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泡泡玛特高管频繁亮相社交媒体,试图通过跨界联名、艺术家合作等方式维持热度。创始人王宁更是在公开场合强调“IP生态化”战略,但资本市场似乎并未买账。2023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营收同比增长12.5%至63.8亿元,净利润同比微增4.3%至9.2亿元,增速较
在潮玩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泡泡玛特凭借盲盒模式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但随着竞争加剧与消费者审美疲劳,其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
近期,泡泡玛特高管频繁亮相社交媒体,试图通过跨界联名、艺术家合作等方式维持热度。创始人王宁更是在公开场合强调“IP生态化”战略,但资本市场似乎并未买账。2023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营收同比增长12.5%至63.8亿元,净利润同比微增4.3%至9.2亿元,增速较2021年的78.7%和2022年的21.5%大幅放缓。对比行业新锐52TOYS、TOP TOY等品牌营收增速超30%的表现,泡泡玛特的“龙头光环”逐渐黯淡。
产品单一化,盲盒模式陷瓶颈
作为盲盒模式的开创者,泡泡玛特凭借这一玩法迅速崛起。2023年财报显示,盲盒产品贡献了其总营收的82%,Molly、Dimoo等头部IP的销量占比超60%。但这一“爆款公式”正逐渐成为双刃剑。
一方面,过度依赖盲盒导致产品结构失衡。尽管泡泡玛特尝试推出手办、衍生品等品类,但其2023年非盲盒收入占比仅18%,且增速(同比12%)远低于盲盒业务的25%。更严峻的是,消费者对盲盒的新鲜感正在消退——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国内盲盒用户复购率同比下降15%,超40%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再为隐藏款盲目消费”。
另一方面,政策监管与舆论压力接踵而至。2024年初《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正式实施,要求单个盲盒售价不得超200元、隐藏款概率必须公示。泡泡玛特被迫将69元盲盒均价下调至59元,直接导致毛利率从68%缩水至63%。某券商测算显示,若监管进一步限制盲盒销售场景,其年营收可能损失超20亿元。
IP可持续性不足,爆款难再续
泡泡玛特的IP运营模式始终面临“火得快、凉得更快”的挑战。尽管其拥有超30个自有及独家IP,但生命周期普遍不足两年。以曾经的现象级IP Molly为例,其2023年销售额同比暴跌47%,被内部人士称为“断崖式过气”。反观日本万代,凭借高达、龙珠等长青IP,其经典系列复购率连续十年超70%。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IP内容力的缺失。泡泡玛特IP多为“无故事形象的潮玩化”,缺乏文化沉淀与情感联结。某用户调研显示,超60%的消费者认为“购买只因设计好看,不会持续关注IP动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2TOYS通过《王者荣耀》等联名IP,将游戏世界观融入潮玩,其联名系列复购率达45%,高出泡泡玛特自有IP15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白热化,护城河遭侵蚀
潮玩行业的低门槛特性,使得泡泡玛特的先发优势正被快速稀释。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增潮玩企业超1.2万家,其中80%主打盲盒产品。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凭借“低价+快迭代”策略,仅用两年时间便将市占率提升至12%,直逼泡泡玛特的15%。
更致命的威胁来自跨界巨头。2024年,瑞幸咖啡联合“线条小狗”推出联名盲盒,单周销量破百万件;抖音电商通过“直播拆盒”模式,将中小品牌的盲盒GMV推高至日均3000万元。这些新玩家以流量和渠道优势,将泡泡玛特逼入“高端化乏力、下沉市场失守”的夹缝中。
供应链与渠道的护城河也在瓦解。泡泡玛特引以为傲的“全直营门店”模式(2023年门店数达400家)正遭遇成本压力,其单店坪效同比下降18%,而TOP TOY采用“直营+加盟”模式,单店投资成本仅为泡泡玛特的1/3。
行业竞争白热化,护城河遭侵蚀
潮玩行业的低门槛特性,使得泡泡玛特的先发优势逐渐被稀释。
一方面,跨界巨头加速入场。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凭借“平价+高频上新”策略,2023年门店数突破400家,单店月均销售额达80万元;互联网平台如哔哩哔哩、腾讯也通过虚拟偶像联名潮玩瓜分市场。另一方面,中小工作室通过“小批量+高设计感”产品抢夺细分市场,如“问童子”“猫宇星河”等品牌在社交媒体快速崛起。
反观泡泡玛特,其供应链与渠道优势正被追赶。TOP TOY依托名创优品的供应链体系,可将产品成本压低15%-20%;52TOYS则通过“线上预售+线下快闪”模式减少库存压力。而泡泡玛特仍以直营门店为主,2023年存货周转天数增至156天,较2021年增加40天,资金效率劣势凸显。
从“盲盒狂欢”到“生态重构”
泡泡玛特与竞争对手的较量,本质是潮玩行业从单品爆款向生态体系的进化竞赛。这场变革不仅考验IP运营能力,更涉及供应链、文化渗透与全球化布局的多维博弈。
其一,IP内容化与跨媒介叙事成为破局关键。若泡泡玛特能效仿迪士尼,将Molly等IP衍生为动画、游戏,或许能延长生命周期。其二,技术赋能或成差异化抓手,例如AR盲盒、数字藏品等创新形式,但目前其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落后于TOP TOY的5%。其三,全球化需摆脱“文化搬运工”定位,如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开发区域化IP,而非简单输出中国设计。
泡泡玛特凭借盲盒模式开创了潮玩行业的新纪元,但单一的产品结构、IP后劲不足与护城河变浅,使其陷入增长瓶颈。若要重现昔日辉煌,需在IP原创力、多元化产品线与全球化运营上寻求突破。潮玩市场的角逐已进入下半场,泡泡玛特是继续“潮”下去,还是沦为时代的注脚,答案或许就在下一次转型之中。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