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年级数学总错这几类题,背后暴露的学习问题太关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4:23 2

摘要:临近期末,给孩子整理了12页易错题,包括曾经的错误、不太熟练的部分和漏题导致的失分,漏题需要整页打印,所以显得错误量大了一些。

文|凝妈悟语

临近期末,给孩子整理了12页易错题,包括曾经的错误、不太熟练的部分和漏题导致的失分,漏题需要整页打印,所以显得错误量大了一些。

累计不到1小时完成这些错题,大部分错误已经变成牢固掌握的知识,看一眼就能做对,但还存在一些失误,需要再次加强,让错误少之又少。

根据错误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有非知识问题也有知识问题,折射出的是学习习惯和学科能力的部分不足,尤其需要重视的其实是学习习惯,学科能力其实更容易改善。

1、注意力问题

漏题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漏掉夹缝中的整题,有的是题目中的部分空格,还有的是漏写单位。

错题是组卷形式,兼具考查孩子是否还会漏题。曾经出现的漏题,他很清楚当时的错误,格外小心,没有出错,漏掉的反而是当初没漏的题目。

比如,下面这张题目,中间一题没做。

下面这题只画好了圆点,忘了在括号中写数字。

错误原因:

边说话边做,不够专注。看到后面的题目,思维跳跃。前面遇到了难题,情绪受到影响。做完就认为解放了,没有检查。

改进措施:

孩子做题时,不要坐在旁边,提供独立完成的条件,避免求助或聊天。讨论做题步骤,按照顺序一题一题做,不要跳看后面的题目。遇到难题先圈画不着急解答,最后再攻克难题,保持稳定的学习情绪。做错题卷,也要像平时一样重视检查,步骤一个也不能少。

2、审题问题

在审题方面存在思维定式错误,会自行添加限制条件导致失误,还可能会忽略题目的关键要求。

比如下面的题目,要求写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孩子想当然地以为是写两位数,于是把最小的数写成了12。

其实题目没有限制写两位数,孩子近期一直在学习两位数,习惯成自然,没多想,直接认为应该写两位数。

比如下面这题,要求填序号并解答,孩子只填了序号没有解答,是因为忽略了“解答”二字,导致缺少关键做题步骤。

比如下面这题,应该在圆形下面画符号“△”,孩子却画了“◯”。

错误原因:

读题只读1遍,而且非常快速,不够充分。思维停留在自己的习惯中,想当然地增加限制条件、理解做题步骤或者用直觉代替题目要求,不能准确识别题目的新变化、新要求。

改进措施:

读题时,一个字一个字指读3遍,要充分理解题目要求。分清数、两位数的区别,用开放性思维考虑问题,意识到考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一定是当前学习内容。认识到题目中会出现复合指令,比如“先选择⇒ 再解答”。不要做完一部分就认为是答题终点,要进一步作答。区分标记符号和图形形状,打破形状和功能的固化链接。

3、答题规范问题

未按要求圈画、未在规定位置答题、未打草稿枚举等答题不规范问题,是非常可惜的错误,明明会做,却不得分,是多么令人遗憾。

比如下面这题,要求圈出正确答案,孩子却在横线上画上了答案。

比如下面这题,应该在问题下方答题,孩子却写在了右上角,两个算式到底是哪个问题的,根本分不清。

比如下面这题,没有认真在草稿纸上写出7的分成,导致漏写70,即使前面的6个数字都对,这个题目也算错误。

错误原因:

读题不完整,可能只读一半,就着急做题,忽略了关键要求。初次做题时没有列算式,改错时把算式列在一角,老师判对,孩子错误地认为就该写在这个位置。靠记忆去答题,是背诵而不是按步骤耐心仔细分析。

改进措施:

养成完整读题的习惯,分析关键信息,切忌凭直觉做题。强化在题目下方或指定空白位置答题的习惯,切忌离题太远。解题不能死记硬背,尤其是信息量大的题目,通常是变式题,而不是原题。要认真在草稿纸上进行推算、枚举等操作,再行解答。

一年级的数学还比较简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学习,以前的难点大部分都已经攻克,只剩下一小部分遗留问题,稍作强调即可。

1、破十法圈一圈算一算问题

平十法,孩子掌握得很扎实,破十法依然有些勉强。

存在的问题是:

不知道圈哪些小棒,上来就想把后面的6根和10根中的后3根圈出来,那就失去了从10中减去9方便计算的意义。

不知道怎么分步计算,在方框中填写数字有些懵,实际还是不理解破十法的原理。

解决方案:

再按文章《一年级数学必考:破十法、平十法,怎么理解,计算步骤才不出错?》的方法理解。

2、补砖问题

曾经花费一周时间掌握了补砖问题,现在又有些生疏。

存在的问题是:

不了解所有砖大小一样,忘记了135、246砖缝对齐,数错砖数,绘制犯难。

解决方案:

再按文章《一年级数学必考,补砖问题,两种方法引导理解,别再出错》的方法理解,再做几个补砖题回顾。

3、老鹰捉小鸡应用题

这类题目平时做的很少,所以还是有些不熟练。

存在的问题是:

忘记分析角色,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有1只老鹰、1只母鸡,剩下的才是小鸡,除非题目中明确说没有母鸡这个角色。需要排除2人,而不是直接用总数计算。

说明孩子还是缺乏一些生活常识。

解决方案:

再按文章《一年级数学易错,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类应用题,怎么做不出错?》的方法理解并强化。

写在最后:

整理了开学以来的数学易错题,进行系统整理和复盘后,发现在大部分知识掌握的表层现象之下,还存在学习习惯和学科能力层面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在审题规范性和解题策略方面都存在改进空间。将错题转化为支架式教育资源,从习惯漏洞、知识盲点、思维误区等方面进行修正纠错,提升孩子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凝妈悟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