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印巴冲突,我国一反常态主动介入,毛主席深谋远虑布局中巴关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3:57 3

摘要:正当众人为密电内容争论不已之时,巴基斯坦代表团竟直抵国门求援。结果,毛主席做出了一个一反常态的决定,轻松化解了巴方危机。

1:《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24页。

2:《战后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3:《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1965年印巴战争解密档案》印度国家档案馆

5:《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

这是中国首次打破“不干涉”原则的一次介入!

1965年,就在巴基斯坦在印军的三线进攻险些“灭国”之际,一封密电十万火急递送到了北京!

可这封密电的内容,让我党决策层陷入了两难境地。

正当众人为密电内容争论不已之时,巴基斯坦代表团竟直抵国门求援。结果,毛主席做出了一个一反常态的决定,轻松化解了巴方危机。

不仅如此,美苏两国也没料到,这个决定还一石二鸟,让我国收获了一个全天候的战略伙伴。

那么,毛主席究竟做出了何种决定?巴方危机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

1965年,我国接到了来自巴基斯坦的求援密电。

可是还没等我们对密电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作出研判,随密电而来的巴基斯坦军事代表团就在三日后的凌晨抵达了北京。

有朋自远方来,可这位客人却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我们不亦乐乎了,因为他们的国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当时印度集结了大量部队,从三线进攻巴基斯坦。西线战场的拉合尔与锡亚尔科特形势告急,一旦失守,巴方首都则彻底暴露在印军侵略步伐之下。东线战场布防更是脆弱,守军能力严重不足,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印军还对巴方进行海上封锁,瘫痪了巴方90%的海上贸易,使之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眼瞅着巴基斯坦的处境岌岌可危,可对我国来说,做出援助巴方的这个决定实在艰难。

就地缘关系来说,印巴双方都是我国的邻国,无论我们相帮哪一方,都牵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

尤其在当时,中苏美三国虽然在表面上没有任何介入的举动,可实则都各怀心事。苏联要借印度力量牵制中国,美国则采取观望态度,只动嘴不动手,谁也不帮。中国则更不能轻易表态,以避免递给美苏向我国出兵的话柄。

就这样,一直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的我国,在面对巴基斯坦代表团的恳切央求时犯了难。

不过,巴方代表团此番前来,似乎也是做足了功课。他们察觉了我国对印度一贯的防范态度,故而在求援过程中反复强调,巴基斯坦若战败,印度一定会发兵西藏,威胁我国边境安全。

不得不说,巴方对中印关系的判断完全正确。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矛盾频发,印度和我国的关系尤其微妙。特别是在62年中印边境之战后,印度更是成为我国边境事务中的重要监控对象。

那时,印度并不能在我国这里讨到什么便宜,于是就将目标转向了隔壁的巴基斯坦。一旦印度在对巴作战中得利,就可以抽身集中力量,陈兵中印边界,再次对我国西藏地区发动战争。

那么面对巴方的请求,毛主席会做出何种决策?他老人家又是如何一石二鸟帮助巴铁度过难关的?

1965年的印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军队三线出击本已将巴基斯坦逼到绝境,却因中国两份外交声明和边境军事调动而被迫撤军,更没料到那些从印尼和埃及运往巴基斯坦的所谓“农业机械”竟然大有玄机。

当巴基斯坦向中国求援后,我党高层几乎一致性的偏向了巴基斯坦,只是就如何帮助巴方,大家的意见却不统一。

毛主席在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后,明确表态:

“巴国求援,关乎我西南边疆安危,不可不救。但如何救,何时救,需谋定后动,要准备印度狗急跳墙。”并最终定调,要利用“东线牵制”战略,断绝印度妄图侵占西藏的野心。

9月7日,中国政府开始正式介入印巴冲突。

中国外交部先后发表了两份声明,要求印度“立即停止侵略,否则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继而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印度拆除中锡边界工事,否则“中国将自由行动”。

因为顾及美国和苏联军事介入,我国在发布两份声明后,决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先是采取舆论手段对印施压,通过媒体播报“印度东北部那加兰邦游击队活动加剧”的虚构报道,引发印度境内恐慌。

随后将我国边境作战部队集结在中印边境,摆出进攻架势,迫使印度不得不从克什米尔前线回调大量部队,以防止我国的对印军事行动,极大地缓解了巴方的前线军事压力。

从表面上看,我国并没有在明面上介入印巴战争,但根据一些解密资料可以获悉,但是我国转道印尼和埃及运往巴基斯坦的“农业机械”物资,已经悄悄投入到巴方前线。

为保证这些物资得以有效使用,我国还派遣技术人员和军事顾问,以“农业考察团”的名义前往巴基斯坦,亲临前线指导巴方“农业”战术和“农器”使用。

就这样,印度在我国的外交威慑和军事援助之下仓皇撤兵,双方退回至战前控制线。

而毛主席此番决策,并不只在于斩断印度的边境威胁,而是出于更加深远的战略考虑。

当时的印度对美苏来说,是钳制中国的利器,可就在美苏两国形成的外交合围之中,毛主席看到了新的战略合作伙伴,那就是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伊斯兰国家。

也就是在此次的对巴援助之后,中国收获了一个“铁杆”盟友,为日后的中巴全天候合作打下了基础,塑造了地缘安全环境,成为外交史上鲜见的“小成本撬动大格局”的典型案例,更为中巴今后的友好合作发展搭建了桥梁。

来源:小岛文史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