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夏天的上海,晨光穿透梧桐叶隙,在上海一中院旁听证换发窗口洒下斑驳光影。一位身着格子马甲的年轻姑娘轻轻将身份证递进窗口,交与换发旁听证工作人员手中。当她接过纸质的彩色旁听证,睫毛微颤的瞬间被定格为历史。
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透过光影
铭记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见证每一次法治的进步
重温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30年光阴长卷的第十卷。
1997年夏天的上海,晨光穿透梧桐叶隙,在上海一中院旁听证换发窗口洒下斑驳光影。一位身着格子马甲的年轻姑娘轻轻将身份证递进窗口,交与换发旁听证工作人员手中。当她接过纸质的彩色旁听证,睫毛微颤的瞬间被定格为历史。
这一年,上海一中院首度向公众敞开大门。在那个法院工作尚蒙着神秘面纱的年代,这道敞开的大门里透出的司法阳光,让许多市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正义的温度。
公开旁听很受欢迎,有些人成为法庭常客,其中一位教师曾在换证时感慨,可以把旁听当作“法治教育现场课”。这些真实的历史切片,无一不见证着上海一中院司法公开破冰的晨曦。
1998年,上海一中院在《关于确保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首次书面载明“公开让群众参加旁听”,这个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设想,开始逐渐在司法改革的土壤中扎根发芽。
次年春天,上海一中院在全市率先建立《审判公开制度》,明文确定:凡公开审理的案件,在三日前通过大屏幕公告栏公告……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每天下午4点以后,可在法院门口索取第二天开庭的排期表,同时,可凭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领取旁听证,任意选择案件旁听。
“这个制度确立推广以来,前来旁听的人络绎不绝,1998年一年,将近有1000多个人参加旁听。”
“我们不仅是敞开大门请群众进来旁听,更重要的是更多更好地了解、掌握群众对审判的意见和建议,拿到旁听证的市民,还会收到一张我们精心设计过的《旁听意见征求表》,征求他们对庭审、法官形象和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档案室里泛黄的表格,记录着市民对“法官仪态”“庭审节奏”等细节的真知灼见。
《审判公开制度》还规定,新闻记者可凭记者证参加旁听。1999年5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弗兰西斯·马库斯的身影出现在一起房屋租赁上诉案的旁听席上。这个看似平常的工作日,因涉外媒体首次参与旁听而载入上海一中院司法公开史册。
一中改革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伴随旁听机制的逐步成熟,2000年定制版固定旁听证开始启用,负责旁听工作的办公室年轻干警们每月底收集征询表,并于季度末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旁听情况简报》。这一年,除了法律规定不能公开审理的案件外,无论一、二审案件全部实行了公开审理。
公开是公正的基础和保障,而公正则是公开的最终目的。上海一中院司法公开的探索远不止于敞开法庭大门。
《审判公开制度》确立的那一年,上海一中院还成功进行了上海市首次电视庭审直播、建立了人民陪审员(特邀监督员)等制度;
2001年春天,上海一中院官网“裁判文书”专栏悄然上线;
2010年深秋,凝结着十余年实践智慧的《司法公开全方位落实一百则》正式发布,并在制定后仍根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持续更新迭代,为司法公开提供充足的制度活力;
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通过官方微博向公众直播一起涉外刑事案件的庭审实况;
2019年起,陆续推出“类案裁判方法总结机制”“微课程”“开庭”,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判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后向社会发布,把司法公开的范围从外在的裁判过程向内置的裁判方法深化……
至此,上海一中院已稳步创新形成“全流程、多维度、信息化、能动性“的司法公开模式,展现了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的模范作用。
从纸质旁听证的沙沙作响,到网络庭审直播的便捷高效;从线下公开到线上公开,从裁判流程公开到裁判方法公开……
三十载光阴里,上海一中院用不断创新的实践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初心。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