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闹腾”这词儿,从字面上看就透着一股子鲜活劲儿,带着点不安分,有时候是热热闹闹,有时候,就成了搅动风波。
反转了?滕顺强夫妇账号被封,曾哭诉遭歧视,自称要退网!
“闹腾”这词儿,从字面上看就透着一股子鲜活劲儿,带着点不安分,有时候是热热闹闹,有时候,就成了搅动风波。
滕顺强夫妇在网络上,某种程度上,也挺“闹腾”的。
他们分享生活,吃吃喝喝,家长里短,聚拢了一批粉丝。
但这份“闹腾”,最终却在平台的规则面前,戛然而止。
4月21号,不少网友发现,“tenglaoshi01”这个账号,点不进去了。
页面提示,违反了《抖音社区自律公约》,被封了。
这消息,不意外,但也不寻常。
毕竟,就在不到一个月前,这对夫妇刚经历了一场“大戏”。
时间拨回3月24号,哈尔滨。
滕顺强两口子在万达商场吃了个饭。
吃完没多久,他们发视频,说自己前脚刚走,后脚店铺就被围起来“集中消杀”。
镜头里,他们情绪激动,眼眶泛红,质疑这是不是针对他们的“歧视”。
这事儿,一下就炸了锅,冲上了热搜。
公众的神经,一下子被“歧视”两个字挑动了。
紧接着,25号晚上,夫妻俩发文,宣布要退网,停更。
理由?“累了”。
滕顺强说,本来就是拿视频当朋友圈发发,记录生活。
为了自证清白,他们花了上千块钱去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啥传染病也没有。
他们反复强调自己是健康的。
但商场那边,很快也出来说话了。
万达方面回应,那个消杀,是每个月的固定动作,早就安排好的。
不存在什么歧视,商场也没权力不让谁进出。
这事儿,就成了一桩“罗生门”。
你说是歧视,他说巧合。
但风波的源头,还得往前倒。
倒回2024年11月。
那时候,他们发的一个美食探店视频里,妻子的舌头,被一些眼尖的网友揪住了。
舌头上有些异物,具体是什么,视频里看不真切。
可网络这地方,最擅长添油加醋,捕风捉影。
很快,“患有传染病”的猜测,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恐慌情绪开始滋生。
甚至有他们光顾过的饭店,传出因此销毁了餐具的消息。
这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后来,滕顺强晒出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的检查报告。
白纸黑字,试图证明清白。
他怒斥,这是“黑粉”的恶意造谣、抹黑、攻击、诋毁。
他们很健康。
可是,互联网的记忆很短,但疑虑一旦种下,就容易生根发芽。
到了今年3月,尽管他们再次发文,宣称自己没病。
评论区里,不买账的网友,还是大有人在。
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想拼回来,难。
古时候管这叫“三人成虎”,话传多了,假的也像真的。
尤其关乎“病”这个字,自古就牵动人心最敏感的弦。
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掀起轩然大波。
滕顺强夫妇觉得自己委屈,被网暴,被歧视。
他们用哭诉、用退网宣言,来表达抗议。
这种反应,在网络世界里很常见。
当事人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冤屈,要讨个说法。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公众的担忧,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毕竟,最初的那个“舌头疑云”视频,确实引发了视觉上的不适和联想。
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卫生的问题上。
这就像古时候的“公案”,旁观者依据碎片信息自行断案,真相往往模糊。
他们拿出证据,别人不一定信。
这世上的事,有时候信与不信,并不全看证据,还看人心向背,看故事本身是不是更容易被相信。
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时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
人言可畏,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
互联网把这种效应放大了无数倍。
他们觉得自己被针对,是受害者。
但他们的应对方式,比如高调宣布退网又疑似并未彻底离开,比如在商场事件中的激烈反应,在一些人看来,又像是“戏太多”,反而加深了负面印象。
流量是把双刃剑。
它能让你一夜成名,也能让你瞬间被口水淹没。
争议本身,也是流量的一部分。
滕顺强夫妇,无疑是深谙此道的。
只是,玩火者,常自焚。
这次账号被封,平台给出的理由是“违反社区规定”。
具体是哪条规定,我们不得而知。
是传播了未经证实的信息,引发了社会恐慌?
还是在“商场歧视”事件中,存在不实指控,扰乱了公共秩序?
亦或是,平台在舆论压力下,做出的切割?
平台出手封禁,像不像过去官府贴告示?
“违规”二字,背后是平台的规矩,也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试图维持某种网络空间的秩序。
这秩序,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感受,还是为了压制可能带来麻烦的少数声音,就看你怎么解读了。
《增广贤文》里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网络时代,这句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话题中心,也可能成为评判者。
滕顺强夫妇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他们的“网红之路”,充满了喧嚣、争议,最终在一片沉寂中,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瓜田李下,古人早就劝诫要懂得避嫌。
滕顺强夫妇这趟浑水,从舌头疑云到商场风波,再到账号封禁,究竟是“被黑”还是“自作”,外人确实很难断定。
这结局,是终点,还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留下的,是一地鸡毛的争议,和无尽的猜想。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