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即机遇:如何让“不确定”成为你的“超能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5:42 2

摘要:打开手机,热搜在凌晨更新:黄金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银行理财净值跌破红线;朋友圈里房产中介还在刷屏“楼市回暖”,消息通知里却弹出某龙头房企债券违约的公告;前同事刚晒完大厂工牌,隔天就出现在裁员名单的“毕业群”里……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正在以秒速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新书《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


打开手机,热搜在凌晨更新:黄金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银行理财净值跌破红线;朋友圈里房产中介还在刷屏“楼市回暖”,消息通知里却弹出某龙头房企债券违约的公告;前同事刚晒完大厂工牌,隔天就出现在裁员名单的“毕业群”里……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正在以秒速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十年前,人们笃信房价永远上涨;五年前,“大厂高薪”还是人生赢家的标配;如今,青年一代却在“35岁危机”与体制内“内卷”之间反复横跳。“稳定职业”“安全资产”“名校光环”……我们曾经笃信的标准答案正在逐一消散,那些清晰的A到B路径,正被迷雾笼罩成无数个闪烁的问号,只剩下一片未知地带。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本能地感到恐惧——那是对失控的焦虑,对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的迷茫。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面对未知时,杏仁核会立即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压力反应;而确定性带来的“流畅状态”则会激活多巴胺奖赏机制,让大脑产生愉悦感。这种机制曾在丛林时代帮助我们的祖先快速决策、规避风险,却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形成悖论:我们越是依赖确定的答案,就越容易在“黑天鹅”事件中陷入认知瘫痪。

我们拼命“求稳”,但现实是,世界本质上就是不确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当前时代定义为“不确定性十年”,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全球格局变迁,每个领域都充满未知。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社会评论家玛吉·杰克逊(Maggie Jackson)在《意料之内》中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算法和清单盛行的时代,却忽略了世界的复杂性远非公式所能涵盖。”

绝大多数思考乃至生活本身都在追求问题的解决。然而一路走来,正是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预见难以想象的事情,适应意外情况,像重视答案一样重视问题,并从差异和困难中汲取力量。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强调,真正的稳健并非来自对不确定性的抵抗,而是源于接受、利用甚至从中受益。我们不必害怕无定限的存在,因为这就是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找到希望之路的地方。不确定性的优势即在于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升级认知,拥有与不确定性相处的智慧?如何在悬而未决的当下,找到自己的确定性路径?

重新认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智慧的三大支柱

在经济学、医学、教育等不同学科中,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和表述形式各异。但总体而言,专家们普遍认为不确定性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为“偶然性(aleatory)不确定性”,这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不可预测特性,其结果难以事先确定。比如台风的路径、市场的波动,即便运用概率模型进行推算,最终结果仍具有随机性。就像我们无法精准预测下一次金融危机何时爆发,或是某只股票明天的走势。

第二类是“认知性(epistemic)不确定性”,源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是我们明确察觉到“某些问题我尚未掌握”的边界感。它与单纯的“无知”不同——无知是对某领域完全缺乏认识,而认知性不确定性则是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缺口。例如,医生面对一种罕见的新病毒时,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治疗方案。这一类不确定性正是我们突破思维瓶颈的关键。

《意料之内》强调,不确定性是一种建设性力量,而非令人恐惧的事物。我们可以从神经科学、个人认知、团队协作三个维度重构对它的认知框架。


一、大脑的“唤醒效应”:不确定性如何激活你的高阶思维

提到不确定性,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不适感。当面对不确定时,我们的大脑在发生什么?

大脑中最大的神经元——椎体神经元

图源:《意料之内》作者玛吉·杰克逊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中约70%至80%的神经元为锥体神经元,这种细胞正是人类处理、记录和感知不确定性的核心。当我们遭遇意外或模糊情境时,这些神经元会释放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前额叶皮层的高阶思维能力。此时,我们的大脑会变得对新信息更加敏感,工作记忆能力提升,注意力更加集中,专注力增强,这种状态被称为“良性压力”,它会打破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迫使我们跳出固有思维框架,重新审视问题。

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凯布尔(Joseph Cable)说:“不确定性是大脑在告诉我们‘这里有东西需要学习’。”关键在于区分“唤醒反应”与“恐惧反应”:前者指向问题解决,让我们进入理性探索状态;后者导致认知瘫痪,陷入本能避险。当我们感到模糊不清时,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恐惧,并因此选择逃避。

玛吉·杰克逊认为,不确定性带来的良性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与“正念”相似,它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是对正在发生的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不确定性让我们对环境保持敏锐——这是任何决策的重要起点。


二、适应性专家:在知识边界处创造新可能

不确定性并非只能带来混乱与焦虑,它也可以成为我们拓宽已知边界的“脚手架”,激发创造性思维,推动我们打破认知惯性。《意料之内》中指出,真正能驾驭不确定性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只擅长套用已有知识的传统专家,而是一类被称为“适应性专家”(adaptive expertise)的人。

传统专家在“良性环境”中依靠直觉无往不利,但在未知挑战面前可能失灵。在多伦多的某间手术室里,玛吉·杰克逊曾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肝脏切除术。主刀医生凭借20年经验快速推进手术,却在分离胆管时突然僵住——他意识到可能误判了组织边界。此时,一旁的年轻医生卡罗琳・莫尔顿没有沿用常规流程,而是启动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认知路径:她花费12分钟重新审视解剖结构,通过超声反复验证血管走向,最终避免了致命失误。

“适应性专家”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深知“何时以及如何保持不确定”。在熟悉场景中,他们能流畅运用知识;而在面对复杂挑战时,他们会放慢节奏、深入思考,比初学者花更多时间诊断新问题。他们会沉下心来追问:“哪里出错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他们的第一大特征。

此外,他们还具备“拓宽视野”和“深入思考”两大能力。他们不会局限于单一假设,而是探讨多个可能性,力求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能在测试和评估多种方案后,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这种认知模式的核心在于:敢于在知识边界处工作。适应性专家善于倾听问题本身的“诉说”,而非固守已有的答案。正如莫尔顿所说:“当你感到不确定,正是你真正在乎的时候。”在他们看来,错误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通往认知升级的阶梯。


三、团队协作的密钥:让不确定性成为创新催化剂

NASA“毅力号”火星车于2021年登陆火星

图源:《意料之内》作者玛吉·杰克逊

2007年,在NASA火星探测漫游者(MER)任务中,一条错误指令的上传差点葬送价值数亿美元的漫游车,项目高层立即暂停所有操作,让机器人进入休眠,并给全体员工放假反思。随后,他们召开全员大会,要求每个人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并鼓励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质疑首席任务经理的决策。这场两小时的辩论大会,揭开了团队协作中的关键秘诀:“不确定性和冲突是任务的运作方式。”正是这种允许冲突和质疑、将任务视作探险的文化,成就了火星探测车团队长久以来的创新力。

团队需要共识来推进行动,但过度追求一致会扼杀创造力。从1950年至2013年,登顶珠峰的队员中有60%的人毫无喜马拉雅经验,仅14%的成员上过三次以上;许多队伍高度推崇“超级团队精神”,通过强调集体主义让新手和老手步调一致,以实现“合取(Conjunction)”式的登顶目标。但在真正的生死攸关时刻,安全决策更像一项“析取(Disjunction)”任务:必须分别评估天气、健康和装备等多种变量。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登山队成员在专业知识上虽有多样性,却过分强调“一致性”,其团队发生意外事故甚至死亡的风险会更高。过度追求统一思考反而会压抑分歧视角,削弱对潜在风险的检验。

真正的团队智慧,始于对“不确定性的制度化接纳”,允许团队中有“我不知道”“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的声音存在,本质上是在构建认知的 “防雪崩机制”。


化未知为力量,破解不确定性难题

不确定性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激活思维的唤醒信号、突破认知的关键要素、高效协作的助推剂。那么,在充满未知的日常中,我们该如何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将不确定性从“焦虑源头”转变为“进化动力”?

一、个人破局:优化决策过程,增强“不确定性免疫力”

1. 主动拥抱问题,培养“消极能力”

诗人济慈曾提出,“生活的复杂性需要一种强烈的谦逊淡泊”,他称之为“消极能力”,即沉浸在不确定、神秘、怀疑中而不急于下结论的能力。这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遇到模糊不清的任务,不必急于寻找“标准答案”,而是给自己留出思考空间,像侦探一样收集信息、分析可能性。

l 拒绝“思维固着”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东克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蜡烛实验:当被试者需要用图钉盒固定蜡烛时,多数人因固化于盒子的“容器功能”而忽视其作为平台的潜在用途,最终陷入思维盲区。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功能固着”的思维陷阱——我们习惯赋予事物固定用途,却忽略了其潜在可能性。打破这种固着,需要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主动问自己:“如果换个角度看,会有什么不同?”

l 践行“三思而行”

2003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哈佛模拟实验”中,一群年轻麻醉师被要求解决紧急阑尾切除手术中患者血氧水平急剧下降的问题。P医生错误地判断为支气管痉挛,并在25分钟内10次重提这一错误诊断;而V博士虽然快速提出了8种可能诊断,包括正确答案“呼吸道阻塞”,但未能深入检验假设,最终也未能化解危机。这一实验清晰表明:在高压情境下,既过早定论又频繁跳跃假设,都会导致判断失误;唯有在“行动中思考”时放慢节奏、逐步检验,才能避免误判。

这种“渐进式深化”思维也适用于个人和商业决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一系列可测、可控的小目标,并在每一步都留出验证和调整的空间。例如,想创业或转行的人,先尝试相关副业或项目,评估兴趣与市场反馈后再决定是否全职投入;投资者可将总资金的5%-10%集中配置于核心标的,跟踪表现后再决策加仓或止损。采用费米式的分布验证方法,不仅有助于有效控制风险,还能确保我们在每个阶段对假设有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避免线性思维导致的盲目决策。

2. 用脱敏练习提升心理韧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不确定性容忍度”,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如今仍备受关注。对不确定性高度不耐受者如同生活在“确定性茧房”里,任何意外都会触发应激反应。他们习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也更容易被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困扰——在他们眼中,未知等同于威胁,每一个问号都是潜在的危机信号。而容忍不确定性较强的人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未知在他们眼中不是障碍,是有待解码的谜题,是拓展认知的动力。好消息是,通过有意识地练习,每个人都能提升对未知的耐受力,把“不确定性焦虑”转化为“探索型心态”。

提升这种“心理耐受力”的关键,在于把练习融入日常小事当中。临床心理学界常用的“渐进暴露法”值得借鉴:就像帮助怕狗的人从接触毛绒玩具开始,逐步靠近真实的小狗,我们也可以用“低风险试错”开启训练:尝试一道从未吃过的菜,接受一次临时变更的行程,将你不放心交给别人的任务分拆出去。研究表明,这种持续的“认知脱敏”能重塑大脑的压力反应机制:当你发现尝试新餐厅不会导致灾难,接受临时变更的行程反而遇见惊喜,便会逐渐意识到不确定性并非洪水猛兽。每一次主动接触未知的瞬间,都是在为大脑安装更强大的“抗焦虑补丁”,让我们在面对更重大的变动时,能从“应激逃避”切换为“积极探索”。


二、团队破局:从“追求共识”到“拥抱分歧”

1. 接纳分歧,建立“异议机制”

NASA火星车团队的实践证明,20%的“微冲突”对话能激发团队的创新力。当团队成员以尊重的态度表达不同意见,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能促使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在项目会议中,设置“异议时间”,可以鼓励成员提出不同假设,避免“群体思维”。

2. 建立“倾听仪式”,降低沟通壁垒

借鉴火星车团队的经验,团队领导者可以在会议结束前预留时间,主动询问:“还没有人有不同的想法?”这种仪式感能够传递出对不确定性的包容,让成员敢于表达疑虑。同时,使用“也许”“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等缓和语,可以帮助营造开放的沟通氛围,避免“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


三、社会破局:从“效率至上”到“韧性构建”

在世界上大多数的传统课堂中,学生们都被要求找到“标准答案”,但芬兰自2016年起推行的现象导向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则鼓励他们围绕“气候变化”“智慧城市”等真实课题进行跨学科探究,教师成为提出开放式问题、支持试错与协作的“学习引导者”。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锻炼了在不确定情境中提问、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社会层面上面对复杂多变环境时所需的适应力与创新力高度契合。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不确定的AI”,让机器学会“怀疑”和“停顿”。在医疗领域,强调不确定性评估的AI工具在部分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在金融领域,一些金融算法正逐步引入风险容错机制,在波动的市场中提供更稳健的决策支持;在养老领域,初步研究表明,对护理机器人进行适度“笨拙”的设计,反而有助于激发老年人的更多互动和认知活力。这种“不确定的AI”不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会在面对未知时保持谨慎、告知风险,承认“我不知道”,这使其在与人类协作时更安全、更灵活。

社会的进步需要构建“容错机制”,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社会系统,都应预留应对不确定性的“缓冲带”,提高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与不确定性共舞:从恐惧到拥抱的思维跃迁

在这个确定性加速崩塌的时代,我们急需培养“与不确定性共舞” 的能力。《意料之内》并非让我们全然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而是学会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找到平衡。正如玛吉・杰克逊所说:“最好的思考始于且终于不确定的智慧。”

站在不确定性的旷野中,与其盯着消失的路标焦虑,不如打开认知的“手电筒”;承认世界的复杂,接纳自身的局限,把每一次选择都当作“试错性探索”而非“终极判决”。当我们不再追求“绝对正确”的路径,而是修炼“动态调整”的能力,就会发现:大厂裁员可能是转型创业的契机,房产调整或许是资产重构的信号,考公失利也许倒逼出职业发展的新赛道。我们曾经恐惧的“未知”,正化作无数条隐形的路径——它们没有清晰的路标,却通往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这个时代的真正馈赠,往往隐藏在每一个确定性崩塌的瞬间。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的人。他们能将“我不知道”视为探索的起点,在变化中磨练出应对新局的能力。毕竟,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始终充满不确定,这恰恰是我们超越旧我、拥抱新可能的起点。


【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探讨了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作者玛吉·杰克逊指出,人们长期以来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其实是一种误区,不确定性实则是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确定性思维正是认知的起点和进步的源头。

本书通过翔实且多元的案例,全面展现了不确定性在转变思维、积累知识、催生创造力、构建社会和谐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作者还特别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不确定性的人工智能模型,使其与人类协作进步,更好地适应人类需求。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学会接纳和积极利用不确定性,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在未知中探索的勇气和能力,将令人惶恐的未知转变为意料之内的欣喜,从而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与变化。

来源:中信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