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故事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美好的幻想。《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上册中 “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这一章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故事。大学教授老周与商人老李,本是相识二十年的挚友 ,这份情谊,在时间的长河中本应愈发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故事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美好的幻想。《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上册中 “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这一章节,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故事。大学教授老周与商人老李,本是相识二十年的挚友 ,这份情谊,在时间的长河中本应愈发醇厚。然而,命运的转折却让这段友谊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老李的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濒临绝境之时,老周怀着赤诚之心,抵押房产借款相助。在那个艰难的时刻,老周的援手宛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给老李带来了希望。他或许从未想过,这份倾尽全力的帮助,会成为日后伤害自己最深的利刃。一年之后,命运的天平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老李东山再起,再度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可他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 拒绝偿还老周的借款。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反咬一口,将老周污蔑为 “趁火打劫放高利贷” 的恶人 ,还联合他们共同的朋友孤立老周。
老周的世界瞬间崩塌,事业受挫,家庭破碎,妻离子散。他无法理解,曾经的挚友为何会如此绝情,那些共同的回忆在老李的背叛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他在绝望中选择了在校园自杀,用一封遗书控诉着 “人性凉薄” 。这不仅仅是老周个人的悲剧,更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拷问。我们不禁要问,在利益与恩情的天平上,人性为何如此轻易地倾向了利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性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个故事,探寻那些不可不知的人性真相 。
在人际交往中,恩情与利益的冲突往往是最考验人性的。老周对老李的帮助不可谓不深厚,抵押房产借款,这份恩情重如泰山。然而,在老李眼中,这份恩情却逐渐变成了沉重的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愧疚感不但没有转化为感恩,反而演变成了怨恨 。这背后的原因,是人性中难以直面自己弱势地位的心理在作祟。当一个人接受了他人巨大的帮助,就意味着承认了自己在某一时刻的无能和弱小,而这种承认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
孙俪资助贫困生向海清的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俪出于善良,资助向海清完成学业,在他高考失利时给予鼓励,甚至在生活上也关怀备至。可向海清进入大学后,却因虚荣心作祟,开始挥霍钱财,对孙俪的资助不仅不感恩,还抱怨给的钱太少。他将孙俪的恩情视为理所当然,把资助当作自己应得的权益,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反咬一口,用 6000 字的长文诋毁孙俪 。这种行为令人心寒,也深刻地揭示了受助者在恩情面前可能产生的心理扭曲。向海清无法正视自己曾经的贫困和孙俪的帮助,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他将孙俪妖魔化为 “吝啬的施舍者”,试图通过抹黑恩人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 。
当利益与恩情发生冲突时,恩情往往显得不堪一击。在老周和老李的故事里,老李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老周,将曾经的友谊和恩情抛诸脑后。利益的诱惑就像一把锋利的刀,轻易地斩断了他们之间多年的情谊 。
这让我想起了郁豹豹与家人的故事。郁豹豹被拐卖 34 年后寻亲成功,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一家人也因直播带货迎来了经济上的转机。可仅仅一场直播挣得的 47 万元,却让他们反目成仇。郁豹豹提出 6:2:2 的分成方案,认为自己被拐卖多年吃了很多苦,还需要钱追究人贩子,理应多拿。而父母却要求改成 4:3:3 的方案,最终在种种矛盾下,一家人决裂 。曾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利益的面前变得如此脆弱,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这也表明,在利益面前,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恩情和亲情在利益的冲击下,往往难以抵挡。
在老周和老李的这场纷争中,共同的朋友扮演了一个极为微妙且令人心寒的角色。他们为了维持与老李的利益关系,选择了集体沉默或者直接站队老李 。这些朋友中,有的与老李有着商业合作,担心因为支持老周而失去合作机会,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有的则是害怕得罪事业有成的老李,在社交圈子里失去一些潜在的资源和人脉 。他们选择性地 “遗忘” 了真相,对老周的遭遇视而不见,任由老李对老周进行污蔑和孤立 。
这就如同苹果与高通的专利诉讼案中,苹果的制造商们在苹果的指令下,拒绝向高通支付专利费。这些制造商并非不清楚自己与高通签订的协议,也并非不明白高通专利技术的价值,但在苹果强大的影响力和利益诱惑下,他们选择了背叛与高通多年的合作关系 。他们依赖苹果的订单生存,担心拒绝苹果的指令会失去苹果这个重要客户,从而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原则的行为,与老周的朋友们为了利益而抛弃友情和真相的行为如出一辙 。在群体中,当利益与道德、真相发生冲突时,利益往往会占据上风,使得人们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底线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群体道德的本质。群体道德并非基于纯粹的正义和道德准则,而是更多地屈服于多数人的既得利益 。当老李成为事业有成的一方,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影响力时,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便选择站在他这一边,即使他们知道老李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进行的一项关于从众的经典实验,就深刻揭示了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线段的长度,而其他七名应征者是实验人员的 “同伙”,他们预先安排了一些错误的回答 。结果显示,75% 的被试至少会有一次赞同多数人的错误答案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人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老周和老李的事件中,共同的朋友们就受到了这种群体压力的影响 。他们害怕与大多数人意见不一致,从而被群体排斥,所以选择了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即使他们内心可能并不认同老李的做法 。群体道德在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变得扭曲,正义和真相被埋没 。
在这个故事里,老李利用老周对他的信任,做出了令人不齿的行为。老周出于对二十年挚友的信任,在借款时并未对借据进行公证 。而这一信任的举动,却被老李钻了空子,他将借款伪造成投资亏损,篡改借据,让老周有理也说不清 。老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信任竟成了伤害自己的工具,这份曾经代表着友情和信任的借据,如今却成了他无法挽回损失的关键因素 。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一些民间借贷纠纷中,当事人常常因为碍于情面或者过度信任对方,没有签订规范的借款合同,或者未对借款合同进行公证 。一旦发生纠纷,借款人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还款责任,甚至篡改借条内容 。比如,有些借款人会在借条上添加一些不利于出借人的条款,或者将借款金额、还款日期等关键信息进行涂改,导致出借人在维权时困难重重 。这些案例都警示着我们,在涉及金钱往来时,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忽视法律的保障作用 。一份经过公证的借据,不仅是对双方权益的明确界定,更是在纠纷发生时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证据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它也面临着诸多风险。电子数据很容易因为人为因素或技术故障而被篡改、丢失,这就使得电子证据在法律纠纷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
在电商领域,就有不少商家因为电子数据的问题而遭受巨大损失 。有些电商平台会因为系统故障或者人为操作失误,导致商家的交易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这些数据对于商家来说,是证明其业务往来和权益的重要证据,一旦出现问题,商家往往会陷入困境 。比如,某商家与供应商签订了电子合同,约定了货物的价格、数量和交付时间等关键条款 。然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供应商却以电子合同中的数据被篡改为由,拒绝按照原合同履行义务 。商家虽然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但由于电子证据的脆弱性,其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证明,最终导致商家在这场纠纷中败诉,遭受了经济损失 。
还有一些合同纠纷案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存疑也导致了当事人的败诉 。在某些商业合作中,双方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文档等方式签订合同 。但在纠纷发生后,一方可能会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声称自己的电子签名是被伪造的,或者合同内容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要证明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非易事 。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电子证据时,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可以使用电子签名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对电子证据进行加密和认证,防止其被篡改 。同时,也要注意保存好相关的电子证据,避免因为技术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证据丢失 。
老周在绝望中选择自杀,并留下遗书控诉 “人性凉薄”,这是他对老李背叛和朋友们冷漠的终极反抗 。他本以为遗书能让真相大白,让人们看到他的冤屈和人性的丑恶 。然而,在现实中,他的遗书却被旁观者视为 “心理脆弱” 的证明 。这些旁观者没有去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没有去反思老李的行为和朋友们的冷漠是否合理,而是简单地将老周的自杀归结为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从这起悲剧中摘出来,避免去面对自己在这场群体背叛中所扮演的冷漠角色 。这种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源于看客们对自身冷漠的合理化需求 。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冷漠和不作为是错误的,所以通过指责受害者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
奔驰维权女车主王倩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购买奔驰车后遭遇质量问题,在与 4S 店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她坐在奔驰车引擎盖上哭诉维权,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在维权过程中,她却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有人质疑她维权的动机不纯,认为她是在炒作;有人对她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她必须坚持到底,否则就是背叛了广大消费者的期望 。这些无端的指责和道德绑架让她不堪重负,甚至一度试图跳楼自尽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遭遇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因为舆论的不当导向而陷入了绝境 。
澳媒对澳军自杀军官进行道德绑架的事件同样令人愤慨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新闻网发布报道称,自 2001 年澳大利亚参与美军入侵阿富汗的行动以来,已有 500 名澳军官兵自杀 。报道将自杀原因归咎于澳大利亚国防部对澳军在阿富汗战争罪行的调查,认为是调查让自杀者感到压力倍增 。然而,从时间线来看,很多自杀事件发生在调查之前,而且部分自杀者并未被派往阿富汗战场 。澳媒这样的报道,显然是在利用自杀者进行道德绑架,试图转移国际社会对澳军战争罪行的关注 。他们无视澳军在阿富汗犯下的罪行,反而将调查描绘成导致自杀的 “罪魁祸首”,这是对自杀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真相的歪曲 。
老李在背叛老周之后,为了维护自己在社交圈子中的形象,开始了一系列虚伪的表演 。他积极捐款助学,在各种慈善活动中频繁露面,仿佛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心、乐善好施的大善人 。每次聚会,他都抢着买单,出手阔绰,给人一种豪爽大方的印象 。他的这些行为,成功地为他塑造了一个 “慷慨” 的人设,让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对他称赞有加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他用来掩盖自己道德污点的面具 。在他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自私、贪婪、忘恩负义的心 。他用这些表面的善行,试图让人们忘记他对老周的背叛,忘记他曾经的丑恶行径 。
在现实生活中,像老李这样人设崩塌的公众人物屡见不鲜 。比如演员翟天临,他一直以 “学霸” 人设示人,在公众面前展现出自己高学历、有才华的一面 。他频繁参加各种学术相关的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收获了众多粉丝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在一次直播中,他竟然不知道 “知网” 是什么,这一言论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和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的学术造假行为被曝光,原来他所谓的 “学霸” 人设全是虚假的 。他的博士论文存在大量抄袭,其学历也疑点重重 。这一事件让人大跌眼镜,曾经对他崇拜有加的粉丝们也纷纷表示失望和愤怒 。翟天临用 “学霸” 人设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但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虚伪和欺骗,毁掉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
再看郭有才,他曾是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深受粉丝喜爱 。但后来大量黑料被曝光,甚至有人实名举报他 。原来他之前所塑造的美好人设都是假象,真实的他与粉丝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 。这些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事件表明,人设往往成为了他们掩盖恶行的工具 。公众在追捧这些公众人物时,往往过于盲目,只看到了他们所展示的表面形象,而忽略了对其真实人品的考察 。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公众人物,不被他们的人设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牢记 “救急不救穷,施恩须留痕” 的原则 。帮助他人时,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地给予过度的帮助,尤其是对于那些自身缺乏上进心,一味依赖他人救助的人 。同时,一定要重视法律协议的作用,在涉及金钱、利益等重要事务时,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要签订规范的协议并进行公证 。这并非是对友情和亲情的不信任,而是对双方权益的一种保护 。我们也要时刻警惕那些拥有 “完美人设” 的人 。真正的善良和高尚无需通过高调的标榜来展现,那些过于热衷于塑造自己完美形象的人,往往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要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品质 。
应对利益同盟在利益同盟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多数人往往会选择 “利益正确” 而非 “道德正确” 。当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时,可能会面临被群体孤立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承受孤独的勇气,不要为了迎合群体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同时,当与利益同盟发生冲突时,保存实力比正面对抗更明智 。我们可以暂时隐忍,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
真朋友的考验真正的朋友不是那些在我们风光时围绕在身边,共享荣华的人,而是在我们身处困境,共担风险时仍不背弃我们的人 。这样的朋友,才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那些在困难时刻向我们伸出援手,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的朋友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别人的真朋友,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 。
老周的悲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 。我们看到了恩情被践踏,友谊被背叛,群体的冷漠和自私,以及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与丑恶 。这些真相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心寒和绝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人性失去信心 。刘墉通过这个故事,并非是要让我们陷入对人性的悲观之中,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人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坚守善良 。
在了解了人性的黑暗之后,我们依然要保持善良 。因为善良是我们内心的光芒,它能驱散黑暗,温暖他人,也能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善良成为他人伤害我们的工具 。我们要在善良的基础上,保持理性和警惕,学会识别他人的真实意图,避免陷入老周那样的困境 。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我们也要在洞察人性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相信美好,坚守善良 。愿我们都能在这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怀揣着对人性的希望,勇敢地前行 。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