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甜点的法国人,爱吃到查理九世立法限制也挡不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6:42 2

摘要:甜味使人感到愉悦,从各国文献记载和饮食习惯,不难看出人类喜爱甜食的天性。除了日常饮食以外,甜品也很自然地与节庆、宗教民俗等相连,甚至因此延伸出属于各地不同的特色版本。

甜味使人感到愉悦,从各国文献记载和饮食习惯,不难看出人类喜爱甜食的天性。除了日常饮食以外,甜品也很自然地与节庆、宗教民俗等相连,甚至因此延伸出属于各地不同的特色版本。

走在巴黎街头,很容易会注意到伫立在街角的面包甜点店B(oulangerie-Pâtisserie),橱窗里的苹果塔(tarte aux pommes)、闪电泡芙(éclair)、千层派等,每一样都像在向路过的人招手。在餐厅吃饭,主菜完食后,侍者前来收拾餐具,除了问是否一切满意之外,一定也会问饕客是否要来点甜点、咖啡。 如果你说不用,对方还会好奇地再次确认:「真的不用吗?」

不论筵席或生活,甜点都不可或缺

甜味使人感到愉悦,喜爱甜食是人类的天性,当然不会只有法国人爱吃甜点。在砂糖尚未普及,蜂蜜是奢侈品的时候,水果就是最容易取得、也最自然的甜点。

从历史有记载时开始,使用蜂蜜、面粉等制成糕点,或是加入各种干燥、新鲜及炖煮水果等组成一餐,就是西方常见的做法。例如希伯来人使用椰枣制成糖浆、蜜饯与烘饼埃及的贵族陵墓中发现蜂蜜小圆饼与糖煮无花果,古埃及文中有15个关于糕点的词汇;希腊人有超过80种糕点;罗马人吃各种甜粥、布丁、果干、淋了水果糖浆的煎面包等。

从文献看出法国人对甜点的重视程度

到了中世纪的法国,许多关于筵席的文献清楚地记载了当时餐后甜点的种类和呈给宾客的顺序,反映其受到重视的程度。文艺复兴时期砂糖逐渐普及,之后又加入从新大陆传来的可可、香草、咖啡等,很自然地,餐后甜点也越来越丰富和精细。1653 年 1 月 20 日查理九世(Charles IX)颁布1条法令,规定富裕人家中的餐后点心「不得超过6道水果、塔、糕点、 奶酪⋯⋯ 」以约束豪奢的饮食风气。此法案在该世纪末之前被重提了6次之多,却始终没有收到什么成效。1668 年出版的《保健之书》(Exercitationes hygiasticae)中,提到了1份由 8 道菜组成的菜单,其中第 6 到第 8 道菜全是各种点心与甜食

第 6 道:炸面包、酥皮蛋糕、馅饼、各色果冻、牛奶布丁、芹菜、刺菜蓟;

第 7 道:各种水果-新鲜的、炖煮的、以糖霜饰的。奶馅、糕点、新鲜杏仁、糖渍核桃;

第 8 道:水果软糖、果酱、杏仁膏、腌渍品、糖霜饼干、糖煮茴香、杏仁糖。

甜点占了菜单超过1/3篇幅,种类又如此丰富,显然和主菜相比,即使地位没有不相上下,也是宴席中绝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如此可见,餐后甜点在高级宴席中不可或缺;而对一般人来说,糕点也与生活密不可分。

甜点与生活节庆密不可分,衍伸属于各地的特色版本

塔、各种馅饼、炸面包、「酥饼」(oublie)等,在庶民生活中都很常见。平常的日子里有点心,节庆时当然更不能忽略。想要用诱人、甜美的食物凸显节庆的重要性、或是以美味的供品献祭给诸神,以表示敬意或感谢,并祈求神祇再次降恩等,在任何文明中都可见。

在法国,许多糕点也很自然地与节庆、宗教民俗等相连。譬如「酥饼」也是在弥撒时献上的圣餐面饼;庆祝主显节(le temps des Rois)时会吃「国王派」(galette des rois)与「国王蛋糕」(gâteau des rois);圣诞节时各地有特色糕点(到了20世纪则出现「木柴蛋糕」(bûche de Noël); 2月圣烛节(Chandeleur)会吃可丽饼(crêpe)与炸面包;香料蛋糕则被用来向圣尼古拉斯(Saint Nicolas)致敬等。

这些不同的糕点一起构成了法国的美食遗产,许多甜点甚至在法国各地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版本,譬如苹果塔中的苹果在亚尔萨斯(Alsace)会放入大量的肉桂,在诺曼底 (Normandie)则会以苹果酒浸渍,而在索隆(Sologne)地区则是将苹果焦糖化、并反转过来烘烤等。

来源:murasaki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