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法有哪些?怎么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2:09 2

摘要: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破坏和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上多以患肢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晚期可导致患肢明显肿胀,膝内翻畸形。

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破坏和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上多以患肢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晚期可导致患肢明显肿胀,膝内翻畸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KOA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据报道,现我国膝关节症状性OA患病率大约为8.1%,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城市患病率低于农村,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现国内各地区、各级医院骨科医疗诊治水平发展不均衡,关节疾病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膝骨关节炎的诊疗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全面深入的认识,难以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严重程度进行恰当判断,易导致不适合治疗或诊疗延误。

随着对KOA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不断归纳总结针对于膝骨关节炎的各种治疗方案,经过反复推敲验证,最终提出了金字塔型阶梯化分级治疗方案,将KOA的治疗分为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治疗和重建治疗四级治疗阶梯。

KOA的基础治疗包括预防保健和治疗康复两个方面,贯穿于健康人-患者-恢复健康人的整个过程,它主要对在疾病初期阶段的患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相关医疗知识普及,从而科学合理的指导患者改变生活及运动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根据OA患者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内外结合,进行个体化、阶梯化的药物治疗。

根据药理作用分为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炎药物、镇痛药、抗焦虑药、中成药,以及透明质酸钠、几丁糖、富血小板血浆等关节内注射药物。

OA的修复性治疗主要包括膝关节清理术、关节软骨修复术及生物治疗以及膝关节周围截骨术,通过针对疾病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手术治疗。

OA的重建治疗包括膝关节部分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等。

在既往十年内,随着阶梯化治疗方案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保膝”,再加上UKA假体设计不断改善,这促使UKA临床应用率飞速增长,且临床总体疗效较好。

目前临床上UKA假体主要存在两大类:固定平台(FB)和活动平台(MB)两种,即FB-UKA和MB-UKA。

FB-UKA和MB-UKA的发展历史及设计特点

1952年McKeever首次采用金属片假体治疗单间室胫股关节骨关节炎,术后患者虽疼痛得到明显改善,但膝关节活动功能仍受限。

1969年,Gunston研发出一种新型假体,该假体同时限制了膝关节内外侧双间室,但较高的限制性导致临床疗效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

20世纪70年代,Marmor在Gunston假体基础上,研发出组合式假体,使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但具有早期假体松动的风险。

1976年,Goodfellow等进一步对限制性假体进行完善,发明了第一代Oxford半月板型单髁假体,体现了MB-UKA的最初设计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期,Miller-Galante设计的单髁假体成为FB-UKA的典型代表。1990年以后,随着UKA设计理念不断成熟,各种各样优质的假体投入应用。

目前临床上以LinkSled假体(Link,林克,德国)作为FB-UKA的主要代表,假体材料主要由超高分子聚乙烯及钴铬钼合金组成,因垫片与胫骨假体为一体化设计,故称为固定平台。

假体股骨侧的双柱设计特点使其固定更牢靠。因股骨侧平面曲率大,与股骨髁的自然解剖结构类似,故提高了假体关节面匹配度,降低了与骨界面的接触应力,减少术后松动。

该假体将胫骨侧与股骨侧的接触面优化为平坦设计,减少对膝关节活动限制,改善膝关节功能。同时还在胫骨侧与股骨侧的骨接触面上设计了直径为1.3mm的球形结构,便于固定骨水泥。

为了提升假体稳固程度,在胫骨侧内侧添加金属块设计,减少术后松动的发生。

Oxford牛津单髁假体(捷迈邦美,美国)为MB-UKA主要代表,同样以钴铬钼合金及超高分子聚乙烯为主要组成材质,MB-UKA假体与FB-UKA相比而言,该假体将胫骨假体和垫片下平面之间的接触面设计成高抛光型结构,允许半月板型垫片产生小范围运动及旋转。

单半径球形结构设计的股骨侧与聚乙烯垫片接触面吻合度强,降低应力集中,进而降低磨损率。Kwon等的学者的一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MB-UKA假体减少接触应力能力较FB-UKA假体显著。

该假体设计上也较之前作出优化,具体表现为优化垫片厚度,最薄处仅3mm;前内侧角采用圆形设计,而外侧前后角采用方形角状设计。

独特的设计增加假体抗旋性,减少垫片脱位。假体胫骨侧也优化为解剖型设计,达到与胫骨平台覆盖最佳面积。

正常人体负荷分散效能指膝关节软骨通过蠕变或者相对位移,将人体行走中产生的剪切力及扭转力进行分散。

FB-UKA假体具有高限制性,负荷分散能力受到影响,往往增加了假体松动和垫片磨损的发生率,而MB-UKA假体设计上更符合人体自然生物力学,负荷分散能力更优,在负重时假体通过适当旋转分散所受应力,理论上可降低垫片磨损及假体松动的风险。

MB-UKA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软组织平衡欠佳或假体位置放置较差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疗效,因此其学习难度较高及曲线较长,且会有垫片脱位高风险。

而FB-UKA对术者手术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且不会脱位,但其高限制性设计阻碍负荷分散效能,造成假体边缘应力过度,增加垫片磨损风险,故更适合于韧带松弛及活动量要求较低的患者。

FB-UKA和MB-UKA的适应证

Kozinn等人在1989年提出了UKA经典手术适应证,受到人们广泛推崇,一直沿用至今。但受限于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其适应症较为严格,主要针对于早期FB-UKA。

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假体设计日益完善,手术技术不断成熟,UKA适应症也随之进一步扩展。Felts等人的研究表明UKA在60岁以下患者的术后疗效较为满意,不应作为绝对禁忌症。

Kim等学者对60岁以下的UKA患者进行一项长达10年以上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术后UKA假体10年生存率大于90%,不应作为UKA的禁忌症,这与Felts等人结果类似。

Plate等人对746例(672例患者)机器人辅助UKA进行一项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在中期不影响机器人辅助UKA的临床结局和再入院率,肥胖不应作为现代UKA的绝对禁忌症。

FB-UKA和MB-UKA的术后影像学指标

针对于FB-UKA和MB-UKA术后影像学结果差异,许多学者开展了深度研究。Zhang等人的一项荟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B和MB假体在放射学结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一项平均10随访时间的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FB-UKA和MB-UKA在总体生存率相当的情况下,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像学结果差异。

Inoue等学者对46例(52膝)UKA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阐明,FB-UKA和MB-UKA术后引起下肢股胫角(FTA)角度改变,但FB-UKA术后FTA角度变化显著低于MB-U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两者术中对内侧副韧带(MCL)处理不同。在MB-UKA中,要求MCL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保证屈伸间隙平衡,避免垫片脱位;在FB-UKA中,允许MCL适当松弛,避免垫片磨损。

Huang等人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FB-UKA组相比,MB-UKA组术后中立位时下肢力线对齐度更佳,减少假体磨损,分析原因可能与MB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有关。

FB-UKA和MB-UKA的术后评分指标

有学者分别对MB-UKA和FB-UKA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上的差异做了研究。

Kim等人对115例行UKA患者(其中57例FB-UKA和58例MB-UKA)进行一项随访至少5年的回顾性研究,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KSS评分、WOMAC评分及Tegner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

另有大量学者研究表明FB-UKA和MB-UKA术后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实质上并无明显差异。

Huang等人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对比于MB组相,FB组的KSS评分、WOMAC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FB-UKA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更佳,但研究纳入文献量过少,样本量太小,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应谨慎解读。

目前临床中对UKA术后疗效评估大多采用患者自身结局报告(PRO)指标,易产生“天花板效应”。

人工关节遗忘评分(FJS)由12个问题组成,作为改进的PRO评估方式,源自于拟想出一种方式来评估患者接受关节置换术后在未进行任何辅助措施干预情况下的生活自理程度。

具有不受患者自身“天花板效应”影响的优势,因简单方便且无“天花板效应”等优点,逐步受到临床医师推广。

FJS评分跟既往KSS评分等指标相比,更重视患者自身的心理和认知情况,更能反映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适用于UKA术后的功能评价。

FB-UKA和MB-UKA的术后假体生存及翻修指标

术后假体生存率和翻修率往往是检验假体优劣的较好指标之一。

Hariri等人对2015例UKA患者进行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骨水泥型FB-UKA的15年生存率为92%,非骨水泥型MB-UKA的15年生存率为91%,骨水泥型MB-UKA的15年生存率为80%。

与骨水泥型FB-UKA相比,骨水泥型MB-UKA术后假体翻修率更高。

Crawford等对182例(219例膝)MB-UKA患者随访15年,发现MB假体术后10年生存率为89%,术后15年生存率为84.1%,术后平均翻修时间约为10年,常见翻修原因为对侧膝骨关节炎进展(9.1%)和无菌性松动(9.1%),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满意度高。

也有文献表明,无论是FB-UKA亦是MB-UKA,两者术后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Neufeld等人对106例(89例患者)UKA术后疗效进行一项长达10年以上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FB-UKA和MB-UKA在生存率或功能结局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两种设计均提供了持久的存活率,并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FB-UKA与MB-UKA无论是影像学亦或是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未来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设计精良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探讨两者孰优孰劣。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