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柯平:河南中小学科学教师缘何频频上“大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6:56 3

摘要:前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省淮阳中学教师刘华东潜心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播种科学梦的故事。这位乡村教师通过自制实验教具,为学生们打造“魔法课堂”,让科学知识在趣味互动中生根发芽。

前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省淮阳中学教师刘华东潜心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播种科学梦的故事。这位乡村教师通过自制实验教具,为学生们打造“魔法课堂”,让科学知识在趣味互动中生根发芽。

《人民日报》在2月13日报道了淮阳乡村教师刘华东的“魔法课堂”

无独有偶,固始县乡村教师张建涛带着学生“造火箭”,受到了新华社、央视新闻的持续关注;在驻马店高级中学,“全国优秀科技教师”何丹丹用编程重构知识图谱,引领青少年开启科技梦的故事,被央广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从《光明日报》结合实例深度解读“科学教育加法”的政策内涵,到《科技日报》追踪记录河南基层教师的创新实践,主流媒体频繁关注河南科学教育,不仅折射出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映射出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央视新闻频道采访固始县科学教师张建涛

这些闪耀在主流媒体聚光灯下的生动教学案例,绝非偶然的新闻事件。用饮料瓶替代烧杯、以废纸板构建航天模型……以“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智慧打破资源壁垒,“低成本高创意”的实践不仅暗合STEAM教育精髓,也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本。同时,媒体报道形成舆论关注后,通过价值引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科学教育作为“国之大计”的舆论动员,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学教育。

面对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要求,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今天,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已成为人才储备的关键环节。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筑基工程”。新修订的《科普法》提出“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明确指出,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等。

河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科普十条”、《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科创中原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文件,通过大力实施“科普中原行动”和“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全社会、全产业、全媒体互动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面对“双减”政策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性交汇,科协组织作为推动科学教育的重要社会力量,答好时代问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多维突破:

一是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教育的质量水平。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创新人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在开展之前,都会对参赛科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二是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在第37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0位首批公费师范生受邀担任大赛观察员,这种“政产学研用”的推进策略,正悄然改变着科学教育的生态格局。

三是深化馆校合作和科普教育基地助力“双减”联合行动,依托科普场馆优势,为青少年打造校外“第二课堂”提供助力,通过开展各项科普活动,推动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四是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引入“协同赋能”机制,打通产学研转化通道。广泛借鉴其他地区有关教师科学素质提升的生动实践和先进经验,加快打造河南“升级版”。

五是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智库建设,通过小课题研究,以应用型、实践性为导向,提升科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科技资源科普化”等品牌项目,让科研院所、高校、创新企业向青少年敞开实验大门。

在河南省科技馆举办的“天宫课堂”河南分课堂现场

主流媒体之所以频频关注河南科学教师,背后的深层密码其实并不难解:从乡村学校的“黑板实验”到“天宫课堂”的太空互动,从口述相传的“元素世界”到“馆校合作”的丰富画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赛道上,当科学精神、创新细胞融入日常教学细节,每一个教学场景的革新都在积蓄改变未来的力量,每一节科学课都将成为点燃青少年求知梦想的创新苗圃,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叙事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来源:河南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