问题,需要结合杂草防治的实际需求、药剂特性、作物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
一、小麦除草剂的基本使用原则
小麦田除草剂的施用通常遵循“一喷多效”的原则,即在杂草出苗高峰期(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一次性完成防治。此时杂草幼嫩、抗药性弱,且小麦尚未拔节,对药剂耐受性较强。常见的除草剂如甲基二磺隆、炔草酯等均设计为单次施用,过量或重复喷施可能导致药害。例如,甲基二磺隆对禾本科杂草效果显著,但重复使用会抑制小麦根系发育,造成叶片黄化甚至死苗。
二、何种情况下需要二次施药?
1. **防治效果不理想**:若首次施药后因天气(如降雨冲刷)、施药技术(漏喷、浓度不足)或杂草抗性导致防效低于70%,可考虑补喷。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杂草仍处于敏感期**:补喷时间应不晚于小麦拔节期(通常为返青后10-15天),且杂草未超过4叶期。
- **更换药剂类型**: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例如,首次用苯磺隆防除阔叶杂草后效果不佳,可换用氯氟吡氧乙酸进行针对性补防。
2. **杂草分批次发生**:部分区域杂草出土时间差异大(如早春杂草与晚春杂草),可采取“分次防治”策略。例如,华北地区冬小麦田的荠菜、播娘蒿可能在2月下旬和3月中旬分两批出苗,此时需间隔10-15天喷施两次,但第二次剂量应减半(如首次用30%炔草酯50ml/亩,补喷时降至25ml/亩)。
三、二次施药的风险与规避措施
1. **药害风险**:小麦拔节后对除草剂敏感性显著增加。以2,4-D丁酯为例,拔节期使用会导致穗畸形,减产可达20%以上。建议:
- 严格把握时间窗口,长江流域最晚不迟于3月上旬,黄淮海地区不晚于3月中旬。
- 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药剂,如双氟磺草胺对拔节期小麦的伤害较小。
2. **环境残留**:重复喷施易造成土壤中农药累积。研究显示,连续两年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田块,后茬种植花生、大豆会出现生长抑制。解决方案包括:
- 搭配生物降解剂(如枯草芽孢杆菌)降低残留;
- 次年轮换使用微生物除草剂。
3. **经济成本**:二次施药增加投入约30-50元/亩,需评估杂草危害阈值。通常,阔叶杂草密度超过20株/m²或禾本科杂草超过15株/m²时才有必要补防。
四、替代方案与综合管理
1. **封闭除草**:播后苗前使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封闭,可减少后期茎叶处理压力。数据显示,封闭处理能使杂草基数降低60%以上。
2. **机械除草**:对已拔节麦田,可采用中耕机浅锄(深度≤3cm)辅助控草,尤其适合有机种植田块。
3. **精准施药技术**:使用无人机变量喷雾,根据杂草分布图定位补喷,减少药剂浪费。2024年山东试点显示,该技术可降低除草剂用量40%。
五、专家建议与案例参考
江苏省农科院2024年田间试验表明:对以日本看麦娘为主的田块,首次施用5%唑啉草酯后10天,对残留大草用3%甲基二磺隆补喷(剂量为标准的70%),防效从55%提升至88%,且小麦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需注意:
- 两次施药间隔至少7天;
- 避免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
- 喷施时气温需稳定在8℃以上。
结语
小麦除草剂的二次施用是一把“双刃剑”,农户应通过田间监测数据科学决策。当必须补喷时,需严格遵循“三看”原则:看草情、看苗情、看天气,并优先选择复配药剂(如双氟·唑嘧胺)以扩大杀草谱。最终目标是实现“一喷长效”,既保障除草效果,又维护农田生态可持续性。
来源:欧里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