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白敬亭申请强制执行”的词条再度冲上热搜。根据法院公告,因被告李某某未履行名誉权纠纷判决的致歉义务,白敬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赔偿金15000元。这已是白敬亭近一年来第三次因网络侵权纠纷申请强制执行,此前涉及倪某某、许某等多名被告
近日,“白敬亭申请强制执行”的词条再度冲上热搜。根据法院公告,因被告李某某未履行名誉权纠纷判决的致歉义务,白敬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其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赔偿金15000元。这已是白敬亭近一年来第三次因网络侵权纠纷申请强制执行,此前涉及倪某某、许某等多名被告,赔偿金额从8000元至2万元不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揭示了网络暴力的顽固性,更引发了对公众人物维权路径的深度思考。
自2024年起,白敬亭已多次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以2024年6月倪某某案为例,被告因发布侮辱性言论被判公开道歉并赔偿1.3万元,但最终因拒不履行致歉义务,白敬亭不得不申请强制执行。类似情节在许某案中再次上演,法院判决赔偿8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后,被告仍以沉默对抗,最终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
维权成本与阻力:
时间成本:从立案到执行,案件周期普遍超过半年;执行难度:部分被告通过注销账号、更换身份逃避责任;舆论争议:有观点质疑“明星是否过度使用法律武器”。法律正义的胜利:白敬亭的维权行动为公众人物树立了标杆,证明“网络非法外之地”;社会示范效应:2024年至今,明星名誉权胜诉率超80%,推动更多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反对者质疑:
流量与暴力的共生逻辑明星的高曝光度使其成为网络暴力的“靶心”。以白敬亭为例,黑粉攻击多集中于“演技单一”“炒作绯闻”等标签化诋毁,甚至捏造“偶遇爆料”等虚假信息。这种暴力往往以“娱乐八卦”为外衣,实则构成人格贬损。法律手段的局限性
尽管胜诉率高,但执行效果有限。例如,被告若以匿名账号发布言论,追责难度倍增;即使强制执行,公开道歉的传播效果也远不及原侵权内容的扩散范围。行业生态的反思
部分经纪公司为维持热度,默许“黑红”营销,间接助长网络暴力。白敬亭选择“硬刚”黑粉,实则是对畸形行业规则的反抗。
白敬亭的维权之路,映射出网络时代个人权利保护的复杂图景。当法律成为明星对抗暴力的“最后防线”,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这防线前移,让每个人在享受言论自由时,亦能敬畏他人权利。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文明,不是没有黑暗,而是不让黑暗吞噬光明。”
来源:帆丈呀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