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在村志编写中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策略与实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5:11 2

摘要:村志作为记录村庄历史、文化、社会等全方位信息的重要文献,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村志编写过程中如何从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挖掘、民俗与民间文化传承展示以及多样化呈现方式运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彰显村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旨在

在村志编写中突出地方特色

与文化传承的策略与实践

逍遥子

村志作为记录村庄历史、文化、社会等全方位信息的重要文献,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村志编写过程中如何从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挖掘、民俗与民间文化传承展示以及多样化呈现方式运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彰显村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旨在为村志编写工作提供具有实用性与指导性的方法与思路,确保村志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坚实载体与珍贵资源。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

(一)自然环境特色

1.地理地貌细。

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其独特性的重要基础。细致考察山脉走势,记录其绵延方向、主要山峰高度以及山脉所孕育的独特生态系统。例如,若村庄依偎于某山脉脚下,山上可能生长着珍稀的中药材或独特的植被群落,如某些山区村庄周边山脉有野生的灵芝、石斛等名贵药材,还有古老的银杏林或红枫林,这些都应详细记载。对于河流,需明确其源头、流经区域、河道宽度与深度变化,以及河流与村庄农田灌溉、渔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比如,一条贯穿村庄的河流,其季节性的水位涨落如何影响着村民的水稻种植,河中的鱼类品种有哪些,哪些鱼类曾经是村民餐桌上的主要来源,以及传统的捕鱼方式如撒网、鸬鹚捕鱼等的传承与变迁。特殊地质景观如溶洞、石林等,要描述其形成原因、内部构造、独特的钟乳石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这些传说往往反映了村民对自然现象的早期认知与敬畏之心。

2.气候与物产关联。

深入分析当地气候特点,包括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降水分布规律,光照时长与强度等因素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深刻影响。以一个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村庄为例,春季气温回升较慢且多风,适合种植耐寒的小麦、油菜等作物,村志中可记录这些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传统农时安排,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应对春季干旱或倒春寒的农业技术,如修建小型灌溉水渠、覆盖地膜等。夏季短暂而温暖,是蔬菜生长的旺季,详细列举当地常见的蔬菜品种,如豆角、茄子、辣椒等的种植特点和独特的腌制、储存方法,这些传统的蔬菜加工技艺往往是村民智慧的结晶。秋季昼夜温差大,利于水果糖分积累,若村庄盛产苹果、梨等水果,记录水果品种的选育过程、果园管理技术以及传统的水果采摘节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丰收的庆祝,更是村民社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冬季寒冷,对于林业而言,某些耐寒树木如松树、柏树的生长情况,以及村民如何利用冬季木材采伐后的空闲时间进行木材加工,制作农具、家具等,都可纳入村志编写内容。

(二)人文景观特色

1.古老建筑风貌。

对村庄内的每一座古老建筑进行详尽勘查与记录。对于庙宇,追溯其始建年代,依据建筑风格判断其所属流派,如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的庙宇,其建筑结构可能采用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的特征,内部佛像雕塑造型丰满、神态安详,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或宗教仪式场景,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文化交流以及艺术水准。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象征,记录其建筑布局中的中轴线对称设计,正厅供奉的祖先牌位数量、世系排列方式,以及祠堂内的家训、家规等文字内容,这些文字不仅规范着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更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可能因地域而异,如徽派古民居的白墙黑瓦、马头墙设计,其内部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题材涵盖人物故事、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吉祥、祈福或教育意义。例如,木雕中的“二十四孝”图案,就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生动诠释。牌坊则多为表彰功绩、贞节、科举功名等而建,记录牌坊的建造缘由、上面的文字题刻以及雕刻工艺,这些都是村庄历史荣耀与文化价值取向的直观体现。

2.传统村落布局。

剖析村庄整体布局的内在逻辑与文化内涵。街巷走向可能与风水观念、防御需求或家族聚居模式密切相关。如某些村庄街巷呈弯曲状,据说是为了防止风水外泄或抵御外敌入侵时避免长驱直入,这种布局体现了村民对居住环境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双重追求。公共空间如广场,是村民集会、娱乐、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记录广场的面积、形状、周边建筑环绕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举办的重大活动,如庙会期间广场上的戏曲表演、商品交易等热闹场景。池塘在村庄布局中不仅具有蓄水、防火等实用功能,还常常与风水、景观营造相结合,池塘边的垂柳、荷花等植物配置,以及围绕池塘的洗衣、洗菜等生活场景,都是村庄生活画卷的生动组成部分。一些村庄以水井为中心形成聚居区域,水井的水质、井台的建筑样式以及围绕水井形成的邻里交往习俗,如清晨的汲水聊天、夏日傍晚的井边乘凉等,都反映了村庄独特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模式。

聚焦文化传承内容

(一)民俗文化展示

1.传统节日庆典。

完整且细致地记录村庄传统节日的每一个环节与特色。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村民如何熬制腊八粥,其中包含的各种食材及其寓意,如红枣象征吉祥、桂圆寓意团圆等。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记录灶神画像的样式、祭灶的仪式过程,包括供奉的糖果、糕点等祭品,以及送灶神上天述职时的祈祷话语,这些都反映了村民对家庭幸福、生活富足的祈愿。除夕之夜,详细描述家庭团聚的年夜饭习俗,如菜品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餐桌上的座次安排所体现的家族长幼尊卑秩序。守岁习俗中,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进行的活动,如玩牌、聊天、讲故事等,还有午夜时分的接财神仪式,放鞭炮、迎新年的热闹场景。元宵节期间,村庄的花灯制作传统,花灯的样式、工艺,如手工绘制的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图案,以及元宵灯会的举办规模、巡游路线,舞龙舞狮队伍的表演形式、服饰装扮,还有猜灯谜活动的谜题类型、奖品设置等,都展现了村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习俗,从祭扫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祭品(鲜花、糕点、酒水等)、修整墓地,到祭扫时的仪式流程,如上香、敬酒、磕头、焚烧纸钱等,以及家族成员在祭扫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这些都传承着对祖先的敬重与缅怀之情。端午节,村庄独特的粽子制作方法,如使用的粽叶种类(芦苇叶、箬竹叶等)、馅料配方(红枣、豆沙、咸肉、蛋黄等),以及赛龙舟活动的组织形式,龙舟的制作工艺、参赛队伍的构成、比赛规则与奖励机制,还有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等习俗所蕴含的驱邪祈福寓意。中秋节的月饼制作、赏月习俗,记录村民自制月饼的模具样式、月饼口味,赏月时的家庭团聚地点(如庭院、楼顶等)、所讲述的中秋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以及向亲朋好友赠送月饼的社交习俗,这些都体现了村庄浓厚的亲情与友情观念。

2.婚丧嫁娶习俗。

深入描述婚姻习俗的全过程。说媒环节,记录媒人的选择标准、说媒的流程与技巧,如媒人如何了解男女双方家庭情况、个人条件,并巧妙牵线搭桥。相亲过程中,相亲地点的选择(多在女方家中或公共场所)、相亲时的礼仪规范,如男女双方的着装、言行举止要求。定亲仪式上,男方送给女方的定亲礼物种类、数量(如金银首饰、衣物、礼品等)、定亲宴的规模与菜品特色,以及双方家庭交换的庚帖内容与意义。婚礼仪式更是丰富多彩,迎亲队伍的组成与规模,迎亲时的礼仪,如新郎叩门、献花、找鞋等环节,以及新娘的出嫁服饰、妆容特点。婚礼现场的布置,如堂屋中的天地桌设置、张贴的喜联内容,婚礼仪式中的拜堂环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还有婚宴的菜品安排、敬酒顺序等习俗,都反映了家族联姻的庄重与喜庆。在丧葬习俗方面,停灵期间灵堂的布置,包括摆放的祭品(香烛、鲜花、水果、糕点等)、遗像的悬挂位置与规格,守灵人的职责与守灵期间的禁忌。出殡时的队伍排列顺序,孝子贤孙的披麻戴孝服饰要求,抬棺人的数量与分工,以及出殡路线的选择(多遵循传统风水观念或家族墓地位置而定)。安葬环节,墓穴的挖掘规格、棺木的下葬方式、封土的仪式,还有葬后祭祀的时间节点(如头七、三七、五七、百日等)、祭祀内容(如烧纸、献花、供品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村民对生死的敬畏与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二)方言与民间文学

1.方言记录与研究。

全面收集村庄方言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等。例如,名词中的农事词汇,如“耧车”(一种播种农具)、“碌碡”(用于碾压谷物的石制农具)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村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活词汇如“胰子”(肥皂)、“笤帚”(扫帚)等,体现了村民日常生活用品的独特称谓。俗语、谚语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这些俗语、谚语是村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涵盖了农业生产、气象预测、为人处世等多方面智慧。方言歌谣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儿歌《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其简单明快的节奏、生动形象的歌词,不仅是儿童娱乐的方式,更传承着村庄的语言韵律与文化情感。对方言进行语音分析,记录其声调特点、声母韵母的发音差异与普通话或周边地区方言的对比;词汇方面,研究方言词汇的来源,有些可能是古汉语的遗存,如某些词汇在《诗经》《楚辞》等古籍中有相似用法,有些则是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语法上,分析方言句子的语序、虚词的用法等独特之处,如某些方言中可能存在宾语前置的现象,“吃饭了吗”说成“饭吃了吗”,这些语法特点反映了方言的演变路径与地域文化特征。

2.民间故事与传说收集。

广泛征集村庄内流传的各类民间故事与传说。神话传说如关于村庄起源的故事,可能是某位神仙下凡点化而形成村庄,或者是因神兽栖息而得名,这些故事赋予村庄神秘的色彩与神圣的起源。爱情故事往往以村庄内的自然景观或历史人物为背景,如一对恋人因家族反对而殉情,死后化为村庄边的两棵相依的树,这类故事反映了村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历史人物传说则多围绕村庄历史上的名人展开,如一位清官在村庄任职期间的公正断案、为民造福的事迹,或者一位武将在保卫村庄抵御外敌时的英勇壮举,这些传说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与歌颂,更成为村民道德教育与价值观传承的生动教材。按照故事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后,深入分析每个故事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如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观念、自然崇拜;爱情故事中的婚姻观、家庭观;历史人物传说中的正义、勇敢、善良等道德品质,从而揭示村庄文化传承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取向。

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一)图片与影像资料运用

1.插入历史照片。

在村志编写过程中,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插入其中。例如,早期村庄的全景照片,能够直观地展现村庄的旧貌,包括村庄的整体布局、周边环境、主要建筑的分布等。这些照片可能来自于旧的家族相册、政府档案或早期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村庄遭受自然灾害后的救援场景、重要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学校的创办与开学典礼等照片,都能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传统技艺的操作场景照片更是珍贵,如铁匠铺里铁匠师傅打铁的画面,熊熊烈火中师傅挥动铁锤,砧子上的铁块火星四溅,展示了传统打铁工艺的力量与技巧;又如织布机前妇女织布的场景,梭子在经线间穿梭,手脚并用的协调动作,体现了传统纺织技艺的细腻与耐心。每一张照片都要附上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拍摄者(如果已知)以及照片中主要人物、事物的介绍,使照片与文字相互补充,增强村志的可读性与历史厚重感。

2.制作多媒体附录。

若条件允许,制作村志的多媒体附录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呈现方式。通过拍摄村庄的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或主题为脉络,展现村庄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如从村庄的古老建筑修缮过程记录开始,展现传统工匠的技艺传承与现代保护理念的结合;接着拍摄村庄传统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会等,让观众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还可以采访村庄内的老艺人、文化名人、长寿老人等,听他们讲述村庄的过去、家族的故事以及传统技艺与文化习俗的传承经历。老艺人的技艺展示视频则聚焦于村庄内独特的手工艺制作,如木雕艺人精雕细琢的过程,从木材的选材、构思到一刀一刻的雕琢,展现传统木雕艺术的精湛技艺;民间手工艺人制作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的视频,能够让观众欣赏到手工艺品制作的精细与独特魅力。民俗活动的现场录像更是全面记录民俗活动的动态过程,如婚礼仪式的全程录像,从迎亲到拜堂再到婚宴,完整地呈现婚礼习俗的每一个环节;葬礼的录像则以庄重肃穆的视角记录丧葬习俗的各个步骤,为文化研究与传承提供珍贵的资料。这些多媒体资料可以建立专门的在线平台,或者让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观看与查阅,使村志突破传统文字与图片的局限,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村庄的多元文化。

(二)特色章节与专题设置

1.设立特色产业专题。

当村庄具有特色产业时,专门设立章节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茶叶种植为例,首先追溯村庄茶叶种植的历史起源,可能是源于古代的一次偶然引种,或者是某位高僧或茶农的精心培育。详细记录茶叶品种的选育过程,如从本地野生茶树品种中筛选出优良单株,经过多年的培育与改良,形成了具有村庄独特风味的茶叶品种,如某种绿茶具有清香高雅、滋味鲜醇的特点,其独特的口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茶园管理技术也是重点内容,包括茶树的修剪方法、施肥种类与时机、病虫害防治措施等,这些技术往往是茶农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如使用有机肥料、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体现了村庄茶叶种植的绿色环保理念。茶叶采摘环节,记录采摘的标准,如采摘的茶叶嫩度要求、采摘手法(轻采轻放),以及采摘季节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传统的制茶工艺更是特色产业的核心,从鲜叶的杀青方式(如手工杀青、机械杀青)、揉捻技巧(轻揉、重揉、冷揉、热揉等不同工艺对茶叶外形与内质的影响)到干燥方法(如炭火烘干、电烘箱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茶农的智慧与技艺传承。代表人物方面,介绍村庄内的制茶大师或茶叶企业家,他们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创新与贡献,如某位制茶大师研发了独特的茶叶加工工艺,使村庄茶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茶叶企业家则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将村庄茶叶推向国内外市场,提升了村庄茶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品销售部分,记录村庄茶叶的销售渠道变迁,从早期的肩挑背扛到集市贸易,再到如今的电商平台销售,以及茶叶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如村庄茶叶品牌的名称由来、品牌形象设计与品牌文化内涵挖掘等,全面展示村庄特色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承。

2.地方文化名人传记。

为村庄内的文化名人撰写专门的传记,是突出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民间艺人如一位资深的皮影戏艺人,其传记应从学艺经历开始,记录他是如何拜入师门,在艰苦的学艺过程中如何刻苦钻研皮影制作与表演技巧,如皮影的雕刻工艺,从选皮、硝皮到绘制图案、雕刻成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耐心与技艺;表演方面,他如何操纵皮影,通过手势、唱腔、音乐配合来演绎各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他在传承皮影戏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如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观众群体的萎缩等,以及他为保护与传承皮影戏所做出的努力,如收徒授艺、走进学校与社区进行表演与教学等。文人墨客如一位村庄的诗人或画家,传记中讲述他的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他在文学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重要经历,如参加的艺术展览、发表的作品,以及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村庄文化特色与情感内涵,如他的诗歌中对村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赞美,画作中对古老建筑、村民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村庄文化艺术的瑰宝。德高望重的长者传记则侧重于他在村庄社会事务、文化传承、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如他长期主持村庄的祭祀活动,维护家族祠堂与族谱的传承,调解村民纠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村民树立榜样,传播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家族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名人的传记在村志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村庄文化传承的道路,使后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村庄文化发展的脉络与推动者,激励着新一代村民传承和弘扬村庄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在村志编写过程中,还应注重语言风格的选择。应采用朴实、生动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能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在描述民俗活动时,可以使用当地的方言俗语,使描写更加鲜活。同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人物事迹都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村志的真实性与权威性。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村志将成为一部全面展示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生动教材,为村庄的过去留下珍贵的记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散发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村庄历史与现代、先辈与后人的精神纽带,让村庄的文化之魂永不磨灭,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创新与发展。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游客,都能从村志中深入了解村庄的灵魂所在,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方魅力,进而促进村庄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交流与传播,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推动村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上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在村志的整体架构设计上,除了常规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板块外,还可考虑设置“村庄记忆”“岁月留痕”等特色板块。在“村庄记忆”板块中,可以收录一些村民的个人回忆录片段、家族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村庄中曾经流行过的传统游戏、儿歌等内容。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忆碎片,却能够拼凑出一幅极具温情与生活气息的村庄画卷。比如,一位老人回忆起小时候在村庄的小河边捉鱼摸虾的欢乐时光,那清澈的河水、欢快的笑声以及小伙伴们纯真的友谊,都成为了村庄独特的情感符号。而“岁月留痕”板块,则可以聚焦于村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变迁事件,如自然灾害后的重建过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等,通过照片、图表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直观地展示村庄一路走来的坎坷与辉煌。

在突出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村志编写团队还应积极与周边地区的村志编写者进行交流合作。分享彼此在资料收集、特色挖掘、编写技巧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互相借鉴优秀的做法与创意。例如,相邻村庄可能在民俗文化上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通过交流合作,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民俗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在村志中展现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通过这种跨村庄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提升单个村志的编写质量,还能够促进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合力,为地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逍遥子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