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东标,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省基层法官办案标兵、全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法院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十佳法官、全省法院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
他始终以“如我在诉”的情怀
躬耕审判一线
用法治温度熨帖民生冷暖
以公正司法书写新时代法官的为民答卷
这背后是他朴素的信念:
“群众的笑脸,就是法官最好的勋章。”
提速:跑在群众心焦之前
“官司等不起,人心更等不起!”
这是黄东标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该如何提高办案效率
缩短办案时间?
2012年
黄东标在院领导支持下
推动芗城法院设立“小额案件审判庭”
并被省法院确定为小额速裁试点单位
从立案到结案,用时不到一天
这是黄东标办过最快的案件
也是小额速裁审判的生动写照
他撰写的《小额速裁制度汇编》
《小额速裁法律文书集》
《首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实例》
被同事们称为“解纷宝典”
“原以为要熬过年关,
没想到黄法官竟然年前
就把‘公道’给我们!”
农民工老余看着到账的工资款
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同老余一样
因改革获益的群众不在少数
而这也是黄东标推动改革的目标
据统计,在他带领下
芗城法院小额速裁试点工作成效凸显
小额案件审判庭
被评为全省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改革
俨然融入黄东标开展工作的日常里
2020年,他转任立案庭庭长
到任不久,他就带着团队
以“分调裁审”改革破题
组建大速裁团队
仅用全院20%的人力
化解65%的民商事案件
让老百姓打官司从“望穿秋水”
变成“立等可取”
“他的改革总带着泥土味。”
黄东标的法官助理说
从农民工欠薪到邻里纠纷
再到家庭矛盾
黄东标将司法服务
延伸到工地、社区和田间
融冰:解法结更解千千结
此前
78岁的陈女士和73岁的朱先生
因社区琐事,两次发生冲突
事后,朱先生报警并鉴定为轻微伤
立案后,公安机关多次调解未果
一直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2024年
朱先生诉至芗城法院索赔6000余元
陈女士因公安未作责任认定
提起民事诉讼
因案情较为复杂
速裁法官将案件流转至黄东标处理
接手案件后
黄东标深入了解案情
多次做双方调解工作
并分别让双方子女做双方工作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一场持续两年的邻里纠纷
在黄东标的“背靠背调解”中
选择互相谅解
双方子女也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
“黄法官把法槌换成绣花针,
缝补了破碎的邻里情。”
参与调解的社区工作人员感叹道
这种“把法庭搬进心坎里”的智慧
让无数棘手的案件开出和解之花
如在农民工聚集的施工场所
他设立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
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审理时间
从数月压缩至19天
调撤率提升至62.14%
如今,走进芗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
该院“五横一纵”多元解纷机制
蔚然成形:
22间类型化调解室
融入漳州木版年画等传统元素
构成了一个大调解长廊
在“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等
理念的浸润下
众多纠纷在诉前“软着陆”
守望:用法托起人间晴空
“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高速运转,
二十多年如一日,从未停歇,
这是他最难得的优点。”
共事20多年的时代楷模黄志丽
如此评价黄东标
2023年底
芗城法院收到一封特殊来信
这是一起责任主体不明的
溺水身亡赔偿案死者家属
寄来的感谢信
彼时,接手案件的黄东标
得知死者配偶残疾、孩子尚在襁褓之中
当即主动走访有关部门
了解调查码头管理责任者
向原告释明追加多名被告
最终
让被告全额支付了死亡赔偿款
案子审理完后
他还积极走访民政局
帮助死者家属申请了低保
并协调将其安置进了市福利院
“孩子总念叨长大要当法官,
像您一样照亮别人。”
当事人言真意切的感谢
正是黄东标坚持的意义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把裁判文书
写在街头巷口的工作室中
写在田间地头的法官“门诊”里
写在对群众们的暖心服务上
成为为民解忧的贴心人
在田间地头的“法官门诊”里
他常蹲着听老人絮叨家长里短
农民工老周工伤索赔无门时
黄东标卷起裤腿踏进工地
找工友按手印作证
“法官的手,
托着正义的重量,
更托着千万个家庭的晴雨表。”
“持心以纯,持身以正。”
在司法这条长路
黄东标一坚守就是二十几年
他像老农般深耕细作
将法律的种子播撒进人心沃土
在他心里,理想法治图景的答案
就藏在群众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背后
黄东标说:
“法官的价值,
不在卷宗厚度,而在人心温度。”
来源:清朗天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