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中国制造业如何把握全球供应链重构窗口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6:41 2

摘要:(本文作者:车翼,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临港-华东理工大学自贸区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燕,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系主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挂职);朱耘颖,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

(本文作者:车翼,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临港-华东理工大学自贸区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燕,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系主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挂职);朱耘颖,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明显加快,地缘政治风险频繁升温,国际经贸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体系凭借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与高度组织化的制造能力,展现出强大的抗压韧性与战略稳定性。202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8%,连续15年位居第一。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且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越发明显。

本月初,美国宣布对智能手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暂时豁免“对等关税”且近期美官方频频释放“重新评估关税影响”信号,市场普遍预期汽车零部件也将迎来阶段性豁免窗口。这一政策调整被解读为美国在通胀压力和“制造业回流”受阻困境下的“暂时退让”,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具体来看,我国在消费电子与新能源汽车制造这两大出口支柱产业中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消费电子领域,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总量超七成,苹果公司超80%的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落地我国;汽车制造领域,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累计达1056.1亿美元,对美出口额为171.5亿美元,对欧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1.7%。关税豁免政策落地后,市场迅速反应,A股消费电子板块和汽车零部件板块双双上涨,“果链”(苹果产业链)龙头企业估值快速修复,市场情绪显著提振。

一、美国豁免关税释出利好,消费电子与汽车制造发展韧性

(一)消费电子板块:以苹果为锚,我国供应链展现关键支点作用

我国已在智能终端、音频模组、显示面板等细分领域建立起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其高度集成的供应网络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作为标普500指数的核心成分股,苹果公司超过80%的组装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均部署在我国,覆盖百余家核心供应商,已对我国产业链形成高度依赖。若美执意对我国产品维持高达145%的关税,美国品牌将面临严重成本冲击。根据Wedbush测算,美国本土组装一台iPhone的成本将升至3500美元,远超当前约1500美元的市场售价,全球定价体系将难以为继。

关税的松动有效缓解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压力,为海外订单的恢复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背景下,“果链”(苹果产业链)企业得以重拾增长动能,生产经营活力得到显著激发。这一积极变化迅速在资本市场得到体现,这一关税政策窗口期也为“果链”企业提供了生产优化与结构调整时间。企业能够进一步优化库存策略、加快对关键工艺技术的攻关步伐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牢固锁定苹果公司对我国制造业的深度依赖,从而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从国内环境来看,为进一步促进消费电子产业发展,我国对“以旧换新”补贴与离境退税政策等进行了优化,叠加关税豁免效应,这将为我国消费电子板块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汽车制造板块:零部件稳链能力凸显,全球投资与合作意愿增强

2024年,我国汽车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球的34.7%,12月份更是达到了41%。这意味着全球每卖10辆车,就有近4辆是中国车,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我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力。凭借高性价比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广受欢迎,出口覆盖超170个国家和地区。尽管美国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征收高额关税,但其仍难以摆脱对我国零部件的高度依赖,特斯拉、福特等车企的美国产线在关键部件上难以实现完全替代。

在通胀压力持续加剧、终端消费成本不断上行的背景下,市场普遍预计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汽车零部件领域,或将成为下一轮美方关税豁免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欧盟正式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 17%-35.3% 惩罚性关税,转而通过“最低售价承诺”机制平衡双方利益,这为中欧新能源汽车合作打开重要窗口。宁德时代、均胜电子、拓普集团等龙头企业正加快在欧洲布局产能,推动本地化服务与技术共研,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结合已落地的消费电子行业相关关税豁免,以及预期乐观的汽车制造行业政策缓冲,不仅为企业稳定出口节奏提供了缓冲空间,也进一步凸显出我国制造业在灵活调配资源与快速全球响应方面的体系优势。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有望凭借从研发设计到智能制造、从本地化配套到全球化运营的全链条能力,实现由“配套参与者”向“价值主导者”的跃升,进一步强化我国汽车制造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二、把握政策窗口期,重塑全球制造的主动权

消费电子与汽车制造领域的阶段性利好,正逐步传导至更广泛的制造业和配套产业链条,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重构,我国应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造”,加快培育具有全球韧性和技术纵深的现代化制造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掌控力,持续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系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高附加值的自主技术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传统制造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柔性和资源调度效率;围绕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强化核心零部件、自主工艺与整机集成能力,推动制造业从代工向品牌化、专业化转型,增强全球议价能力与产业引领力。

其次,加快出口与产能布局多元化,构建跨境稳定运营网络。依托RCEP和“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深化与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产业协同,推进“本地化制造+全球服务”一体化布局;同时,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协同发展,提升外需适配能力与抗风险水平。

第三,增强国内市场牵引力,夯实自主可控的战略循环体系。挖掘绿色消费、银发经济、数字消费等新兴领域的内需潜力,提升中高端制造品的国产替代水平;通过科技赋能和市场机制联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体系韧性。

第四,提升国际规则塑造力,推动中国制造从标准跟随者走向规则引领者。积极参与绿色环保、数字治理等全球议题协商,推动“中国方案”形成国际共识;强化我国产业标准的全球影响力,引导企业依托海外平台开展标准输出与品牌传播,构建可信、可控、可持续的全球叙事体系。

面对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关键期,我国应抢抓窗口机遇,以产业升级带动供给体系优化,以制度创新争取话语主动,在全球制造格局重塑中赢得更大空间。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第一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