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青未了副刊深耕人文阅读,立足于读者思想生活所需,通过精心遴选的著作名篇搭建心灵阶梯,在文字湍流中与读者共同寻找精神坐标,于开卷处汲取力量,感受生命的壮阔磅礴,通览历史人文的流转沧桑。
过去一年,青未了副刊深耕人文阅读,立足于读者思想生活所需,通过精心遴选的著作名篇搭建心灵阶梯,在文字湍流中与读者共同寻找精神坐标,于开卷处汲取力量,感受生命的壮阔磅礴,通览历史人文的流转沧桑。
平凡生活的另一重含义
“起初,贴在皮肤上的冰块还是干的,好像在灼烧,但接着就变得光滑湿润,疼痛也随之改变了性质,变得微不足道。每一块冰块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是被带到夏天的一小块。”这种平凡生活中的诗意,恰是“青未了”的荐书初心:诗意不在乌托邦的云端,而在生活的点滴琐事中。
千年之前,黄州江畔的苏东坡,也有相似的感受。贬谪之地的猪肉“价贱如泥土”,他却从粗粝中炼出美学:“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林卫辉在《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中揭开了平凡生活的另一重含义——当仕途崩塌,东坡以炖肉的耐心重构生活。岭南的荔枝、海南的蚝、汴京的槐叶冷淘,皆成为他抵御迷茫的盾牌。“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传递出眼前烟火气的自在与满足,是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名为“诗意”的宝藏。
文字,时常将读者从都市匆匆脚步中,带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闲适生活,得片刻休闲,陶冶心境缓解情绪,仿若一味良药。
粘合起被忽视的历史碎片
历史文学作品,不是单声部叙事,而是一面多棱镜——转动角度,便能照见更辽阔的真实世界。青未了副刊在广阔的历史星空中寻找烁烁星辰,用更细微、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倾听历史回声,让读者触摸生活中的历史。
左丘萌在《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以一方纱罗帔帛为线索,串起盛唐女子的精神图景:开元年间,朝廷禁奢令下,女子以夹缬印花偷渡对华美的渴望;安史之乱后,渐收的袖口与转淡的妆容,暗喻着一个王朝的集体创伤。无论是裙幄之间还是面靥花容,那些被忽视的化妆服饰细节,都记录着唐朝女子的青春岁月。无独有偶,最近,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主编的《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也是通过女性经历探索历史的多面性。
真实的历史文字总能给人带来灵魂最深处的触动。青未了副刊推荐的书目,不仅关照最真实的中国,也关注在历史背后的考古人生。从1927年开始,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考古学领域耕耘了近40年,他四次西北考察,仅在新疆境内的总行程就超过38000公里,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次将足迹留在罗布泊土垠遗址、第一次发现干涸的塔里木南河……天山南北几乎所有的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誉为“中国新疆考古第一人”。他撰写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三记”中刊布丰富多彩的考古资料,改变了以往中国学者研究资料靠国外输送的局面,打开了解汉代西域经营的新窗口,具有显著历史价值。
荣新江则云游四海寻找敦煌文献,本栏目推荐了他的新书《满世界寻找敦煌》,该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回顾了他从1984年起到世界各地寻访稀见敦煌文献的亲身经历。
这些作者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经历将历史的碎片拼凑起来,展现了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青未了”的荐书,希望更多读者看到这些微光片刻,感受科考人员的艰辛执着。
触摸文化肌理参透凡俗之美
每一本书,都蕴含着作者的敏锐与哲思,带领读者穿透迷思。有的作者通过解构宏大叙事,重构微观细节,有的作者则从抽象思路中还原贴近可感的生命经验,通过对这些书目的推荐,青未了副刊与读者一起溯源古今中外几千年文明。
《中国山水画对谈录》揭开历史深处中国文化的深层情绪。“古代文化的核心是诗性,所以,中国山水画有一个核心的文学属性,那就是诗性。山水画家本身就像诗人一样,被某种诗性启发,然后通过艺术想象力,达到了‘道’的境界。”青未了副刊以书为媒,载读者畅游于中国山水画的海洋,打开笔墨山水之下的中国情绪。
中国的诗人着眼于凡俗的日常世界,从中发现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毅平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一书中,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让我们发现凡俗之美。
在青未了副刊推荐的图书中,东坡的蓑衣上还沾着儋州海风,唐代女子的裙幄仍在春风中轻舞……这些散落于时光中的沧海遗珠,被编辑慧眼串联成行走于世间的底气和力量。阅读、思考不是为了抵达终点,而是为了在远航中保持对星空的仰望。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