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新出圈,优势嫁接春自归——西海固乡村振兴路径调查之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15:59 2

摘要:仗笔,这里的春天最先从山村铺展开来,层层叠叠洇染了一地盎然。举目,追随新质生产力的波头浪尖,传统优势产业承新出圈,以基本盘优势聚力品质再造,用科技创新点燃转型引擎,构筑起农业现代产业的基底。

老树延枝舒新色,一滴雨露一季香。

仗笔,这里的春天最先从山村铺展开来,层层叠叠洇染了一地盎然。举目,追随新质生产力的波头浪尖,传统优势产业承新出圈,以基本盘优势聚力品质再造,用科技创新点燃转型引擎,构筑起农业现代产业的基底。

重新认识西海固,传统与优势主动“嫁接”。这样的探索不断展开,这样的努力不断出新。蝶变,壮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

这是山外的现代,这是山里的光亮。

科技赋能,“老产品”焕新颜

枸杞产业,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聚焦打造千亿级产业,宁夏现代枸杞产业不断拓宽链条维度,跑出发展加速度,实现质效提升、产销两旺。

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这个“十二五”期间同心县建设的最大生态移民村,建设之初瞄准的就是这一传统优势产业。2013年,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打造润德庄园,在同德村逐渐铺展出一片7500亩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

“这10多年,我们坚持创新为先,常年与北京一所科研单位合作,每年研发投入达30万元至40万元。”日前,润德庄园相关负责人马忠平带记者走进现代化生产车间。注重自主研发,让润德庄园有了能叫得响、卖得好的新产品。除了最初的枸杞干果,枸杞鲜果、枸杞原浆、枸杞酵素、枸杞芽茶等多元化产品先后开发上市,组成企业优品“矩阵”;枸杞芽茶和枸杞蜂蜜等产品是“限量款”,只在特定时间段销售。马忠平以枸杞芽茶举例,一般每年4月到5月采摘制作,对降血压很有效,1公斤能卖到500多元,回头客不少。

如今,润德庄园年产值在8000万元左右。去年,企业又开始摸索锁鲜枸杞制作工艺。“研发成功后,企业将再多一项‘拳头’产品。”随手将一粒红彤彤的枸杞放入口中,马忠平眼中有光。

出乎意料,彭阳县经果林产业中苹果占有重要一席。

“我们这里是宁夏最先进的苹果园!”登上彭阳县塬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观景台,负责人陈鹏指着周围“列队”整齐的层林,向记者介绍蜜脆苹果、蛇果、富士苹果和华硕苹果的分布区。与其他苹果园不同,这里的苹果树一棵挨一棵整齐排列,有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藤的气势与模样。

“这些,都是育的果树苗子吗?”

“不不不,这就是我们这里的‘含科量’。”陈鹏爽朗地笑了起来,连连摆手,“这是我们引进的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果树之间的距离仅有1.5米。”传统果园一亩地种植约40棵果树,这里一亩地可以种植197棵,这种高密度的种植方式,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还极大提高了苹果产量,且品质有保障。另外,受益于早晚温差大等良好自然条件,塬上农业的苹果个头大、甜度高,被市场高度认可。

2024年夏天,塬上农业的苹果在上海的一场农产品展会上大放异彩。还没回到彭阳,陈鹏每接一个电话就给客商道歉:“对不起,手里没货了。”这一年,塬上农业的4个品种、2500亩苹果园产量达到1800吨,销售额约700万元。“今年,我们的果子得早点订,否则抢不到。”陈鹏说,不管行情多好,只要不断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引进来、全用上,产业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机制创新,“老庄子”谱新篇

55万亩马铃薯,15万亩冷凉蔬菜,西吉县的这两大产业红红火火。

怎样让更多村民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西吉县的两个“老庄子”探索出了新办法。

将台堡镇火集村水浇地多,种植冷凉蔬菜有一定优势。

村民火旭红的6亩地,4年间依靠种菜挣了30万元。“我是拆了6亩冬麦改种的芹菜,幸亏当时听了村委会的话。”火旭红口中“听的话”,是火集村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的革新。

“村里有种植冷凉蔬菜的传统,有2000多亩水浇地,方向就是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但推进时我们发现,守着好的资源,村民能挣的钱有限。”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分析,一方面,土地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经营,但农民只能挣到土地流转的租金和打零工的工资,更多的利润都让企业拿走了;另一方面,如果鼓励各家各户各自经营,则会因缺乏组织规划,导致机械化率低、抗病虫害能力低,无法形成规模生产,费时费水费力,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弱。

怎样做才能实现两者兼得?得“换个活法”,抱团出击。

火彦红提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土地集中起来,组织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村“两委”成员展开讨论,觉得可行。谁来组织、怎样说服村民、如何确保收入……在一个又一个难题的逐个破解过程中,火集村探索出土地联产、农户单干、产品联销的联农带农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民种什么,由村合作社统一布局,并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和田间管理;作物成熟后,统一销售,掌握议价权。”火彦红解释。

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和统一营销,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连续几年,参与这一生产模式的村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积极性越来越高。去年,火集村蔬菜种植面积3500亩,亩均收入1万元,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大关,202户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马莲乡马莲村,以种植早熟马铃薯为主,每年2月底完成播种,5月底、6月初抢“鲜”上市。

与火集村相同的是,马莲村也在探索怎样让村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马莲村把各家各户的土地流转到了村集体。2022年,村里利用第一批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建起了260栋日光拱棚。村集体将这些拱棚,以每年每栋300元的租金出租给愿意耕种的村民。

村民苏发玉的3栋拱棚里,马铃薯已经长得郁郁葱葱。苏发玉给记者算了笔账:1栋拱棚每年春天能种下300斤种子,5月底抢先上市,纯收入可达8000元到1万元。6月收获后,地里还能种芹菜、莲花菜、甘蓝、白菜等二茬菜,又是一笔收入。“尤其是去年,二茬菜全部卖上了好价钱,我3栋棚的收入超过5万元。”看着拱棚里马铃薯的长势,苏发玉对今年的收成信心十足。

“村集体进行微利运营,让愿意外出务工的村民安心打工,使愿意种地的村民有了更大规模的种植空间。”村委会主任苏发强表示,这种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村民普遍尝到了丰收的甜头,且这种甜头有后劲、有长度。

如今,马莲乡的早熟马铃薯1斤能卖到4元,其中70%在本县销售,30%销往银川等地,最远甚至卖到了北京和福建。

这种来自基层的改革,活力迸发。

管理创新,“老产业”发新芽

从西吉县城出发,汽车绕着盘山路行进了近一个小时,记者到达了白崖乡库房沟村。

这是一个位于大山里的小乡村。“300多户人,7000多亩地,还全是山地,只能靠天吃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介绍,如果仅靠土地,村民只能实现低水平的脱贫。

“只能靠劳务输出,这是我们村的最大出路。”这位32岁土生土长的“当家人”,大专毕业在外打拼几年后,选择回到家乡,希望帮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去外头闯荡”。

外出务工一度是库房沟村的支柱产业。但是,因为零散外出“各找各的活”,大家“你防我,我防你,担心别人抢了自己的活”,以致于工作难固定、技术难提升、收入难保障,一些人因此缩了回来:回家有地种,吃饭没问题。

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是遇到瓶颈的劳务输出产业的必由之路。

面向市场,白崖乡成立了固原市首家劳务经纪服务公司,每个村成立劳务咨询服务队,将有务工意愿的村民统一纳入劳务经纪服务公司,统一培训、统一输出、统一管理,让前往天南海北的农民工有了坚实的靠山。

因为打着政府的“标签”,村民王建国从坚决不出门到愿意出去看看;大学生马小梅利用假期到福建打工,挣到了5000元的生活费……

变化的,不仅仅是库房沟村。

2月7日,西吉县举行2025年“春风行动”及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出欢送会,包机、包车,800余位农民工奔赴福建、广东等地。火石寨乡119名、马莲乡236名、硝河乡134名农民工踏上征途;硝河乡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输送模式,乡政府与宁夏天下金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合作,36名农民工前往新疆务工……今年以来,西吉县政府主导的有组织劳务输出达4.1万人,同比增长242%。

新的管理体系,让西吉的“铁杆庄稼”再次闪闪发光。

原州区官厅镇薛庄村、乔洼村均处城市近郊。

薛庄村,发力在休闲文旅上;乔洼村,也要在休闲文旅做文章。

地理位置类似,资源禀赋相同。“有一段时间,同质化严重,互相学、互相搬。”薛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建东感慨,目标人群就那么多,最后“谁的粮食口袋都没收成”。

都想发展,都要发展。业态不鲜明,一旦各自为政,势必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必然是谁都过不好。

官厅镇党委决定,从镇一级层面出发,实施“共管联营”。“就是由镇上统筹规划,根据各自禀赋‘一村一品’,既能实现差异化发展,又能互为补充,关键是都能做大。”官厅镇副镇长杜新丽介绍。

一对一分析,薛庄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沈家河湿地公园,可以培育康养产业;村民大多已到城市生活,部分土地、庭院闲置,引进企业统一经营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乔洼村拥有大量日光温棚,且已由村集体主导租赁,发展集家庭教育、采摘、直销等于一体的花园组团式绿色产业更为成熟。

镇、村合力推动,薛庄村打造了民宿、露营、非遗体验等业态;乔洼村打造了采摘、特色农产品等业态,在固原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时光如笔,一个个优势特色产业逆势求进,画出了一道精彩的上扬曲线。线上线下,皆为序章!(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周一青 毛雪皎 张唯 马丽 李宏亮)

来源:宁夏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