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天搞小三小四还有精力搞好企业才叫怪!” 2025年4月18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一句发言冲上热搜。
“天天搞小三小四还有精力搞好企业才叫怪!” 2025年4月18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一句发言冲上热搜。
界面新闻的标题让网友惊掉下巴,细看内容才发现,她炮轰的是企业管理者“精力分散”“不专注主业”的现象。
但这一表述迅速点燃舆论场:有人翻出她“造车造手机失败”的旧账,骂她“自己最会乱搞”;也有人力挺“没有她的偏执,格力早被外资吞并”。
这场围绕“专注”与“扩张”的争论,撕开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深层矛盾——当董明珠的“霸道”撞上时代的“风口”,谁在误解谁?谁又在成全谁?
董明珠的原话语境,是在谈企业管理时强调“聚焦主业”。她举例称:“我见过太多管理者今天搞房地产,明天搞金融,最后主业丢了。
格力能活到今天,就靠两个字——专注。” 然而“小三小四”的比喻被标题党放大,瞬间引发“桃色联想”,甚至有网友调侃:“董小姐这是在内涵谁?”
这场传播乌龙,恰好折射出她的双重困境:
- 公众认知的割裂: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她是“天天上热搜的网红企业家”;在制造业圈内,她是“每天工作16小时的铁娘子”。
- 时代价值观的冲突:当互联网企业推崇“跨界生态”时,她却死守“实业为本”,这种“反潮流”姿态极易引发争议。
但剥离标题噱头,她的核心观点值得深思:在资本躁动、流量至上的时代,制造业该不该守住“笨功夫”?
当同行纷纷布局多元化时,格力的“单极战略”是优势还是枷锁?
董明珠的“专注”,源于36岁丧夫南下的生存本能。1990年加入格力(时称海利空调)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追讨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务。
在债务人办公室堵了40天后,她终于搬回一车空调抵债,这段经历让她坚信:做企业首先要学会“守财”。
真正奠定她“霸道总裁”人设的,是200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外资保卫战”。
美国开利集团提出以9亿美元收购格力60%股权,时任格力经营部部长的董明珠拍案而起:“格力是中国人的格力,不能卖!”
她顶着上级压力,联合经销商倒逼政府否决收购案,甚至放言:“谁卖格力,我就跟谁拼命!”
这场抗争的代价是:她放弃了8000万年薪的“财务自由”,却保住了中国空调行业唯一的全球品牌。
如今格力营收超2000亿元,海外市场占有率达35%,印证了她的判断:民族品牌的命运,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这位“专注守护者”的身上,从来不乏“打脸”时刻:
- 造车豪赌:2016年力推格力收购银隆遭股东反对,她以个人名义投资30亿,拉来王健林、刘强东组成“复仇者联盟”。
结果银隆因技术路线争议(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和内斗陷入亏损,2023年客车销量跌出行业前十。
直到格力控股后更名“钛新能源”,转向储能市场,这场烧钱超百亿的实验才看到一丝曙光。
- 手机滑铁卢:格力手机三代累计销量不足10万部,网友辣评:“开机画面都是董明珠,谁敢买?”
但她坚持认为:“手机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亏十年也要做。”
这些“不务正业”的操作,让她成为“双标”代言人。反对者制作对比图:“格力空调市场份额从42%跌至28%,却忙着造车;
研发投入占比3.5%低于美的5.2%,却嘲笑别人不专注。”
但支持者反驳:“华为做手机被骂‘不务正业’,如今成了科技突围的标杆;
董明珠的多元化,或许是格力从‘空调企业’向‘工业集团’转型的必经之路。”
在董明珠的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快乐的糊涂人”。这或许是她的精神注脚:
- 对资本的叛逆:她多次炮轰“资本只看短期利益”,在格力坚持不裁员、不分红(曾引发股东抗议),却斥资300亿建智能工厂。
“制造业需要种树,不是摘果子。” 这句话得罪了无数投机者,却赢得了工人的心——格力员工流失率仅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对技术的偏执:拒绝“市场换技术”,砸100亿建实验室,培养1.6万名技术工人,实现空调核心部件100%自主研发。
当同行用“拿来主义”快速盈利时,她选择走最慢的路:“别人笑我傻,我笑他人看不穿。哪天被卡脖子时,就知道真技术有多重要。”
这种“逆周期”的坚持,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今天,突然有了特殊意义。
网友翻出她2018年的预言:“芯片能买就买?等着被别人卡死吧!”
如今格力自研的“凌达压缩机”“格力芯片”已成行业标杆,曾经的“笑柄”变成了“救命稻草”。
在微博#董明珠 小三小四#话题下,40万条评论呈现两极分化:
- 差评区:“自己搞多元化搞到市值蒸发2000亿,还好意思说别人?”
“格力手机就是电子垃圾,求求别再消费消费者了!”
- 好评区:“没有她当年硬刚外资,现在空调市场早被大金、三菱垄断了!”
“看看华为、大疆,哪个成功企业没走过弯路?给实业家一点宽容吧!”
- 扎心评论:“我们一边骂她霸道,一边买格力空调;一边笑她造车失败,一边盼着国产车崛起。
或许这就是董明珠的悖论——她做的事,我们既需要,又排斥。”
这种矛盾心理,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集体焦虑:在效率与安全、扩张与专注、短期利益与长期主义之间,我们尚未找到完美解。
而董明珠的存在,如同一个尖锐的问号,逼着所有人思考:当潮水退去,什么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2025年,董明珠迎来执掌格力的第25个年头。在钛新能源的储能产品发布会上,她穿着红色西装宣告:“格力要做家庭储能的特斯拉。” 台下掌声雷动,却夹杂着质疑:新能源赛道早已挤满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70岁的她还能跑赢吗?
但数据显示,格力钛酸锂电池的快充性能(6分钟充满)和3万次循环寿命,在储能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或许正如她所说:“别人觉得我在赌,其实我在补制造业的课。格力空调能做到全球第一,储能为什么不能?”
这场豪赌的结局尚未可知,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现象本身:当互联网巨头纷纷“去杠杆”时,一位传统制造业的女掌门人却在逆向而行。
她的身上,承载着中国制造业对“大而强”的渴望,也背负着转型时代的阵痛与迷茫。
结语:董明珠的争议,本质是中国制造业的“成人礼”。她的“霸道”曾保护了格力,却也被视为创新的阻碍;她的“偏执”点燃了民族品牌的信心,却也让自己陷入舆论风暴。
但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我们可以不认同她的方法,但必须尊重她的勇气——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总需要有人守住一些慢变量。”
当“小三小四”的喧嚣退去,或许我们该问自己:如果中国制造业失去了这种“不讨巧”的坚持,未来靠什么与全球巨头抗衡?
而董明珠的答案,早已写在格力的标语墙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不是口号,而是一个铁娘子用半生践行的誓言。
你认为董明珠的多元化是“乱搞”还是“远见”?来评论区写下你的观点,点赞前三送格力智能家居礼包!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