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WMS系统切换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实战指南,旨在帮助供应链管理的新手们理解并掌握这一关键的业务转型,确保系统切换的顺利进行。
本文深入探讨了WMS系统切换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实战指南,旨在帮助供应链管理的新手们理解并掌握这一关键的业务转型,确保系统切换的顺利进行。
从去年开始,公司启动大规模去SAP的战略动作(每年一两千万的维护费,以及晦涩难懂的界面和交互导致一线学习成本很高,这两点促成了公司去SAP化),其中包括物流域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下面我们以WMS的切换为例,讲解从0到1是怎么做系统切换的。
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
从一脸蒙圈到构建完整的切换计划是如何思考的切换计划执行如何保质标量我们不能只是去仓库切个系统,我们要把业务现场带回来。
这里的思路就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开始运用产品思路来拆解项目问题,我们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先做分段处理,也就是输入输出思想:(仓库和WMS系统对我们而言就是白盒,仓库和WMS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就是黑盒)
针对实体仓库而言:它是实现信息流转换为物流的场所,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各种订单数据和商品的流转(也就是库内移动+库外流转):
单据流:上游输入单据流,下游输出单据流;仓库根据单据流搬运商品。
所以我们系统切换首先要关注上下游的每一条单据流,以及单据流关联的配置,是否因为WMS系统的切换而发生更改。
常规的单据流(由于每个公司具体单据流有个性化设计,所以要关注是否梳理完全)包括:
入库单据流相关:采购入库,调拨入库,客户退货入库,加工成品入库出库单据流相关:销售出库,退供出库,加工原料出库,领用出库,退货出库我们做系统切换在单据流部分尤其需要关注:在切换当天不仅仅要截断新的单据流产生。而且在切换前期要将原来系统中遗留的在途单据流进行处理完毕(这一点如果是新手想不到很正常,做项目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单据流是哪儿个角色做单,针对哪儿个货主的什么商品做单,如果是采购就涉及供应商,如果是出库就涉及下游客户,所以这些主数据需要对接
输入端输出端我们第一遍梳理完毕,然后我们开始梳理仓库实体和WMS系统配置,WMS核心也分三部分:入库,库内和出库,其中每一部分都是单据– 商品 — 储位(位置) 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分为在商品库存方面和配置方面:
商品库存:在系统切换,首先将仓库的商品库存进行迁移,也就是原有系统中有多少库存,我们就需要在新系统中初始化多少库存,这就是期初库存。主数据层面:比如上文说到的商品,货主,比如WMS自身的仓库,库区,储位,容器(比如托盘,周转筐,周转箱),分播区,这些都需要在切换系统时做配置入库单处理/出库单处理/库内单处理:单据流从上游系统流转下来,本身过程控制数据是全的,只不过在适配WMS系统中会经过格式化,比如说上游20条单据流被WMS格式化为14条,其中6条被合并到同一个WMS单据处理流程中。这个映射关系需要WMS配置;其他辅助方面:比如商品批次管理;品类策略这种公共策略的配置;比如出入库的动作做成任务的方式;在做成任务后,仓库的商品移动的路径的设计,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大的思维框架后,也就有了路径可循。剩下的就是查漏补缺,和把每一个单项进行细致的补充。这里你可以形成一张脑图。
首先明白,系统切换是一个倒排期的项目,是的,他是一场在筹划阶段就明确结束时间点的战役。可以说是:时间窗口固定、多角色协同、零容错率,当我们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构建后,执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让纸面方案精准落地,同时在动态变化中守住质量与进度的双红线。这部分需要从 “方案执行的刚性保障” 和 “人的柔性管理” 两个维度展开,既要建立标准化的执行框架,也要预留应对复杂人性的弹性空间。
这里分两个方面:你的执行计划是否足够可执行,执行分两部分: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完整的能兼容很多场景,另一个就是客户(或者说甲方)的个性化场景你提供的方案可以适配。
所以说前期的业务调研很重要,如果你是系统负责人,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你在进入切换流程前,就需要把下面几项摸清楚:
上文提到的切换大纲是相对清晰的(到某一个单据流在某个系统中涉及的独立配置,达到这个程度)和甲方一线场景的匹配点和不匹配点,尤其列清楚,并和甲方负责人双方确认,哪儿些条目是进入二次开发,哪儿些是业务现场调改。综合第一点和第二点,结合上文的大纲,这个时候你就要输出一个项目执行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待做事项与时间匹配的项目表,比如说像下面这样:倒排期管理:用 “里程碑节点” 切割任务颗粒度 系统切换必须以 “仓库静止时间” 为终点倒推计划,例如设定 “6 月 30 日 0 点至 6 点完成系统切换”,则需拆解出:
T-30 天:完成全链路模拟测试(含极端场景),也就是功能验收流程。T-15 天:仓库操作人员完成三轮实操培训T-2 天:主数据校验完毕并冻结变更T-1 天:上下游系统联调通过,应急预案演练完成T-0 天:在途单据清零,库存冻结按照SOP执行每个节点操作:每个里程碑需附带 **“准入准出标准”**,例如 “主数据校验” 需包含《字段完整性检查表》《货主 – 商品 – 储位映射对照表》,只有通过交叉校验(如 SAP 库存与实物盘点差异率<0.1%)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风险点及预案全场景覆盖:用 “穷举法” 预判风险点,执行方案需覆盖三类场景:
标准场景:按计划正常流转的单据(如常规采购入库单)异常场景:切换窗口期内可能突发的例外情况(如切换前 1 小时收到紧急销售订单)历史遗留场景:旧系统中未结的 “僵尸单据”(如 3 个月前的待处理退货单)以 “异常场景” 为例,需制定《紧急订单处理预案》:
切换前 4 小时关闭所有前端下单入口,但保留紧急订单人工报备通道紧急订单统一标记 “切换过渡期” 标签,在新系统初始化完成后,通过手工补单 + 数据比对双校验录入定义紧急订单的容量阈值(如不超过当日正常订单量的 5%),超过则触发报警机制质量控制切换后单据流映射配置准确性 和 单据流转日志查看交互数据是否正确,及库存数据是否一致,请看下图
中台校验:通过接口中间件对上下游单据进行字段映射比对(如旧系统 “地点+库存地点” 与新系统 “货主 ID” 的自动转换校验)后端校验:每日凌晨运行自动化脚本,对比新旧系统库存余额、单据状态一致性(差异率>0.5% 时自动触发警报)特别注意库存初始化的 “三方对账”:切换前由财务、仓库、库存中心三方共同签署《库存冻结确认单》,确保新系统期初数据与实物账、旧系统账完全一致。
你作为项目负责人,也可以说是场控:这里简单理解就是搞定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人利益或者组织利益不同,是切换计划中变量最多的一方。
所以项目实施前,要明确权责,一定做好角色分工,比如下图为例:
避免 “多头指挥” 或 “责任真空”,例如 “储位配置错误” 问题,直接追溯到 “仓库主管” 的培训环节或 “产品经理” 的需求文档偏差。
沟通机制建立 “三频会议” 保障信息同步
日站会(15 分钟):每天 9 点,各小组同步前一日进度、当日任务、需协调问题(用 “红黄绿” 三色标记风险等级)专题会(按需召开):针对跨部门争议(如财务要求的库存精度与仓库操作效率的冲突),拉齐核心决策者当场拍板复盘会(每日结束):填写《当日问题日志》,记录三类信息:已解决问题(附解决方案)、遗留问题(明确解决时限)、优化建议(纳入下一阶段方案)并形成邮件,周知项目项目一号位(比如董事长)特别设计 “问题升级通道”:当基层员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依次向 “项目经理→部门总监→分管副总” escalation,避免因层级壁垒导致进度停滞。
人性管理化解 “变革抗性” 的三大策略
利益绑定:将切换效果与相关人员 KPI 挂钩(如仓库主管绩效的 30% 与切换后系统操作效率提升率绑定)心理建设:在培训阶段设置 “新旧系统对比演示”,重点突出新 WMS 对一线员工的价值(如减少 50% 手工录入量)容错空间:切换后首周设置 “双系统并行观察期”,允许仓库人员在新系统操作不熟练时,暂时参考旧系统数据(但禁止反向操作)系统切换不仅仅是技术迁移,更是深入理解业务、挖掘优化空间的黄金机会。现场调研阶段需要带着 “显微镜” 观察细节,用 “望远镜” 预判需求,最终带回能驱动产品迭代的 “真问题” 和 “真价值”。
1)业务痛点地图:按 “入库 – 库内 – 出库” 流程,绘制每个作业节点,业务操作和系统不一致的点,比如业务先线下收货,清点完毕后,再系统中做采购入库单,系统表现是100%采购满足率,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那么业务为什么这么做单呢?这就是我们要带回来的问题。
2)操作手册初稿,基于现场观察,记录一线员工的 “最优实践”,例如:
退货入库时,如何通过 “颜色标签” 快速区分良品与次品波次分拣时,按 “货架动线” 而非 “订单顺序” 排序的提效技巧,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新 WMS 操作指南》的附录,提升系统落地后的接受度。3)数据校准清单,梳理新旧系统的 “数据语义差异”,例如:
旧系统 “储位”= 新系统 “库位”,但编码规则不同(需建立转换对照表)货主维度:旧系统按 “公司代码” 区分,新系统按 “货主 ID + 仓库 ID” 组合,需明确映射逻辑4)形成《主数据映射字典》,避免因数据定义模糊导致的系统报错。
5)流程优化建议,跳出系统切换本身,提出业务流程改进方案,这是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所在,比如说:
将 “质检环节” 前置到供应商送货前(通过与 ERP 联动,提前触发质检流程)引入 “动态储位分配算法”,根据商品周转率自动调整储位(减少上架时的人工判断)系统切换项目就像一场 “供应链战役”,前期的计划构建是 “战略布局”,执行阶段是 “战术落地”,而现场调研则是 “情报收集”。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完成系统替换,而在于通过这场战役,让产品经理深入理解仓储业务的肌理,让新系统成为驱动业务升级的引擎。
当我们把业务现场的真实声音、操作细节、痛点需求带回后,后续的产品迭代才会拥有真正的 “供应链基因”—— 这才是比系统切换本身更重要的收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杨产品进化论】,【老杨产品进化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