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他们用情怀点亮求知目光、用智慧织就学术经纬、用坚守诠释教育信仰。他们将晦涩的公式化作诗意的密码,也在分数之外看见每个学生的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师!在由新高考导向重塑的教育生态中,他们亲历、感悟、演绎、践行,看见他们、读懂他们,或许能对教育改革
开栏语:他们用情怀点亮求知目光、用智慧织就学术经纬、用坚守诠释教育信仰。他们将晦涩的公式化作诗意的密码,也在分数之外看见每个学生的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师!在由新高考导向重塑的教育生态中,他们亲历、感悟、演绎、践行,看见他们、读懂他们,或许能对教育改革多一些理解、对教育筛选少一些焦虑,更对孩子的成长多一些笃定。即日起,川网传媒·麻辣社区“四川教育新观察”推出“寻找四川‘宝藏’老师”专栏,带你开启一场教育的“追光之旅”。
学生们明明已在各自座位上坐定,但想到这是当天的第一堂课,为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地理老师程乙聆踏着预备铃声进教室,依然是满面春风地拍手伴吆喝:“起床了!太阳出来了!”环顾一圈,她再次确认:“等同学们都调整好状态,我们就来看会儿视频……”
程乙聆把类似的开场白称为“激活学生的听课系统”,所放视频,其实跟地理息息相关,比如春天的倒春寒、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雾凇等。
作为成都市金牛实外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为“金牛实外”)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地理学科竞赛总教练,程乙聆不仅风趣幽默的教学形式深得学生喜爱,还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赛课中受到表彰,以及连续4年获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地理”标签外,她更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和生涯规划定制成长中心主任,既有个人及团队连续课题和科研论文获奖,也以生涯规划特色不断激发学生潜能。
在这么多身份中切换,不就是传说中的“六边形战士”么?然而她说,这源自肌肉记忆里锻造的收放自如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自律,才有最大的自由,其实是一种“高级的自由”。
以“有趣”为择业标准,喜欢旅行却又不想盲目旅行的程乙聆,认为包罗万象的地理可以让旅行更加丰满。自西华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毕业后,她先是在省内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任教,之后因考取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研究生放弃编制、脱产入读,最终仰慕于成实外教育集团的影响力,加入了金牛实外的初创团队。
“有趣”是她对自己和更多年轻老师上课的要求之一。她如此共情高中生:
“从早到晚,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真的很辛苦!我经常跟年轻老师说,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让你们不玩手机,坐足9小时,还要认真听课,有些课还可能听不懂,你会不会觉得很抓狂?”
在这种情况下,她认为,调动起学生们的情绪,让重复、疲惫和倦怠变成自我驱动的探索欲、求知欲甚至“解完题的享受”,老师在其中的引导非常关键。
“我认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情绪工作者,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播者。如果你不能让学生喜欢这堂课,那后续的教学肯定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新高考强调情境化教学这个大前提下,程乙聆早已开始了让课堂更“有趣”的探索。
她会让学生下楼捡树叶,“学校有很多不同的叶子,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落叶为什么有的在春季、有的在秋季?为什么有的春季落叶是红色、有的秋季落叶却是黄色?”通过引导式提问,她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和总结,“地理原理其实不用死记硬背。”
她会在游戏《黑神话:悟空》大热时以“孙悟空是从什么石头里蹦出来的”为切入点,巧妙地将游戏中的虚拟场景与现实中的地理知识融合,在学生们展开猜测之后,通过《西游记》原著节选及岩石风化等图文资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从地理学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并在深入探讨后达成共识:这是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的知识点。
学校教学楼和操场间还有一道不算起眼的独特风景线——学校地理坐标,正是在她主张下绘制,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将经线和纬线元素具象化,并进一步增强对地理位置的认知。也可在此借助工具测量太阳高度角,使得这里成为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章节的活动“打卡”地。
甚至那源源不断的职业成就感也被程乙聆称为“有趣的魔咒”。原来,她很大部分高中地理科代表,后来都考了地理专业,“现在要么是初高中地理老师,要么是地理专业在读硕士和博士”。仅她知道的当高中地理老师的学生有10多个,而地理专业读博的学生,“光在成都的就有4个”。去年是金牛实外第一届出口,又一个地理科代表——文科生唐逸淳,以599分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地理专业。
“我很开心,能让学生感觉到,做一名地理老师是很有幸福感的职业。”程乙聆如是说。
“最开始我想做有趣的人,后来想做有趣的老师,现在,我更想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程乙聆认为,个人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是一次成长。身份在增加、经验在积累、眼界在开阔,但她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认为“教育是点燃火苗、守护火种”。
“火苗在燃烧时肯定有烟雾,也有光,烟雾和光是共生的;同时,有星火就有暗夜,它们也是共生的。同理,学生也是多元化的,我认为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点燃教育的星火。”
她强调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个体化发展,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自己,并继续作类比:
“教育就像种植作物,我们可以浇水、施肥、拔草、除虫,但就是不能浇灭他的理想,要学会等待。因为他可能是一棵树,也可能是一朵花。不能强迫一棵树非要开花,应该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林宗祺,就曾以程乙聆的方式被点燃“星火”。
林宗祺当年中考刚过高中线,入校后成绩也不突出,在班里默默无闻,直到高二,才第一次在地理课上回答问题。“当时程老师放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黄河以及兰州的视频,她问我们有谁去过?对那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想起自己暑假去过,觉得很有共鸣,就小心翼翼地举手回答了问题,程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他说,这次师生互动帮他建立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后来我会主动找程老师问一些问题,她都耐心解答,所以慢慢有了学习的热情和感觉。因为有了兴趣,每次程老师讲的重点,我就会整理汇总、分类解决问题。”
到高考,林宗祺的地理单科成绩名列前茅,本科如愿学了地理学专业,考研去了地质学专业排名全国前十的成都理工大学,目前仍在成都理工沉积地质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沉积学与古生物地层学,需时常前往青藏高原开展野外考察和采样。他还接触了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学科计划,需要到世界各地采集无人机数据,朋友圈可见他拍的各国风光照。“因为可以追寻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享受着非常满意的学习生活状态——当年那个怯生生举手的高二男生,已变得非常开朗,不时会受邀到金牛实外,自如地和学弟学妹进行交流。
还有一个叫江冠桥的学生,当在飞机上拍到马六甲海峡的视频,他的第一反应是发给程乙聆,并这样写道——
课本上的文字瞬间挣脱纸张的束缚
幻化成眼前的壮阔实景
那些曾在书页间被逐字解读的洋流、航道
不再是抽象的知识
而是真切铺展在大地上的脉络
这一刻
教育精准地正中眉心
……
而在林宗祺的朋友圈分享中,多次提到“旷野”二字。程乙聆认为,地理就是一扇窗,推开它,可以看到更辽阔的山河,可以用地理的多元化视角,对周围的环境有更深入的探讨,也就是经常说的“心怀万象天地宽”。
做好地理教学的同时,程乙聆在带班、科研论文写作、生涯规划方面也颇有建树。校园内近期的展示墙上,她的个人荣誉包括成都市微课大赛一等奖、金牛区师德先进个人、金牛区“弘毅之师”荣誉称号、金牛区地理星光杯高考试题解析大赛一等奖、成功申请市级教师评价素养提升项目、以《效能感的力量》获金牛区生涯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三等奖……去年底进行的“金牛区‘菁英人才培养工程’论文写作与评奖专题培训活动”中,程乙聆带来专题报告《一线教师如何将教学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得到了各方高度评价。
回忆自己第一次省级获奖的经历,她总结:“一节优质课的呈现,需要组内老师付出很多。让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可以’,第一次知道‘团队可以、你才可以’。”所以她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校的年轻老师——
“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多为别人撑伞。”
据悉,金牛实外是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拥有同一教育平台和教学标准的全日制高中学校,现有师生员工2000余人。学校针对学生实际,研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以生涯规划定制成长为抓手,着力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革命,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教育。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狠抓学科组团队建设,教与学相结合、教与研相促进,在“四新”(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聚焦学科微习惯、让学习真实发生,立足学校发展实情,重点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师中开展教学研讨系列活动,在学生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目标规划的确立,通过阶段性考查和表彰,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能。
名师团队引领、老教师守家、中年教师当家、年轻教师兴家。金牛实外引进的成熟教师占比大,全校老师教龄6年以上占比约81.37%,同时推行“青蓝工程”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养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抓好、抓实“教学六认真”。学校连续举办第“青优杯”课堂大赛,既呈现生动有趣、富有教育价值的精彩场景,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
“凡墙皆是门,我们是发大愿、迈小步。”
学校负责人表示,去年金牛实外首届出口便斩获佳绩,多人考入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也将持续狠抓教学质量,特色引领、注重高效,“专做高中教育、做专业的高中教育”。
Q:初中地理是被列为“小四门”的副科,但是当前新高考模式下,地理在高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A:在金牛实外,地理是仅次于生物的选科,非常受学生欢迎,比较多的组合有“物化地”和“历政地”。作为文理兼备的学科,地理既需要理科生的思维,又需要文科生的广度,学起来比较难,但学好地理,当前赋分制下就相对容易拿高分。
Q:你认为生涯规划有必要前置吗?
A:我们学校的特色是生涯规划定制成长,目的是让学生和老师不盲目、不盲从,有明确的方向。生涯规划是以始为终,你要提前预设,一般到高一下期就要进行选科,但你不能等到这个时候再去选,而应该在高一进校时就探索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再思考你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可以选择两到三种想从事的职业,从职业倒推大学里的专业,再看大学专业在高中的选科要求。
比如你要从医,高一选物理+化学就是推荐组合。原来老的文科生是不能从医的,但现在选历史类也可以——中医,比如可选历史+生物,选历史的大类,很多学校的中医是有可能接受你的。所以你要先知道你希望从事的职业,再来匹配你的专业,再看大学对于专业的要求,再看高一应该选什么科。如果在高一不进行生涯规划的普及,那么很可能学生盲目选科后,很难在考大学时选择他想要的专业。那么孩子的路径就可能完全走岔,差别很大的。
Q:如何理解你说的“高级的自由”?
A:自律才有更大的自由。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你可以不去做。举个例子,有些年轻人觉得上课很痛苦,因为学生不配合,上课没有得到很好的互动和反馈,我觉得这就叫不自由。但我上课觉得非常自由和有成就感,因为我会在上课前预设问题,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难点、可能提什么问、哪些问题他感兴趣、哪些问题他不感兴趣但考试要考……你得想办法把考试要考而他不感兴趣的转化为他感兴趣的话题,你在上课前就要预设好!否则这堂课下来,你一定会觉得了无生气。这种不自由,是源自于你之前没有做好准备,你如果之前做好准备,你会觉得上课会非常自由和自如。所以我认为,高级的自由,是你得先把该做的做好,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图源 | 成都金牛实外高级中学、程乙聆、林宗祺、张欧,视频 | 陈星宇、张欧、杨谦,采写 | 张欧、杨谦)
来源:四川教育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