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作《赤壁赋》,为何始终未被重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1:21 3

摘要:进入仕途后,苏轼很快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在凤翔任签判期间,他看到当地"衙前之役"的弊病——百姓需无偿为官府运输物资,若途中有损耗,还得自掏腰包赔偿。这导致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生活困顿不堪。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东坡居士,一个诗画酒肉皆精通的文化符号,他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时的豁达,至今让人神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文学上的巨匠,在政治上却始终是个悲情角色。

正史记载他是力主改革的实干家,民间传说他是东坡肉的发明人,影视作品中他又成了洒脱不羁的浪漫诗人。

那么,苏轼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为何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与"重用"二字绝缘?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宋仁宗嘉祐二年,科举考场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主考官欧阳修看后惊为天人,甚至误以为是自己得意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他将苏轼排在了第二名。

尽管如此,苏轼的才华依然让人印象深刻。宋仁宗读完苏轼兄弟的文章后,对皇后说的话里透露出对苏轼政治前途的无限期待。

可惜的是,这句预言终究未能成真。

进入仕途后,苏轼很快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在凤翔任签判期间,他看到当地"衙前之役"的弊病——百姓需无偿为官府运输物资,若途中有损耗,还得自掏腰包赔偿。这导致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生活困顿不堪。

换作别人,或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是由来已久的"老规矩"。但苏轼不同,他深入基层,走访农户,细致调研后发现问题所在: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物资保护措施缺失。

随后,他大刀阔斧地改革,重新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装载方式,建立损耗补偿机制。这一系列措施下来,百姓的负担直接减轻了不少,当地农民无不拍手称快。

后来调任密州知州时,正遇蝗灾旱灾双重打击,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面对危机,苏轼亲自带头组织灭蝗,不嫌脏不怕累,与农民一起下田驱赶蝗虫;又组织百姓掘井抗旱,解决用水困难;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缓解民众压力。

在他的带领下,密州民众逐渐度过难关,对他感恩戴德。

《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一段评价:"轼之才,高于世,而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荤,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皆有过人者。"短短几句话,却道出了苏轼在政治、文学各方面的非凡才能。

然而,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苏轼形象却往往被单一化处理,许多作品只着重刻画他寄情山水、醉心诗酒的一面,将他塑造成一个与世无争的文人雅士。

某部热播古装剧中,苏轼整日与好友把酒言欢,吟诗作赋,仿佛对朝政毫无兴趣。这样的形象与历史上那个心系天下、积极参政的苏轼判若两人。

真实的苏轼,绝非只会吟风弄月的文人,而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的政治家。只是,这一面常常被他璀璨的文学光芒所掩盖,被后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北宋政坛,新旧党争如火如荼,两派势如水火。在这个非友即敌的时代,苏轼却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他既不盲从支持变法,也不全盘否定改革,而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性地看待每一项政策。

王安石变法期间,青苗法的推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项政策本意是在青黄不接时期,由官府贷款给农民,帮助他们度过困难。

但实际执行中却变了味: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农民借贷,不管需不需要;利息高得离谱,农民还款举步维艰,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

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上书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这样的言论,无异于在新党的伤口上撒盐,自然引来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有一次,苏轼在朝堂上与王安石当面交锋,形容变法"如同给病人开猛药,病未愈而人先亡"。

这番话像一把利剑,刺中要害,王安石勃然大怒,脸色铁青,当场甩下奏折离席。从此,苏轼被新党视为眼中钉,处处刁难。

然而,当司马光上台,大刀阔斧地废除新法时,苏轼又站出来反对了。他认为免役法虽有不足,但其让百姓可以交钱代替服劳役的做法,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应该保留并完善,而非全盘否定。

这一立场,又让旧党对他心生芥蒂,视他为"不够忠诚"的同伙。

就这样,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左右为难,成了两边都不讨好的"孤家寡人"。他的遭遇,像极了现代职场中那些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常常因为不肯站队而被各方排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性格上的弱点也加剧了苏轼的困境。他为人耿直坦率,言辞犀利,常常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缺乏官场上必要的委婉与周旋。

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在勾心斗角的朝堂上无疑是一种"致命伤"。他不懂得在适当时候保持沉默,不擅长拉关系搞人脉,这使他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举步维艰,与同僚之间矛盾不断。

一个不会"做人"的才子,注定难以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这或许就是苏轼政治生涯频频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朝堂上的党争,比现代职场的部门倾轧还要激烈百倍。新旧两党轮番执政,互相打压对方的人马,就像一场永不停息的权力游戏。苏轼被卷入其中,犹如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摇摆不定。

变法时期,因直言不讳地批评青苗法等政策,苏轼被新党视为变法阻力,遭到排挤打压。而"乌台诗案"的发生,更是将他推向了绝境。

元丰二年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御史台的官兵突然闯入苏轼家中,翻箱倒柜搜寻"罪证"。那一刻,苏轼惊慌失措,不知自己究竟触犯了什么天条。

后来才明白,原来是他平日里写的诗文中,被人抽取了一些词句,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朝政,诋毁皇帝。

被押解进京的路上,苏轼看着沿途熟悉又陌生的景色,内心满是绝望与恐惧。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甚至写下诀别诗,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所幸有好友文彦博等人奔走营救,皇帝念其才华,最终从轻发落,将他贬至黄州。

黄州时期,苏轼过着近乎流放的生活。他居住在一间简陋的草屋里,自号"东坡居士",亲自耕种几亩薄田,以维持生计。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创作出了不朽名篇《赤壁赋》,以及"水调歌头"等传世词作。

司马光当政后,苏轼本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却没想到又因为不完全认同旧党主张而再次遭到排挤。

他被调往汝州,而后又被贬至更远的惠州、儋州。儋州位于海南岛,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苏轼在那里的生活十分艰苦,居住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甚至一度断粮。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还在当地兴办教育,传播文化,影响了一方百姓。

临终前的苏轼,并没有像一些政客那样精心布局自己的身后事。他没有刻意为自己争取什么功名利禄,也没有试图平反昔日的冤屈。他只是安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自己坎坷的一生。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苏轼留下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困境中写下的《赤壁赋》,蕴含着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知安慰了多少身处逆境中的心灵。他的诗词文章,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翻阅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既有耀眼的成就,也有明显的缺憾。在文学领域,他的造诣无与伦比,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世经典,其诗词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研究。

在政治上,他心系百姓,积极改革,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但碍于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自身性格缺陷,未能实现政治抱负,最终落得仕途坎坷的结局。

苏轼的经历,表明了许多现实的职场和人生智慧。

在职场中,坚持原则、保持独立思考固然可贵,但也要学会灵活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像苏轼那样过于耿直,言辞犀利,得罪各方。

现实中,一些有才华的人往往因为不懂"人情世故"而处处碰壁,这是多么可惜的事。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若不能融入团队,不懂与人合作,再大的才华也难以发挥最大价值。

在人生路上,挫折和困境在所难免。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可以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保持的乐观心态和创造力。

他被贬黄州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困境中开辟新天地,创作出《赤壁赋》等不朽名篇。他将痛苦转化为创作的源泉,这种精神力量值得每个人学习。

此外,苏轼的故事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以官位高低、财富多寡来衡量。

苏轼虽然官运不济,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远超许多位极人臣的政治家。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超越时空的敬仰,这不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

在当今社会,像苏轼这样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否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成功?当我们面临原则与现实的冲突时,又该如何抉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才华和担当,同时避免他的性格缺陷;我们可以坚持原则,但也要学会灵活变通;我们可以追求事业成功,但不要忘记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自由。

最终,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就像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源:海员铁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