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全国优秀法官、孝感中院三级高级法官刘杨萍的心愿 “再回到坚守32年的审判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6:32 2

摘要:“我知道,我知道,谢谢你们!”刘杨萍一字一顿地说。丈夫告诉大家,她刚能认出几个熟悉的家人,许多事记不清,也不能说很多连贯的句子。

媒体聚焦

2025年4月22日《湖北日报》07版

全国优秀法官、孝感中院三级高级法官刘杨萍的心愿

“再回到坚守32年的审判席”

“刘院长,您好好休养,大伙儿盼着您再和我们一起办案!”近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康复病房里,同事们来探望优秀法官刘杨萍。

刘杨萍坐在轮椅上,丈夫挨个向她介绍——大悟县法院副院长王琼、孝南区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涂爱民、云梦县法院执行局局长刘建新……

“我知道,我知道,谢谢你们!”刘杨萍一字一顿地说。丈夫告诉大家,她刚能认出几个熟悉的家人,许多事记不清,也不能说很多连贯的句子。

刘杨萍是孝感中院三级高级法官,曾在孝南区、大悟县、云梦县3个基层法院工作。2023年12月,她在参加工作会议返回法院途中被一名酒驾司机撞成重伤,至今仍在恢复中。

她是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身居病房,刘杨萍每天都在努力做康复训练,期待有一天能重回审判席,再穿上自己挚爱的法袍。

雷厉风行,办案一分钟都不耽搁

“云散燕纷飞,月皎人在岗。花好佳节来,唯有卷宗傍。”2018年,刘杨萍写下一首诗,题为《可爱的法院人》。

32年前,刘杨萍的法官生涯从孝南区法院开始。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让她始终坚定地奋斗在司法审判一线。困难的、复杂的工作,她总是带头去做。

2015年,刘杨萍作为孝南区法院副院长主抓该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法官员额制改革。

“员额制改革的目的是对法院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明确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人员各自的定义、岗位、职责等,让法官减少行政事务,实现‘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孝南区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涂爱民介绍,改革初期,部分人对制度不了解,认为不入额会“没面子”。

为此,刘杨萍一次次开展政策宣讲,一边讲解入额需满足的条件,一边解释人员分类定岗对审判工作的益处。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和很多人谈话。”涂爱民回忆,在刘杨萍的严格要求下,当年有3名庭长因办案数达不到要求,没有第一批入额;还有几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选择放弃入额,将机会留给年轻人。最终,员额制改革顺利完成。

“她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让我们深受触动。”大悟县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夏轲说。

夏轲记得,有一次,一名当事人上午11点多来法院反映情况。当事人走后,刘杨萍询问夏轲何时去当事人提及的行政机关调取案件材料。当时已临近午饭时间,他下意识回答下午上班时去,没想到刘杨萍回复“你现在就去”。夏轲立刻动身,顺利调取了案件材料。这样一来,办案时间比原计划多出了半日。

“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习惯,凡事不拖沓,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他说。

法官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工作之余,刘杨萍撰写了50余篇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10余篇在全国、全省法院获奖。她在朋友圈写道:“无论走到哪儿,学术情怀带到哪儿、学术种子播撒在哪儿。因为,它是一个修身养性、识才育人的好平台。”

在她的引领带动下,一大批青年干警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产出许多高质量成果。“刘院长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修改论文,她常说,理论与实践结合,业务能力才能提升。”云梦县法院审管办主任李舒、大悟县法院副院长李久玲说,在刘院长的鞭策和培养下,一批青年干警迅速成长为骨干。

耐心帮教,助失足少年重归正途

“心灵的力量是强大的。办案时,最能打动当事人的,是法官在法律框架内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希望他们尽早摆脱诉讼或心理阴影。”这是刘杨萍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

深耕刑事审判领域多年,她最牵挂的是少年审判工作。面对那些面容稚嫩却触犯法律的少年,她常常想,该怎样挽救他们、帮助他们。

2008年初,孝南区法院成立少年审判庭,刘杨萍任少年审判庭庭长。她自学通过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案件审判过程中。

“法庭气氛严肃,未成年人站上被告席可能会害怕。”刘杨萍认为,首先应当改造审判环境,拉近与未成年当事人的距离,让他们产生信任感。在她的主导下,孝南区法院启动“圆桌审判”——法官与未成年当事人围桌而坐,像谈心一样了解案情。桌上还会摆上绿植,帮助未成年人放松心情。

未成年人小涂,因一起盗窃案接受法律的审判。

刘杨萍了解到,小涂家庭经济困难,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养育三个孩子。初一辍学外出打工后,小涂因生活苦闷且缺乏长辈引导,渐渐迷上网络游戏。上网要花钱,没钱时怎么办呢?小涂开始偷东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你的人生路还很长,一小段弯路不可怕,你有勇气去改正吗?”圆桌旁,刘杨萍像朋友一样听小涂讲童年生活,像亲人一样心疼她的遭遇,同时也直言指出她的错误以及触犯法律应当承担的责任。“温情审判”打动了小涂,她泣不成声,向刘杨萍承诺,要重新做人。

最终,少年法庭当庭宣布对小涂判处缓刑。

案件审结后,刘杨萍依然关注着小涂。缓刑期间,她多次到小涂家中回访,持续跟踪帮教。小涂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缓刑期间表现良好,生活逐步走上正轨。有一次,小涂在街上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还勇敢站出来制止。

后来,小涂专门来法院看望刘杨萍。“是刘法官给了我改过自新的勇气,我会永远记住那次审判,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她说。

“刘院长对我们说过,失足少年的心灵深处往往留有阴影,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心灵安慰。作为法官,要用真诚、关爱去感化他们,指引他们前行。”孝南区法院民二庭庭长董劲松说。

庭前调查探明“失足点”、温情审判找准“切入点”、教育引导聚焦“感化点”、多元共治共谋“合力点”,刘杨萍在云梦县法院创建“心驿”家教站“四点合一”帮教工作机制,深深影响着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干警们,该机制还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为更多失足少年撑起一片蓝天。

秉公执法,是法官神圣的职责

“任何事情,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为法官后,保持清正廉洁,是刘杨萍始终坚守的底线。

一次,她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的父亲是她的小学老师。得知案子在刘杨萍手里,老师找到她说情,希望她顾念师生之情,从轻发落。

刘杨萍听老师说完,真诚但坚定地答复说:“我是您的学生,当然不希望您的儿子被判刑。可他触犯了法律,我只有执法的义务,没有枉法的权力。”

经审理,她最终依法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别人,刘院长总能做到这一点。”大悟县法院副院长王琼说。

从业30余年,刘杨萍所办案件没有一起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在一次工作汇报中,她给自己的发言稿写下《公平正义永在我心》的标题。她说:“身为审判法官,每办一案,我总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刘院长车祸住院一年多了,大家都很想念她。她总是能量满满,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云梦县法院党组副书记潘海权说。

刘杨萍爱看书、爱写诗。看见落叶,会想到枯萎败落的树叶燃烧后照亮黑夜;看见野花,会想到顽强的生命力在角落里独自绽放;看见月亮,会想到默默无闻的陪伴与倾听……

她将自己的温情脉脉融入工作中,努力让法条变得温暖。

2023年12月,因几起执行案件推进受阻,刘杨萍邀请相关行政机关开会讨论。临近年关工作量大,几经协调,大家最终决定连夜开会解决问题。

谁也没有料到,会议结束返回法院的路上,一场车祸让她至今未能恢复。

病房里,刘杨萍还没法完全认出同事们。但看见他们的法官制服,她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

来源: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