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首次记载了5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例。自此这场跨越四十余年的全球公共卫生战役正式打响。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约363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首次记载了5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例。自此这场跨越四十余年的全球公共卫生战役正式打响。
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约363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今天,让我们沉浸式探寻HIV感染后的生存轨迹——从确诊时刻到治疗历程,从绝望深渊到奇迹降临,揭开这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背后的真相。
当HIV病毒突破防线进入人体,一场隐秘的战争便在细胞层面悄然爆发。
艾滋病有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无论是因高风险行为导致的感染,还是其他意外暴露,从病毒侵入的那一刻起,携带者便成为全球100万HIV感染者中的一员。
初期的平静极具迷惑性,病毒并不会立即引发任何症状,而是在体内开启“潜伏模式”。
一开始没有任何的症状,病毒感染后在身体内会有一个由少到多的增长繁殖过程,感染初期通常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可检测到的HIV病毒抗原,但检测不到抗体。
HIV病毒十分狡猾,能精准锁定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旦侵入细胞,HIV病毒会把自己的RNA序列逆转录成DNA,插入人类的DNA列,形成“前病毒”。由于隐匿在细胞中,“前病毒”可以轻松逃避免疫机制并通过细胞复制传给子代细胞。
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HIV前病毒产生过程
正是这种独特的潜伏机制,使得艾滋病疫苗研发举步维艰,根治更是难如登天。此外,病毒还会在淋巴结、肠道等组织器官建立“地下据点”,进一步增加了清除难度。
在感染后的黄金72小时内,阻断治疗成为扭转命运的关键。
若能在暴露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及时就医,通过服用拉替拉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等组合药物,连续服用28天,就有可能成功阻断病毒复制。
超过24小时后,阻断成功率将大幅下降,更多只能寄希望于运气。
如果未能及时阻断,感染后2-4周将进入急性感染期。
约15%-20%的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盗汗、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实则是免疫系统与病毒初次交锋的“硝烟”。
不过,也有部分感染者会跳过这一阶段,毫无察觉地进入潜伏期。
急性感染期通常持续1-3周,随着症状消退,感染者便进入了漫长的潜伏期。这一阶段堪称病毒与免疫系统的“战略相持期”,表面上风平浪静,体内却暗流涌动。
潜伏期最短半年,最长可达20年,平均7-10年,约50%的感染者会在8年内发病。在此期间,感染者可正常生活工作,正因如此,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当CD4+T细胞数量降至每微升血液200个以下时,感染者便正式进入艾滋病期。此时,病毒储存库开始疯狂释放病毒,免疫系统如同被攻破的防线,各类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趁虚而入。
发病初期,患者会反复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病情迅速恶化。
蓝色为CD4+T细胞数量,红色为艾滋病毒数量
皮肤黏膜成为病菌的突破口,念珠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接连出现;肺部遭受肺孢子菌肺炎侵袭,导致呼吸困难;卡波西肉瘤在皮肤和内脏肆虐;
中枢神经系统被弓形虫、隐球菌等病原体侵犯,引发头痛、意识障碍。未经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仅6-19个月,死亡风险如影随形。
面对艾滋病的肆虐,医学从未停止抗争。1996年,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开创的“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彻底改写了艾滋病的治疗格局。
该疗法通过联合使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从多个环节阻断病毒复制,既能降低单一药物耐药风险,又能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
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疗法3种抗病毒抑制剂
根据经济条件不同,患者可选择差异化治疗方案:经济宽裕者每月花费上万元使用进口药物;中等收入者每月支出几百至数千元选择国产自费药物;低收入人群则可享受国家免费治疗政策。
目前,我国免费抗病毒药物覆盖范围已达50%,通过终身服药,许多患者实现了长期病毒抑制,预期寿命可延长20-30年,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
鸡尾酒疗法并非完美无缺。药物的毒副作用、耐药性问题始终存在,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一旦停药,病毒很可能卷土重来。
在与艾滋病的抗争中,奇迹也偶有发生。2020年,美国旧金山发现全球首例未经治疗的艾滋病自愈者洛伦・威伦伯格,研究团队在其体内数十亿个细胞中均未检测到完整的HIV病毒序列。
2021年,阿根廷女性患者在感染8年后,经检测11.9亿血细胞和5亿组织细胞中同样未发现病毒,这种由人体免疫系统自发清除病毒的现象,被命名为“清除性自愈”,为攻克艾滋病带来新的希望。
2009年,“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创造了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他因白血病接受骨髓移植,捐赠者携带的CCR5基因突变,恰好阻断了HIV入侵途径,使其成为全球首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尽管这一案例难以复制,但为科研指明了方向。我国科学家正尝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工失活CCR5基因,虽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已为未来治疗带来曙光。
对比中美两国数据,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约104万人,美国约120万人;我国每年死亡约1.8万人,美国约1.6万人,感染者死亡率分别为1.8%和1.3%,均显著高于人类自然死亡率0.8%。
考虑到感染者中年轻人占比较高,经年龄标准化后的死亡率会更高。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落后国家和地区,这一数字更是触目惊心。从感染到发病,从绝望到希望,艾滋病的生存轨迹充满挑战与奇迹。了解越多,恐惧越少。
正确认识疾病、做好防护措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每个人抵御病毒的有力武器。医学的进步正在不断改写艾滋病的治疗历史,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攻克艾滋病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文本来源:三个老爸实验室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