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咨询过程中,存在许多能让销售人员瞬间崩溃的时刻。一旦客户说出某些特定话语,销售人员的肾上腺素便会不受控制地急剧上升,心情也会像跳楼机一样,从高空瞬间坠入谷底。摘要:在销售咨询过程中,存在许多能让销售人员瞬间崩溃的时刻。一旦客户说出某些特定话语,销售人员的肾上腺素便会不受控制地急剧上升,心情也会像跳楼机一样,从高空瞬间坠入谷底。
例如:
“我回去再考虑考虑。”“距离太远了,我现在不考虑。”“我最近太忙了,过段时间再说吧。”……
这些话语反复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销售人员的心理防线,让人难以保持镇定。
有人说:“克服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恐惧。” 对此,我深表赞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直面 “逼疯销售人员的 8 大客户异议”。
01表面:不满意能全额退款吗?
内心:感觉不靠谱啊~
解析:这句话如同下达了一道 “禁令”,其潜在含义为:有需要时我会主动联系你,平时别频繁给我打电话。通常,会说出这句话的客户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对你提供的方案毫无兴趣,期望你别再打扰。需要自行思索一番。深入探寻客户异议背后的真实想法。重新梳理客户需求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尝试推动交易达成。若实在无法当场成交,也要设法确定下次沟通的时间,避免陷入被动局面。02即便你口才出众、能言善辩,但若讲述的内容并非客户所关注的重点,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真正专业的分析应当基于客户的 “需求”,并且以客户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述。
先倾听,后提供方案:在未明确客户的问题与需求之前,切勿贸然进行自我分析,应先耐心倾听客户诉求,再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使用易懂表达方式:无论是在确认客户需求阶段,还是进行专业分析时,都要密切留意客户的反应。可通过提问等方式,确认客户是否理解了你所传达的信息。03表面: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
内心:你们产品没啥价值
解析:当听到客户说这句话时,销售人员往往会心生乐观情绪。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客户或许经济状况良好,不一定追求优惠,但必定不想遭受损失。客户对优惠无动于衷,极有可能是根本没有购买意向。
04表面:最近太忙了?
内心:不重要~
解析:客户愿意不远 6000 公里奔赴马尔代夫,却对超出 5 公里距离的一堂可有可无的试听课望而却步。这表明客户认为 “距离远”,本质上是因为你所传递的价值不足以让其为此奔波这 5 公里。
当客户提出 “太远了” 时,不要将过多精力耗费在解决距离问题上,而是应着重解决产品或服务的 “有效性” 问题。需注意,客户首次主动咨询时,并未觉得距离是个阻碍。
05解析:如今,大家都十分忙碌,每个人都在持续分配自己的时间,比如与朋友聚餐、跑步 5 公里、阅读一本书、追一部热播剧、参加一节体验课等。归根结底,只是在权衡哪件事情更为重要。
方法建议:凸显事情重要性并预约面谈:让客户切实感受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同时预约合适的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多次跟进后坦诚沟通:若在不同时间段多次跟进,客户仍表示 “最近太忙了”,此时可适时、真诚且坦诚地对客户说:“嗯,当下大家确实都忙。但我认为,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就值得花费时间去了解。所以我想问问,是不是目前这件事对您而言,重要性还不够,是这样吗?”06表面:钱不是问题,只要看效果?
内心:目前没有购买打算
解析:这类客户通常十分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但更为关键的隐藏信息是:通过你的介绍,客户觉得你的产品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增添额外压力。
方法建议:此时,需要深入了解客户所说 “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 背后的真正原因。可以通过询问家长对孩子参加培训班的看法,以及孩子平时的业余时间安排,来判断客户提及的 “压力大”,究竟是源于自身教育理念,还是仅仅作为拒绝你的托词。
07只要客户表示 “等…… 时候再报”,其潜台词只有一个:当前并非最佳时机,后续价格可能更为优惠。
耐心了解延迟报名原因:不要急于向客户阐述现在报名的优势,而是先耐心询问客户打算下个月报名的缘由,例如:“嗯,您计划下个月报名,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呢?”不同反应带来不同结果:当客户提出 “下个月再报” 时,你的下一秒回应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询问了解:结果可能为现在报名、下个月报名或者最终不报名。极力反驳说服:结果大概率是客户永远不会报名。这是客户最常见的成交信号之一,其中蕴含着三重强烈的暗示:请你促成交易!请你促成交易!请你促成交易!尽管我们常常强调 “嫌货才是买货人。真正认可产品、有购买意向的客户,才会提出诸多异议”,但在实际咨询场景中,课程顾问一旦听到客户提出 “异议”,仍会条件反射般地感到恐慌、反感,甚至选择逃避,下意识认为客户不会下单。这是因为从 “知晓这一理念” 到 “能够熟练运用”,中间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将停留在思维层面的观点,转化为身体的本能反应。
列出令自己不适的异议:把每一个让你感到恐慌、反感、想要逃避的异议都详细罗列出来。持续进行练习与总结:针对上述内容,反复思考、反复练习、反复复盘和总结。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三次不行就四次…… 直至无论从感官直觉,还是专业技能角度,都能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领会并认同 “嫌货才是买货人” 这句话的内涵。来源:琦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