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本质量提升对于戏剧的繁荣发展有基础性作用。剧本既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能够引发观众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使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作品,产生共鸣。本“话题”就提升剧本质量展开讨论。
剧本质量提升对于戏剧的繁荣发展有基础性作用。剧本既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能够引发观众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的思想,使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作品,产生共鸣。本“话题”就提升剧本质量展开讨论。
剧本向上提质要向下“深扎”
孙丛丛
好剧本大多是融入剧作者的观念、眼界、体悟逐步沉淀出来的,若套模子、缺生活、急就章,则很容易消解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难以创作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因此,戏剧剧本提质功夫非在一朝一夕,而是要下“两句三年得”的恒心,围绕几个“深”字扎实努力。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剧作品立上舞台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戏剧文学创作如何处理好“质与量”“深与浅”“急与缓”等方面关系,推动出精品、留经典、攀高峰,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在戏剧文学创作领域,新作品数量丰富,新的创作风尚涌现,新生代剧作家逐步成长,展现了可喜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题材扎堆、剧种趋同、缺少独创、急功近利、脱离市场等方面问题。
戏剧文学创作有其独特规律,需要仰望星空、展开想象,发挥艺术创意,回答审美问题;也需要深扎泥土,在观照现实中累积素材、淬炼技法,最终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独特表达,抵达心灵深层,寻求永恒价值。好剧本大多是融入剧作者的观念、眼界、体悟逐步沉淀出来的,若套模子、缺生活、急就章,则很容易消解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难以创作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因此,戏剧剧本提质功夫非在一朝一夕,而是要下“两句三年得”的恒心,围绕几个“深”字扎实努力。
一是深挖题材。历史记载中的廉政故事、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无疑是真善美的投射和正能量的体现。但对于戏剧文学创作来说,这些内容尚属于选题范畴,要真正形成作品,还须进行艺术提炼与重构。但在具体创作中,常见把好题材与好剧目画等号的现象,比如,写英模人物就串联其生平事迹,写历史人物就重现记载中的故事。只“搬运”素材就够了吗?试想,如果剧目的呈现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甚至还不如教科书里的讲述生动,不及生活中本来的样子精彩,观众又为何买单?可见,好题材并非剧作成功的标志,注入艺术的眼光、深挖下去才能有所收获。同样是写爱情,《牡丹亭》因跨越生死的至情表达而隽永,《长生殿》以月宫重圆弥补现实的缺憾而生动,各有独特的开掘角度和题旨内涵,因此赢得了历代观众共鸣。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中,创作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激活既有资料,拨开迷雾,抵达本质,提炼出具有艺术真实和永恒价值的内容,才能让作品丰盈灵魂、摆脱平庸。
二是深入生活。艺术家对生活的挖掘有多深,生活的回报就有多厚。老舍写《茶馆》,笔下王利发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源自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柳青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圪蹴在黄土地上“捞干货”。深入生活的创作路径,可以是下基层、找原型,从独特风土民情中获取直观感受,抑或悟百种业,在对各行各业的观察记录中寻找灵感,当然,也不排除通过梳理分析文献、资料,重构一种崭新的生活面貌。总之,深入生活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要从中获取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灵敏的审美感知、宏阔的时代视野,进而锤炼艺术手段,抵达更深刻的生活真实。具体到戏剧文学创作中,时有把深入生活当成走马观花式采风的做法,到基层走一走,找当事人介绍一番情况,这显然不够。更有甚者,从概念出发,凭想当然落笔,写21世纪的故事,还依赖于几十年前的观念或桥段,都是没能“深扎”下去的体现。若对生活的挖掘流于表层,缺少审美提炼和当下观照,写出的作品也难以给人情感撞击和心灵震撼。
三是深耕舞台。剧本作为戏剧文学,与小说、诗歌等文学形态截然不同,它要在特定的舞台时空内演人物、演故事,并与舞美、灯光等共同完成“二度”呈现,若是戏曲作品,还要考虑剧种特色及表现力,因此,就必须强调其舞台属性。当下,有的剧本创作执着于文学品位,注重辞采、哲思,但没能构建立体、生动的直观形象,在情节上,不注重营造冲突与困境,在人物关系上,缺乏必要的转变和发现,导致行动逻辑不强、戏剧张力不足,舞台性大打折扣。而在戏曲领域,深耕舞台还意味着剧作家要坚持剧种意识,主动接近剧种的音乐表演体系等。评剧、梨园戏等以往都曾涌现出一批剧种化的剧作家,其代表性剧目都有鲜明辨识度。如今受赶节点排戏、编剧“外借”等因素影响,部分剧本创作“场上”观念淡薄,为演员、为剧种写戏意识不足,容易导致作品概念化、趋同化,需要引起注意。
守住戏曲剧本创作的剧种特色
李 宏
剧种特性蕴藏在音乐唱腔、方言与表演程式等诸多方面,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所在。
若题材与剧种特性不匹配,就如同让张飞去绣花,必然会导致表现力的不足。
在当下的戏曲舞台上,各个院团在新戏的创作中竭尽全力,争取“破圈”,创作了大量新创剧目。在这些新创剧目中,不乏广受瞩目的作品出现,比如青春版越剧《我的大观园》凭借98%的年轻观众占比,以及即将迎来的全国巡演、剧目创作纪录片的播出,获得广泛关注,也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戏曲如树,随着剧目的不断创新,越来越茂盛。与此同时,在促进戏曲枝繁叶茂的同时,树大更需根深,需要把戏曲的根本守住,其中剧种特性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剧种都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传承着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剧种特性便是这些星辰的独特标识,是对他们进行身份识别的独特基因,它蕴藏在音乐唱腔、方言与表演程式等诸多方面,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所在。梆子腔以其高亢激越的风格,展现出北方地区的豪迈与奔放;昆腔则以清丽婉转的曲调,尽显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细腻;黄梅戏的质朴悠扬,又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田野间吹来的一缕清风……这些独特的声腔,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是当地人民性格与生活方式的艺术表达。
在戏曲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不仅知晓剧种特性之于戏曲的重要意义,也曾见到丢失剧种特性所带来的代价。那么,如何才能让百花齐放的剧种特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展,实现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呢?
恰当的题材选择,是戏曲创作的第一步,如同为建筑物打好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剧种特性的发挥与呈现。比如越剧《我的大观园》,其题材与剧种特性适配。越剧以其清丽婉转的唱腔、细腻柔美的表演风格,擅长演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红楼梦》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正好为越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相反,若题材与剧种特性不匹配,就如同让张飞去绣花,必然会导致表现力的不足。比如《群英会》是一部以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背景的历史剧,剧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权谋与争斗。这样的题材,更适合京剧、秦腔等刚健之气较足、擅长表现宏大历史题材的剧种。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大气磅礴的表演风格,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战争场面。秦腔则以其粗犷豪放的唱腔、刚健有力的表演,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如果将《群英会》改编为越剧,就会导致表现力大打折扣。因此,在戏曲创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剧种的特性,选择与之相适配的题材,做到量体裁衣,才能让剧种特性在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戏曲的现代化,绝非是对传统的颠覆与抛弃,而是一场让古老基因焕发出蓬勃新生的华丽蜕变。唯有坚守剧种特性,戏曲剧本创作才能更好实现艺术目的。
2025年4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剧本向上提质要向下“深扎”》、
《守住戏曲剧本创作的剧种特色》
↓ ↓ ↓ ↓ ↓ ↓ ↓ ↓ ↓
来源:娱乐12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