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情角度考察山西订婚强奸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2:34 2

摘要:比如,参与研判者几乎都是公检法系统的内部人员,这使得这种研判具有思路趋同的特点,仅仅是考虑到法律领域的各种风险,但是对于更多的网络风险、社会风险则考虑不周,这会成为一种信息茧房,影响了多元思维的碰撞;

一、案件需要进行严肃的事前风险研判

类似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我相信大同相关方面肯定进行了事前的风险研判和风险管理,但是具体的内容,我不敢保证是否是更为科学和全面的风险研判。

我受邀参加过几次影响较大的案件的事前风险研判,其中也有国内年度的重大舆情事件,绝大多数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也发现类似案件的风险研判有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参与研判者几乎都是公检法系统的内部人员,这使得这种研判具有思路趋同的特点,仅仅是考虑到法律领域的各种风险,但是对于更多的网络风险、社会风险则考虑不周,这会成为一种信息茧房,影响了多元思维的碰撞;

比如,更多考虑对于律师的攻守、公民记者和微博大V对于案件的讨论和干扰,而对于法律和审判程序之外的风险因素,考虑较少。

但是对于类似涉及到公序良俗事件的敏感案件,反倒最需要考虑社会心理的接受程度和传播风险,尤其是高度关注案件的相关社会群体,更需要进行重点研判。我担心类似风险研判可能并没有作为重点来对待。

案件审判需要依照法律进行,法律是准绳,那么对于社会心理和敏感人群的研判,有什么意义呢?

准确说来,就是在风险研判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案件审理的公信力和说服力,防止某方面出现说服力不足的漏洞,然后被这种社会心理一举反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负责审理的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就会被淹没,并殃及整个司法系统的公信力。

二、高度关注本案的是年轻男性群体

高度关注此案的人群,就是高度的利益相关者,案件审判结果会影响他们的群体心理和社会行动。

表面看,关注本案的是社会大众和众多网民,但是准确地说,更为关注本案的群体是年轻男性。

年轻女性当然也会关注,但是很难在网络营造激烈的舆情,因为这个话题她们会羞于谈论,而且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是主流社会观点的被动接受者,案件宣判了,她们往往会接受。本案也激发不起女权主义者或者极端女权主义者的参与。

但是年轻男性不同。在年轻人就业困难、生活感受不太如意的当下,年轻女性还有一个退路,就是大不了放弃打拼,退入婚姻家庭,将结婚成家当做最后的人生避风港。但是年轻男性没有退路,退无可退,在艰难的生活面前,他们只能硬拼。

而年轻男性还有一个特殊地方,即便是再苦再累,他们也有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美好梦想。这使得他们面对拼搏的人生,依然希望实现一个“经济适用”的婚姻。他们也倾向于将婚姻和家庭当做人生成功的阶段性成果。

所以,他们对于可以承担的彩礼、温柔的不折腾的女性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女权主义者或者极端女权主义者在他们那里激起强烈反感。

高价彩礼本来是他们心目中最后一道通往婚姻的门槛,但是如今突然发现彩礼之后,还有一道法律和人权的“防盗门”,他们就感到耿耿于怀!就如同本案一样,事情本来已经水到渠成了,却在最后一米处翻船了,会给群体心理带来冲击。

尤其是法律还保护这道防盗门、破门而入要面临牢狱之灾的时候,他们就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所以说,广大的年轻男性群体是本案的敏感的关注者。

三、案件要反复宣讲提高公信力和说服力

此案由于备受关注,在二审肯定是反复讨论并且严格根据法律而来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的网络议论,都属于网络舆情和社会舆论,都是高度关注案件的自然后果,这本身也是正常的社会反应。案件审判是依法判决,法律是准绳,而不是根据人情世故和社会反应来定,不应该受舆情舆论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否则那也是枉法。

但是法律审判需要考虑社会后果。考虑对于道德人心的影响。毕竟,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被网民认为不公正不公平,整个社会就破防了,社会秩序就乱套了,“水下鳄鱼”会趁机冒出头来。再加上上述提到的年轻男性群体的强烈关注,这使得案件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尤其重要。

更何况,本案发生在传统文化的腹地,本地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现代法治文明产生冲突,这也是自然的。从网络争论来看,网民关注点和法律关注点出现了错位,网民倾向于从传统文化心理出发,认为摆了酒席、订了婚,就是合法的男女关系了,但是法律更关注女性的权利,一旦违背女性意志,那法律就不可能讲人情面子,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明文,没办法改变。

只要是严格取证,依法宣判,反倒可以在文化心理的碰撞中进行普法、宣传对于女性权益的保护,这些都是不无裨益的。

问题在于,宣判是一次性的,但是对于案件的解释、对于社会心理的安抚,却是需要反复进行。就是说,考虑到本案的敏感性,需要对其进行反复解释。如果不能在网络最为关注的时段里反复宣讲和解释,提高公信力和说服力,网络疑惑会沉淀为怀疑和不信任,可能导致本案再度成为社会沉疴,成为舆情公案,常年成为网络靶子,反复揭开伤口,持续撕裂社会。

案件宣判后,法庭推出了对于此案的几点解释。这个做法是对的,但依然是不够的。因为按照过往的做法看,主流媒体宣传过一波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因为没有做到反复讲、用各种方式讲、让各方人士讲,反倒没有深入人心。央视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是高收视率的节目,但是也仅仅影响了14亿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说,重大事件,要反复说、拿扩音喇叭不间断地说。

近年来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某个众所瞩目的案件宣判结果,对于道德人心、公序良俗、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变得更大了,甚至可能引发不稳定、不安定的风险因素,这使得宣判的后果,早已超出法律范畴,而进入舆情领域,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事件。法律和道德互相影响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而重要。

之所以说法律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变大,在于经过数十年网络平权运动的发展,从舆情的角度分析,人们对于权威、对于法律已经淡化了敬畏之心,而抱以平常心,很容易因为某个案件而引发讨论和异议,从而出现抗争的心理。更在今天中美激烈竞争、个体生活不太如意的时候,社会心理暗流汹涌,非理性、情绪化严重,案件宣判引发的不公正、不公平之感,可能引发少数人出现一个极端的反应。

因此,我的建议是,只要法律领域对于此案是认可的,那么就要启动一个针对网络舆情的解释行动,提高宣判的公信力和解释力,冲淡网络上各种自媒体、网红大V的民间解释和民间猜测。其中不少自媒体本就冲着流量而来,刻意挑拨情绪,营造社会撕裂,并不是为了案件本身的公平正义。需要针对宣判后的网络舆情进行重点监测和统计,针对重点争议点和撕裂点,进行答疑释惑。法官出面并不一定好,需要法律领域的专家和意见领袖。

主流媒体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依然需要具有市场化的调查型媒体和调查记者的出面。今天社会公信力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调查记者几乎全军覆没,网民的信息来源都是多方转手的二手信息、三手信息,终于成为流言和传言,公信力早已一路流失,已与谣言大致相仿。在一些事件中,相关单位部门的说法,成为闭路电视、自我循证,说起来逻辑严密,但是围观者并不相信,因为它本质上是个过滤泡泡。有时候,调查记者捅出一个社会案件,会给社会放血,却能救命,因为放的是泡泡内的淤血,是放血疗法。

当然,如果案件宣判存在瑕疵、存在问题,司法领域也未能形成一个法律认同的共同体,那就会导致后果,就会产生教训,从而再次成为负面案例,倒逼司法领域的公平公正。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一错再错。对于类似出错误的可能性,要有补救措施,更需要有个考察机制和纠错机制,来自公检法内部的以及来自社会的相关机制,等等。

四、本案会留下多少后遗症?

这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人们的担忧之处。我的看法是,有一定风险,本案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个网络话题,一个网络的梗,但是大概率不会导致事件多发的后遗症。

所谓多发的后遗症,就是由于本案的宣判,经常出现类似纠纷或者案件,年轻男女在订婚仪式或者其它被认为合法的仪式后,频繁闹出幺蛾子,从而影响结婚生子的社会传统。

因为本案具有高度的特殊性。类似事件在生活中较少发生,不像“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行为具有生活的普遍性和多发性,因此大概率不会诱发类似事件的多发。

更何况,此案保护了女性权利,不会激发极端女权主义者的网络话题。本案冲击了男权社会,会导致抱怨和吐槽,但是不会激起极端的权利抗争,因为男权社会依然稳定,只不过会让男权社会在未来更多关注女性权益。男权社会不断让步,女性获得更多权利,这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本案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事件之所以发生,在于男女之间缺乏感情基础。没有感情和爱情,男女勉强走到一个冲突性的空间,从而矛盾爆发。男女从认识到结婚,是个漫长的排雷的过程,只有一个阶段的感情领域排雷成功了,才能走到下一步,否则早就爆了,走不到订婚仪式这一步。本案走到订婚仪式这一步还暴雷,只能说明太特殊了,不具有普遍性。在当下开放民主的社会里,没有多少人费时费力地走到这一步,还引爆一个大雷。

但是不能排除类似事件的再次出现,因为社会生活如此复杂多变,生活本身的丰富性超过编剧的丰富灵感。关键是,再次出现类似案件之后,依然需要依法判决。只要是依法判决了,法律本身就有最大的说服力,是社会道德人心的压舱石。

一次次的依法办案,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会确立了,法律宣判的结果也就会被广为接受了,反倒会降低网络舆情爆发的可能性。因为网络舆情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公信力不足。

来源:忻闻访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