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棚里的琴声——记原凯里市文工团团长吴治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5:56 4

摘要:1963年9月,我进凯里一中读初中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才刚刚初露都市雏形。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四条大街已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但大街两侧的房子不多。大十字才有邮电大楼、凯里饭店(后称东方红饭店)、民贸大楼三幢建筑。

作者:杨正邦

吴治和在表演大提琴独奏

1963年9月,我进凯里一中读初中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才刚刚初露都市雏形。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四条大街已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但大街两侧的房子不多。大十字才有邮电大楼、凯里饭店(后称东方红饭店)、民贸大楼三幢建筑。

邮电大楼最高,共五层。那时大十字中心是个小山包,上面长着一些不高的小树木。街道都是沙石路面,来往的车辆不多。闹市区为老街与水沟边相连的那一片和州电影院、州大礼堂、及大十字片。

我们学校靠近洗马河,与酱菜厂、洗马河饭店、凯里师范学校相邻。过了马路是凯里汽车运输公司大修厂、发电房。再过去就是客车站、停车场和州交通局。

客车站的右侧有一棵古老的大皂角树,靠大角山那面是东门饭店。人们把皂角树覆盖的那片区域称为“东门口大树脚”,属于凯里县凯里镇东门生产大队辖区。

凯里老街东起东门大树脚,西抵西门粮食仓库。东段称称东门街,西段称西门街。民族饭店至西门小学岔路口与水沟边街平行那一段,是老街的繁华地段。凯里赶集都在这一片。

让人驻足的小茅棚

在东门街坎下的荷花塘边,有一幢盖着茅草的土坯房。屋里住的是东门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位农民。他擅长二胡,而且技艺不凡。在生产队干活回到家里,一有空,他总是爱拿起他心爱的胡琴来演奏一下,以滋润心田,消除疲劳。

听到茅棚里那悠扬的胡琴声,过路的人们不得不驻足欣赏。我爱听二胡曲,所以也特别喜欢那个小茅棚。每次路过,我都特意在那儿停留一下,很想听听茅棚主人演奏的胡琴声。但很多次都没碰上,失望而归。

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我们几个对二胡有兴趣的同学,常常相约去荷花塘边享受茅棚里的胡琴声。如果能碰得上,那就是我们的福气,谢天谢地!对我们这些二胡爱好者来说,听几曲二胡曲,要比看一场电影过瘾得多。

茅棚的主人演奏的曲子几乎都是二胡独奏曲。如,《二泉映月》、《良宵》、《病中吟》、《空山鸟语》、《江河水》、《赶集》、《山村变了样》、《赛马》……

有时候,他也演奏戏曲和民歌。如越剧《采茶曲》、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洗衣歌》等等。

吴治和演奏二胡独奏《万马奔腾》《子弟兵和老百姓》

胡琴轻诉,弦动情深。音符里流淌着岁月的河,诉说着云烟往事和人间的悲欢离合,每一声都是时光的涟漪。感受那音乐之美,温暖心田,让人如痴如醉。

茅棚里的琴声停了,但在外边马路上驻足的人们,还是不愿离去。他们多么期盼,再来一曲啊!渐渐地,东门荷花塘边茅棚里的胡琴声在凯里的市民中传开了。时光荏苒,已过去了60多个年头,但那个小茅棚和茅棚里的琴声,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

他是一位插队当农民的高中生

茅棚里的主人叫吴治和,1959年毕业于黔南州都匀一中高中部。其父吴邦荣原是麻江县的副县长,1960年调任黔东南州政协副秘书长。他随父亲来到凯里。

他们家兄弟姐妹9人,他排行老六,所以,乳名叫“吴老六“。1960年是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为了培养吴治和自食其力,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他父亲决定让他去生产队劳动锻炼,当农民。

通过与凯里镇东门生产大队联系,罗文富支书安排他在东门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落户,成了生产队的一名人民公社社员。那时候,还没有“知青”和“上山下乡”这个称谓。

吴治和为人低调,他并不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搞特殊。他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与社员们一起早出晚归。在劳动中,他不怕苦,不怕累,脏活重活抢着干,大家都特别喜欢他。

回到家里,一有空,他就拿起他那心爱的二胡来拉它几下,活跃精神,消除疲劳。他的琴声几乎打动了每一个过路的人。“吴老六”也几乎成了凯里老街和凯里城无人不知的名字。

自幼酷爱音乐和二胡

吴治和小时候生活在麻江县政府大院里。他爱唱歌,喜欢听音乐。驻麻江公安部队的小王叔叔二胡拉得特别好。小小的吴治和非常喜欢听他拉二胡。二胡一响,他就围着小王叔叔转。有时候,他甚至缠着小王叔叔,要他拉二胡。读小学一年级时,他要父亲给他买了二胡,跟小王叔叔学习。

吴治和和他的子女在一起

w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王叔叔也特别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首先向他介绍二胡的的结构、零部件名称和保养常识。然后,耐心地教他练指法和弓法;教他识简谱等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要把小王叔叔的二胡技艺学到手,要奏出像小王叔叔那样的效果。所以,一有机会,他就刻苦练习指法和弓法。他几乎二胡不离身,人走到哪里,二胡就带到哪里。

凡学校举行的文艺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到都匀读高中时,他的二胡技艺,已小有名气了。听说,他还曾引起黔南州京剧团的关注呢!只因为是在校生,而没有录用他。

胡琴声里觅知音

在生产队,吴治和除了干农活外,还常常跟生产队的副业队去做工。他修过房子,抬过砖,拌过灰浆,抬过灰浆,还开过山,放过炮。出去做工,他总是不忘带着他那心爱的胡琴。收工回到住处,他总爱拿胡琴来拉一拉,释放疲劳,润润心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随生产队副业队去麻江县的谷硐开山石。在那儿,他那悦耳的胡琴声,吸引了当地一位情窦初开的美丽少女。姑娘名叫戴洪霞,爱唱歌,爱音乐。吴治和的琴声一响,她总爱过来欣赏。接着,她又情不自禁地随着琴声,展开歌喉唱起来。

琴声、歌声把当地的老百姓也吸引过来了,山谷里沸腾起来了。他们配合得那样的和谐和默契!乡亲们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通过合乐和恋爱后,他们终成眷属。

吴治和去麻江谷硐开山,接来了新娘子,小茅棚里的琴声添上歌声,更加完美了,烟火也更浓了。他们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养育了三女一男。

二胡派上用场啦

1971年,为了普及样板戏,凯里县抽调人员成立宣传队,排练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为全县城乡人民巡回演出。吴治和被抽去当京胡主奏。这下子,他从靠体力劳动吃饭,转为靠拉二胡吃饭了。宣传队是业余的,没有工资。

是单位抽来的回单位领工资,是生产队来的,回生产队记工分。虽是记工分的农民,但吴治和的京胡声惊艳了观众,惊艳了演艺同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后,宣传队解散,吴治和又回到生产队,继续拿起锄头把,干农活,这时,他已31岁了。

招工当了建筑工人

1972年招工,吴治和虽不是1964年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但他是1960年自愿到生产队当农民的城镇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属于老知青。

他被分配在国营凯里县建筑公司(今凯里市第一建筑公司)工作。他在生产队当了10多年的农民,再苦再累的活,他都干过。到建筑公司后,无论分配他抬砖块、扛水泥或拌灰浆,他都认真负责地完成,受到了工友的好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吴治和到建筑公司不久,即被调凯里县文化馆工作。凯里撤县设市后,成立市文工团,他被调任市文工团团长。在文工团,他既当领导,又当演员和创作员。他不仅二胡拉得好,还能演奏大提琴和吉他。

他创作的苗族舞曲《罩鱼》旋律优美,深受观众的喜爱。他重视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苗族歌后阿幼朵就是从凯里市文工团走出去的。她从凯里走到省城贵阳;走到首都北京;走到奥地利,登上维也纳音乐殿堂。

凯里市民族歌舞团表演的吴治和作曲的苗族舞蹈《罩鱼》剧照

吴治和还担任过凯里市文化馆馆长、凯里市文化局副局长,在文化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

他1959年高中毕业后,当了11年的农民。1972年招工参加工作,当了一年建筑工人,就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到退休。他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扑在党的文化工作上。默默地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还下过乡,包过村,带领农民朋友脱贫致富。

吴治和同志和我

六十年代初,我多次聆听过凯里东门荷花塘边茅棚里的胡琴声,但我从未见过演奏胡琴的人。我多么想见一见,这位身手不凡的老哥子啊!可那个时候,他白天忙于干农活,抢工分,我忙于学习,没有这个机会。

吴治和同志和我是1974年认识的,已有50多个年头了。那年,我们一起参加凯里县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到凯棠公社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他是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我是农村生产队抽的社会青年。他給人的印象是,像个农民,不像坐机关的人。

他为人谦和,善于交际,从来不摆什么架子。我因喜欢二胡而喜欢他,尊敬他,崇拜他。当我们夸他二胡拉得好时,他总是说,“哪里!哪里!”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讲解,百问不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到我们旁海公社的大堡大队驻队时,我在公社当广播员。大堡大队挨近公社,他在我们公社的食堂搭伙。每天我们都在一起吃饭,聊天。相处多,我们就成朋友了。

他比我年长,所以,总把我当小弟弟看待。他从不直呼我的汉名,而喜欢称呼我的苗名Fab Diel“发丢”,让我倍感亲切。他不嫌弃我家简陋的房舍,到我家做客。

他是汉族。到以讲苗语为主的苗族村寨工作,他总是认真地学习说苗语,尽量用苗语与农民群众交流。他虽然讲的不地道,但老百姓感到亲切。大家特别喜欢他。

2025年4月13日作者和吴治和在苹果山公园

2025年4月13日上午,我和杨光国同志去逛凯里苹果山公园。在那儿,我们见老吴正坐在长椅上,随着手提小音响的伴奏音乐,尽情地演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时,他已完全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了。见他那样地投入,我俩便悄悄地坐地在旁边的长椅上欣赏。

曲子奏完见到我们时,他很高兴。我们聊了一会儿,他又为我俩演奏《子弟兵和老百姓》、《万马奔腾》和两个版本的《赛马》,让我们大饱耳福。他告诉我们,如果天气允许,他每天的上午时光几乎都在那儿度过。

吴治和老人今年86岁了。他还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行动自如。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愿茅棚里的琴声永远回荡在凯里山城!

2025年4月19日

来源:白浪情之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